上海查字典中考网9月5日:一则人教版语文教材送走鲁迅迎来史铁生的新闻成为网络议论的热点。在一些教师看来,新教材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阅读实际,但也有教师认为初中教材不应回避鲁迅,而应精心选择适合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
今年新修订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30篇课文中,9篇做了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删掉的课文包括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蒲松龄的《山市》等,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亲情单元中鲁迅的《风筝》被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代替。
关于你赞同鲁迅退出语文教材么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持反对意见,认为鲁迅的作品是经典,代表民族魂的占71.5%;持赞同观点,认为鲁迅的文章内容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太深刻了占20.9%;表示无所谓的占7.6%。
观点一:
删《风筝》降低阅读难度
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删掉《风筝》一文,上海市金汇实验学校语文特级教师单云德认为有一定道理,可以降低阅读难度。《风筝》选自《野草》,《野草》是鲁迅最为难懂的一部作品,揭示的是他在那个迷茫时代的内心世界。单云德介绍说,《风筝》讲述了鲁迅年幼时与弟弟之间的一个小故事,他自己不喜欢放风筝,于是也不许弟弟放风筝,甚至还粗暴地毁掉了弟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文章写于1925年,时年鲁迅先生44岁,生活的经历和思想的深广使他对过往的事情有了深沉的思索和深刻的反省。七年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障碍。
上海语文教材也选用了《风筝》一文,安排在九年级第一学期。单云德在给学生上这一课时确实感觉有点难,他认为,经典作品与普通文本的阅读是有所区别的,要求学生在读懂字面义基础上,还要品味作者内心表达,这对初中学生是有难度的。这样的文章可以适当后移到高中阶段。
观点二:
没有鲁迅,是教材的缺陷
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但上海市第十中学副校长任其斌认为,不能因为鲁迅作品的深刻性而不让学生接触。鲁迅对民族性的认识非常深刻,他的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出现或者不够多,都是一种缺陷。任其斌说,对于鲁迅作品的推介,教材编写上可以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熟悉过程。网上流传《风筝》是鲁迅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教材所保留的最后一篇文章,如果情况属实,这次教材修订之后,鲁迅作品就全军覆没了。上外附属双语学校语文教师樊阳认为这是极不应该的。文学大家的作品在语言、思想上都有很高的价值,初中学生一定要有所接触。初中阶段一点都不接触鲁迅,很可能有学生一辈子都不会接触鲁迅作品。樊阳说,鲁迅作品总有几篇适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的。
两位老师都认为,在这一点上,上海教材做得不错。上海初中语文教材选用了不少鲁迅作品,如六年级第一学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第一学期的《社戏》,九年级第一学期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走近鲁迅单元,选用了鲁迅的《风筝》、《故乡》、《孔乙己》三篇文章和《自题小像》、《自嘲》两首诗,另外还有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抒情诗《有的人》。很明显,这些选文都富有童趣,贴近学生。专题介绍则可以让学生对鲁迅作品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任其斌说。
观点三:
是老师把鲁迅教难了
学生害怕周树人,很多时候是老师把鲁迅教难了。任其斌说,传统的碎尸万段、穷究含义式的阅读分析拉大了学生与鲁迅的距离。任老师曾经听语文特级教师朱震国上《风筝》,朱老师上来就声情并茂地把全文朗读了一遍,老师都不用教,学生就理解了大半。任其斌认为,由于写作时代原因,有些话不便直露表达,使得鲁迅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老师在指导初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时,可以忽略当时的写作背景,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很多名家作品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难,初中学生有必要有所了解。樊阳认为,《风筝》一文放在初中教学,学生在理解上确实有一定难度,而且文字上有点绕,文中多处出现双重否定、三重否定,学生在阅读上会有困难。但即使是一些有难度的作品也可以深文浅教,不要强求学生一定要达到规定的理解高度,不同年龄学生对经典文章会有不同理解。
