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5月24日晚10时许,大连路一居民楼发生惨剧。一名女高中生从后窗坠下,几分钟后,120救护车和民警赶到现场,急救人员为坠楼者做了心电图,但发现女孩已几乎没有生命体征。女孩随后被送到青岛市立医院进行抢救。但因伤势太重女孩最终被确认死亡。据悉,坠楼女孩今年刚刚18岁,正在读高中。据其家长介绍,女孩生前学业考试压力大,精神上有些抑郁。可惜,花一样的年华,还没有开放就这样的凋零了。
案例2
衡水二中上半年内2名学生先后跳楼自杀,第一起是去年10月10日,后一起是今年3月29日。读完这则新闻,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衡水模式被全国多地热捧学习并被不断输出的现实背景下,这则新闻无疑是一服清醒剂,它让我们看到衡水模式背后隐含的严重的教育问题。难道出状元的学校,就一定是好学校吗?就一定是成功的教育模式吗?
案例3
我半个月前到一个朋友家里做客,发现他孩子自从和我打了招呼后,一直躲在屋里。我刚开始还以为他病了。后来才听我朋友说,学习压力太大,学校的作业和课外辅导班的作业太多,现在休息下,晚上12点之前就做不完了。我很疑惑,给我朋友说:不至于这样吧。
我朋友说,自己当年差十分没有考上清华,遗憾了大半辈子。怎么也得把孩子送到清华去。现在所有的家长们都在给孩子报各种班,学校每次考试都搞年级大排名,学习上不进则退,不能有片刻的松懈。
我听了之后很无语。
家长们总寄予孩子众望
家长们总寄予孩子众望,总是习惯性的要求孩子达到这个目标,达到那个目标。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潜力也是有限的,爱好也是少量化的,不可能面面俱到。
大部分的家长都望子成龙,巴不得孩子各科永远考第一。有家长可能会反驳,望子成龙没有什么不好,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呢?
咱们静下心来好好分析下,什么是人中之龙呢?什么样的孩子才能称得上优秀的孩子呢?难道就是简简单单的考试分数?
很显然,大部分的家长们都没有理性的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思考过问题的答案。在大部分家长朋友的眼睛里,只有唯一的一个判定标准,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或是学校的年级排名)。
孩子们都是独特的不一样的,但我们当下的教育用的仅是一个单一的标准,即哈佛的标准,或者说北大、清华的标准,唯分论彻底把素质教育击垮了。
在不考虑并列的情况下,一个班第一名就只有一个。你要是拿了第一,别人肯定就不能拿到了。班里一群孩子坐在一起学习,唯一的目的就是拼抢第一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些孩子除了自己用功,还会想办法来阻碍别人的脚步,这无异于要求孩子们互相残杀。所以,这个方向从根本上就错了。教育首先就要让孩子喜欢学习,让他们学习喜欢的知识,他们擅长的东西,这样孩子才能学得、生活得幸福,潜能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而老师们在教育上的作用呢?老师认为,就应该是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喜欢的,并循序渐进、孜孜不倦地引导、教导他们。让一些学生喜欢上绘画,让一些学生喜欢上化学,让一些学生喜欢上古文
让我们无奈的是,目前国内的教育资源的确太匮乏了,家长们一开始的忧患意识就很严重,任何时候都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家里一直给孩子灌输分数至上的思想,用唯一的分数标准来评估自己的孩子。
这种唯分数论,间接导致了孩子们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智轻德,做事功利化。我们都知道,现在国内的教育就是一分遮百丑:只要分数好,其他都可以做,甚至是做手脚,想办法进占坑班。
只要孩子考试考得好,奖励不求自来,甚至有的家长告诉孩子别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得教给其他的孩子,也不要把好的资料借给其他的孩子。
品德的塑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开始变得只考虑、只关注自己学习,成为名符其实的学习机器,甚至对家人都很冷漠。让我们不得不担忧的是,这样的孩子在离开了父母之后能走多远呢?
分数、成绩,仅仅是孩子成长之路上的一个方面。如果家长朋友们过分关注孩子的分数,所有的行为都唯分数是瞻,在人生的大道上,其实是在害孩子。
教育重在引导,而不是逼迫
教育的重在给予孩子们正确的引导。家长和老师要做的是在孩子成长出现严重偏差时及时纠正。在教育孩子时应更多地强化努力学习可以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弱化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应告诉孩子只要努力了,今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为社会做贡献,自己都不会留有遗憾。
学校教育也应该将高度单一的唯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改革为以个体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的评价,将每个孩子内在潜能激发出来,让他们在不同领域发挥自己创造力。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杜绝语言、身体和精神暴力的发生。
教育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孩子追求幸福人生的能力,能够通过教育让孩子们获得能力去追求幸福生活。这种能力并不能以分数为衡量标准。法国的大学入学考试要考哲学的申论题,但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却逼迫学生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巩固最低阶的生理需要与安全感的需要,以至于自尊心只能靠收入与地位来维系,而不是引导学生去探索人生多元的价值,让他们在其中发现自己能认同且和能力相符的发展目标。
德国的教育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德国的工科高效很强,其实你到过德国会发现,他们的职业教育才是最好的。很多德国人,都把自己当子女送到职业技术学校去,学习一技之长(不过他们的确做得非常好,学的技能很扎实,毕业后根本不担心工作)。合理的教育匹配了合理的社会分工,这些职业学校出来的学生,工资收入也都不错。
请给孩子机会了解自己
很多人可能很疑惑,孩子怎么不了解自己呢?孩子真的有机会了解自己吗?有多少路,是孩子自己选择的呢?
每一个社会都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来发展学生追求幸福人生的能力,但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几乎完全缺席,社会教育是负面的效果远远大于正面的效果。而学校教育则鲜少花心力去培养学生婚姻、亲子、伙伴关系等情感能力,或者引导他们去认识自己和思索人生的目标与意义,更遑论自我实现,以及灵性与自我超越的需求。
整个家庭与社会用过度练习填满学生的时间,让他们没有机会透过跟同学的冲突与互动来学习团队合作、同侪排挤与解决冲突的能力;甚至没有时间学习安顿自己的烦恼、委屈、忌妒、挫折等情绪,也不知要如何调整梦想使它变成具有可行性的理想。
其实,小学的学习目标只需要设定在足以支持初中阶段的学习就够了,多出来的学习成就无助于初中阶段的学习,几近浪费;同样的,初中与高中的学习目标也只需设定在不妨碍下一阶段的学习就够了,过度的练习不但是浪费,更排挤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空间。
许多大一学生疯狂的浪费时间打电玩,因为靠高三学的微积分和物理就可以勉强应付美国人写的大一教科书,也因为绝大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进大学。
中小学阶段的过度练习让孩子没有机会了解自己的兴趣,也没有机会发展出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进了大学之后校园里充满迷惘而浪费青春的男女,即便是专注于课业的学生也还是学了一堆没有用的专业知识,而牺牲了追求幸福的完整能力。这样的社会,很难说是有理性的社会!
大学是最需要锻炼工作能力,学习生存技能的时间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时间,可是我们的孩子,进了象牙塔之后,早就学疲了,学烦了,早就没有了学习兴趣和动力源。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小学可以拿到很多奥赛的奖牌,我们的高等教育为什么这么差劲,为什么迄今还拿不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一大原因了。
总之,还是标题的那句话,拔苗助长,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是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