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词中的酒文化_中考复习-查字典中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网 > 中考备考 > 中考复习 > 正文

浅析诗词中的酒文化

发布时间:2016-11-08 09:44:30来源:查字典-中考网

都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历代诗词歌赋中随处可见。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看看中国诗词歌赋中的中华酒文化。

1.借酒消愁

说到借酒消愁,当首推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月下独酌》又是李白的一首经典之作,也是一首著名的“酒诗”。诗人那巧妙的构思和独具匠心的设计,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仔细把玩的。也正是基于此,这首诗才成了千古传颂的经典。与以往的那些表达孤独的诗作不同,李白笔下的孤独洒脱而又富于弹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独和寂寞也让诗人写得如此美好和热闹。在李白的酒中,除了有他的洒脱和豪放之外,当然还有他的孤独和寂寞。“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面对佳肴美酒,诗人食不甘味,怎一个愁字了得?

2.饯行送别

人们借举杯把盏表达送别之情和祝愿之意。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千言万语融入杯酒中,既给友人增添了几分胆气,也带去诗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

柳永的《雨霖铃》也是一首惜别之作。“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举杯消愁是短暂的,酒醒之后更惆怅。酒在这儿加大了离愁别绪的浓度。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是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的饯行宴上的场面,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军帐中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

3.思乡怀亲

范仲淹《苏幕遮》中“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和《渔家傲》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以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描写了常年戍守边关,征战在外的将士们,唯有借助那浊酒来排解、释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

4.待客之道

桃花源人热情招待一个完全隔世的陌生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像“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苏轼在《浣溪沙》中写出了朋友劝酒而使自己“酒困”“思茶”。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既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又将旱象解除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5.助兴成欢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早年的李清照生活得那样无忧无虑,郊外野游也能放纵一饮,既有少女的活泼可爱,又不失对生活的满足。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在那样窘迫的生活中,陶渊明依然酒性不改,欢饮大醉,可谓单纯天真的酒痴也。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描绘了秋高气爽、大雁振翅的景象。登楼吟咏,怎么能缺少那激发豪性的玉液琼浆呢?

对于贬谪23年之久的刘禹锡来说,见到了离别已久最能理解自己的老朋友白居易,有满腹的委屈、满腔的怨愤要倾诉,但借酒助兴却没有让他醉倒,他清醒地唱出了“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保持了多么高的政治觉悟啊。

仕途失意,屡遭排挤的苏轼,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喊了一嗓子:“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写道:“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上看雪的人寥寥无几,足显作者心性高洁,恰遇知己,怎么会不饮酒助兴呢?

对于治下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守欧阳修来说,可以以酒助兴,与民同乐了,他在《醉翁亭记》中毫不掩饰的描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文使酒的芳香沁人心脾,酒也使诗文的韵律可以流芳百世,而人们寄于酒中的情感又不是用几行浅薄的文字可以说得尽、道得完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全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