上海查字典中考网9月5日:一则人教版语文教材送走鲁迅迎来史铁生的新闻成为网络议论的热点。在一些教师看来,新教材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阅读实际,但也有教师认为初中教材不应回避鲁迅,而应精心选择适合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
今年新修订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30篇课文中,9篇做了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删掉的课文包括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蒲松龄的《山市》等,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亲情单元中鲁迅的《风筝》被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代替。
关于你赞同鲁迅退出语文教材么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持反对意见,认为鲁迅的作品是经典,代表民族魂的占71.5%;持赞同观点,认为鲁迅的文章内容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太深刻了占20.9%;表示无所谓的占7.6%。
观点一:
删《风筝》降低阅读难度
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删掉《风筝》一文,上海市金汇实验学校语文特级教师单云德认为有一定道理,可以降低阅读难度。《风筝》选自《野草》,《野草》是鲁迅最为难懂的一部作品,揭示的是他在那个迷茫时代的内心世界。单云德介绍说,《风筝》讲述了鲁迅年幼时与弟弟之间的一个小故事,他自己不喜欢放风筝,于是也不许弟弟放风筝,甚至还粗暴地毁掉了弟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文章写于1925年,时年鲁迅先生44岁,生活的经历和思想的深广使他对过往的事情有了深沉的思索和深刻的反省。七年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障碍。
上海语文教材也选用了《风筝》一文,安排在九年级第一学期。单云德在给学生上这一课时确实感觉有点难,他认为,经典作品与普通文本的阅读是有所区别的,要求学生在读懂字面义基础上,还要品味作者内心表达,这对初中学生是有难度的。这样的文章可以适当后移到高中阶段。
观点二:
没有鲁迅,是教材的缺陷
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但上海市第十中学副校长任其斌认为,不能因为鲁迅作品的深刻性而不让学生接触。鲁迅对民族性的认识非常深刻,他的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出现或者不够多,都是一种缺陷。任其斌说,对于鲁迅作品的推介,教材编写上可以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熟悉过程。网上流传《风筝》是鲁迅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教材所保留的最后一篇文章,如果情况属实,这次教材修订之后,鲁迅作品就全军覆没了。上外附属双语学校语文教师樊阳认为这是极不应该的。文学大家的作品在语言、思想上都有很高的价值,初中学生一定要有所接触。初中阶段一点都不接触鲁迅,很可能有学生一辈子都不会接触鲁迅作品。樊阳说,鲁迅作品总有几篇适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的。
两位老师都认为,在这一点上,上海教材做得不错。上海初中语文教材选用了不少鲁迅作品,如六年级第一学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第一学期的《社戏》,九年级第一学期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走近鲁迅单元,选用了鲁迅的《风筝》、《故乡》、《孔乙己》三篇文章和《自题小像》、《自嘲》两首诗,另外还有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抒情诗《有的人》。很明显,这些选文都富有童趣,贴近学生。专题介绍则可以让学生对鲁迅作品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任其斌说。
观点三:
是老师把鲁迅教难了
学生害怕周树人,很多时候是老师把鲁迅教难了。任其斌说,传统的碎尸万段、穷究含义式的阅读分析拉大了学生与鲁迅的距离。任老师曾经听语文特级教师朱震国上《风筝》,朱老师上来就声情并茂地把全文朗读了一遍,老师都不用教,学生就理解了大半。任其斌认为,由于写作时代原因,有些话不便直露表达,使得鲁迅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老师在指导初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时,可以忽略当时的写作背景,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很多名家作品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难,初中学生有必要有所了解。樊阳认为,《风筝》一文放在初中教学,学生在理解上确实有一定难度,而且文字上有点绕,文中多处出现双重否定、三重否定,学生在阅读上会有困难。但即使是一些有难度的作品也可以深文浅教,不要强求学生一定要达到规定的理解高度,不同年龄学生对经典文章会有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