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能开多彩花,劳动能结幸福果,这是陕西农民韩培印写的一幅对联。从2002年开始,为了让儿子能上大学,韩培印东拼西凑借钱送儿子上大学。满心希望儿子大学毕业后可以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可是儿子毕业后所拿的工资却还不如自己当农民工挣得多。这让韩培印开始迷茫,他想也许当年不应该让儿子读书,甚至想,把学费拿去买个三轮车做小生意,现在也发了。儿子考上大学曾经是韩培印最大的骄傲,但是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人才的供大于求的现状,让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危机。韩培印的梦碎了,这位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失望了,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最初的梦想。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当今的大学生就真的是如此的廉价吗?
百无一用是书生解读中国式父亲的辛酸
2009年的第二届香港华语纪录片中《父亲》获得了最佳短片大奖,片中主角韩培印朴实诚恳的中国式父亲的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为了供儿子上大学,他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并向亲戚朋友借了四千元才凑足了学费。为了给儿子提供大学的生活费,他和儿子来到了西安,并在城中村打工。他的工作每天都不同,有时候帮工地运沙土,有时候在居民楼里帮人铺地板。这些累人的活一天能为他带来50元的收入。对于韩培印而言,两元钱的公交车都显得奢侈,所以他很少去学校看望儿子。他用最低的成本维持着生活,但是他依旧骄傲,乐观,因为对于他来说,儿子上大学是他生活的精神支柱。
两份青菜,5两米饭,一盆绿豆汤,这是韩培印的儿子韩胜利的午餐。他的伙食费标准是一天6元。因为学校课程较忙,所以他没有参加勤工俭学,为了减轻父亲的压力。他经常在学校捡矿泉水瓶卖,懂事的胜利让父亲深感欣慰。大学四年即将过去了,本以为可以放下肩上担子的韩培印却被另一件事情所困扰。西安每年有几十万名大学毕业生同时找工作,对于这个人口不足千万的内陆城市,就业竞争可想而知。韩培印无奈的对记者介绍儿子的就业情况。有些单位招员工,工资只能给五六百元。面对着父亲的无奈,胜利焦虑了起来,万一找不到工作,生活费和住宿费如何解决,自己毕业了,如果在跟家里拿钱的话,就说不过去了他忍住泪水不停的说:感觉给我爸没什么交代。最终,胜利在青海找到了工作,试用期每个月600元工资,韩培印算了下,这收入比当时自己在西安打工挣得还少。
大学教育对于年轻人的未来必要吗?包括韩培印在内的许多人或许都有这个疑惑。大学教育的确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但是这种知识仅是理论性的,甚至有时候书本教育会阻碍个人实际能力的发展,使得个人的潜能被扼杀。其次将大学教育当成获得工作的一种途径,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职业观和教育观,大学教育并不意味着教人们认识原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教导人们去做原本不会做的事。尽管现在的大学教育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并不能否定大学教育的价值。正确的看待大学教育,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接受大学教育,这样才能真正的从大学教育中受益。
对于韩培印、韩胜利父子,我们还应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祝福,这对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带给了我们无尽的震撼与感动,当然也有惋惜!希望韩培印走出迷茫,继续乐观的生活下去,期望韩胜利从底层做起,努力打拼,尽早满足父亲对幸福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