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多少家长会感到头疼:宠着不对,不宠着不忍;放任自流不是,严加管教又不舍如何在宠与不宠、管与不管中取舍平衡,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不是穿了西服就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打骂式教育在中国还很普遍
自古以来,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在中国家教观念中根深蒂固。如今,当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冲击传统教育时,总有不少中国父母抱怨:打孩子不好,可不打孩子又没办法。
据媒体公布的一项由教育和法律界联合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家庭中打骂孩子现象十分普遍,有2/3的儿童挨过打。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表示从未挨过打的占39.1%;有15%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骂,偶尔挨骂的高达69%,表示从未挨过骂的只有16%。
尽管许多家长意识到打骂式的教育并不正确,但遇到孩子气人、不听话时,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恼怒之下举起手,想先阻止眼下的情景继续发展。殊不知,这一打一骂,并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还有可能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永久性的创伤。如此粗暴的教育方式,也是家长缺乏教育耐心和教育方法的表现。
比打骂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比起出现问题临时抱佛脚,家长们完全可以把功夫下在平时,防患于未然。家庭教育专家建议,家长平时要对孩子明确规定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被禁止的,事先向孩子表明在禁止做某事上的坚决态度。说清楚什么样的行为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耐心向孩子讲明道理。让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清楚,如果谁违反规定或犯了错误,都要负起责任来。
父母在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上,自己也应该以身作则,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信服。比如,开车时,父母要主动系好安全带,否则面对孩子偶尔耍脾气不系安全带,家长的制止能有多大说服力?
家长们更要树立一种意识,孩子也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而不是某几个人的私有财产。因此,平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塑造家庭民主平等的氛围至关重要。这样,孩子和父母可以合理地商量某些事情,比如周末可以稍微晚睡一会儿,避免了孩子固执的坚持而带来不必要的吵闹。
教育学中常提到一个说法,叫漠视不良行为,这也许对那些面对孩子无理取闹束手无策的家长有帮助。在孩子乱发脾气时,要采取不予理睬的办法。没人理睬,孩子往往感觉无趣或者手段无效,也只好作罢,下次就不再轻易采取了。
当然,孩子们的性格和特点千差万别,没有什么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孩子最忌讳对一些事情一知半解,然后以偏概全。比如赏识教育,教育需要赏识,但赏识只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在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的过程中,没有必要的惩罚是不行的。但如何惩罚、如何建立规则、如何树立权威、如何让孩子承担责任,有很大的学问。
很多家长一看到一种方法有那么多条条框框,那么多讲究,不免头疼,于是又回到老路,怎么简单怎么来。对于孩子的违规行为,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大发雷霆,动口又动手。如果我们在教育孩子上不注意科学性和发展性,不着眼长远,只是循着老习惯,由着小脾气,那么吃苦的是孩子,受害的终将是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