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是打基础的时期,主课有数学、英语、语文(少数校开物理)。初中三年的安排,初一是培养代数习惯,适应初中生活,为以后学习打基础的时候。所以初一的知识点不多,虽然作业多一些,但没有明显的落差感,没有明显的分数差别。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不起眼的问题慢慢凸现,比如到初一下学习,有人的因式分解已经基本掌握,而有人却不知道平方差是什么;有人希望杯拿了金奖,有人难题不会,简单的算错;有人作文写得很好,有人却还在发愁错别字连篇;有人的英语已经达到了中考水平,有人这时才想起要好好学下新概念。在初一开始的阶段,注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非常重要:
1、要快速进入主动学习、计划学习的状态。这一点主要是指学习要养成习惯,要主动地寻找自己的不足,要积极地制定学习计划。学习养成习惯,主要是指怎么在接受到一个新知识之后,迅速的掌握并使之熟练,比如听完课后要有意识的做些练习,并将不会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在接下来的学习不断地联想与前面知识的联系,并在不断的练习和考试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并有意识的去弥补错误。主动学习是在强调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本身,不是老师,更不是家长,所以自己是这项工作的总监,要主动地思考问题,寻找不足,制定计划,而不是无止境的陷入每天大量的作业中,做作业的本质是在强化课堂的知识,学生要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把它当成一种包袱,不但效率低,也会变得没有方向。制定学习计划,也是一种意识,比如今天回到家,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学习,那不妨拿出5分钟做下计划,前半个小时做什么,接下来的40分钟做什么,什么作业先做,什么后做,今天最好把哪科重点强化一下。刚开始做这些可能都不大习惯,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这就变成一种习惯了。
2、要养成好的书写习惯和思考习惯。卷面清楚工整、步骤齐全很重要,如果你在初二的班级后10名找到了你的名字,卷面很可能有问题,卷面清楚、步骤齐全不仅能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更重要的是清楚的步骤能培养清楚的思路,能培养思路的严谨性和连贯性。如果东一步,西一步,或者三下两下就把想当然的把答案写下来,时间长了,题目稍微复杂些就会无从下手,而长期锻炼的清晰的步骤至少会告诉你这类题通常第一步思考什么,入手点是什么。
3、如果以上两点做的没有问题,初一最应该做的就是多学点东西,为后两年分担些内容。到了初三,很多人从竞赛中走回中考,毕竟中考是最重要的,但是初一和初二就不同了,中考还早,多学点没亏吃,以数学为例,在初一多学习竞赛的内容,或提前学全等三角形和因式分解并把它深入,对初中和高中的学习都非常有利。这一点我不多说了,很多人都懂,我还想说另外一点,就是不要盲目追进度,有人说初一的寒假可不可以把初二的内容学习下,我认为可以,但一定要谨慎,如果初一的还没学利索,初二的又没怎么懂,等到了初二,哪都好像学过,哪也不扎实,就不好,另初二的内容不比初一,不是三下两下就完全明白了,如果因为这个再把学习兴趣打击了,就划不来了,呵呵。
4、初一是心理变化的初期。当然也是很重要的时期,学生在这一年会遇到和想到很多问题,成绩的好坏,与同学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加之自尊心和好奇心的增长,处理问题容易偏激或者选择逃避,这时需要家长的指导,委婉的告诉他问题的处理方法,让他慢慢的、健康的成长。不过家长不要太婆婆妈妈的,无关痛痒的、粗暴的、抱怨的、表面的、反复的教育有时适得其反,呵呵,这时候想当个好家长,还真不容易。不过话说回来,这时候学生经历点烦恼,经历点痛苦,才能使一个人进步和成长,蜜罐里永远不会长大的。
最后一点,实事求是很重要,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作学问这一点很重要。不要藏着掖着,要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对做人和做事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