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青岛19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招生简章_招生简章-查字典中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网 > 山东省 > 青岛市 > 中考报考 > 招生简章 > 正文

2016年青岛19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招生简章

发布时间:2016-04-12 14:28:47来源:查字典-中考网

青岛十九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以下简称科技班)是经青岛市教育局批准,以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为目的的特色班。该班为公办性质,面向青岛市内三区,招收2个班共80名应届优秀初中毕业生,志愿代码:192,单独录取,单独编班,校内寄宿。

报考科技班未被录取,考生直接参加普通班录取。

一、培养目标

为探索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敢于质疑、勇于求异,善于探究、勤于实践的原创力的高素质的尖端领袖人物,提升学生将来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学校将对具有高度责任心、执着进取和质疑的精神、超常的悟性、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品质的学生,在创新素养方面进行重点培养,成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

坚持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突出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学科探究实践、突出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素质优良化、学习终身化、思想国际化、创新个性化人才,实现学生的多元优质发展。

二、培养方式

1.适才课程支持:科技班单独设定课程课时标准,融合普通高中基础课程、科技创新实验课程和大学先修课程,实行模块教学和学分制,同时考虑海外研修、大学课程体验、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前沿创新小课题研究,积极参与国际中学生科学与工程大赛、全国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或学科奥赛等品牌赛事。

2.双导师制规划:采用校内导师+校外专家的双导师制,学校与省市内高校、研究所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校外专家参与到课堂教学和研究活动中来,共同规划学生成长。

3.教学方式变革: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科学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配备电子书包,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4.创新实验成为学习常态:学校建设大量体现现代科技前沿的创新实验室,另设创意工作坊和通用技术实验室等。与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让学生有大量机会在高中阶段走进国家实验室,走到著名学者和科学家身边,在专家的指导和影响下不断成长。

5.校内外联合培养:学校与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大学课程进校园、大学教授进讲堂。根据课程和教学的需求,把校外教育资源纳入教育教学之内,为学生校外学习和实践搭设平台。

6.全额奖学金资助:对于科技班学生,每年有学校创新人才奖助学金提供研究奖励和学习资助。

三、课程设置

学校开展创新人才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开发。

(一)课程体系

1.国家课程

着力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研究,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以《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试行)》、《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学分管理暂行规定》等为依据,确保学生完成相应的课程修习。

2.学校课程

大力研发基于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学校课程,大量开设科学实验课程,引进大学先修课程,开发开设学校拓展课程,形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高新技术科学四大研究领域,开展科学考察和研究,培养创新思维,培育科学精神和中国情怀。

(二)课程目标

通过对各学科内部和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面向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加强学生自主研修课程,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质疑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达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目的。

(三)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高一第一学期,专家系列讲座,参观,科考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科学方法;

第二阶段:高一第二学期和高二,根据学生研究的兴趣,在专家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每人完成23个课题;

第三阶段:完成第一第二阶段课程基础上,学生设立自己的研究志向,与大师对话,进行自我设计,专业选择。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青岛十九中科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领导与工作小组。领导小组职责:负责各类方案、制度的制定、实施、监控工作;争取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政策支持;签订合作培养、招生录取协议;与创新实践基地、社区等签订协议;保障经费落实。工作小组职责:全面落实各种实施方案,落实国家课程,开发特色课程,研究教学管理、改革评价方式,组织各项活动,完成具体任务。

2.资源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形成智力支持;加强与高校合作,积极引进高水平实验室等资源:形成高水平、多样化教育团队;加强与教育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初中各校结为联谊校,实现学生生源和升学的多元化。

3.物质保障

设立科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专项经费,通过自筹资金、社会基金、上级预算拨款,用于硬件设施(实验室、计算机等)投入和教育教学费用(如特聘专家、课程建设、外出研修、参观考察、组织活动、课题研究、竞赛表彰等)

4.师资保障

通过系统的教师培训与培养工程,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品质,具有创造动机与创新能力的管理人员与专业教师队伍。在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师专业培训等方面形成联合培养的机制,达到拓宽学生培养渠道、丰富学习经历的目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全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