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初中孩子心理及教育分析_家长必读-查字典中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网 > 中考备考 > 家长必读 > 正文

单亲家庭初中孩子心理及教育分析

发布时间:2011-09-08 16:50:01来源:查字典-中考网

单亲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模式,核心是关爱。这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和基础。单亲家庭孩子因父母离婚、死亡等不幸的家庭事故巨大打击,造成心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了精神支柱,他们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面对艰难的现实,他们的生存更加倍地呼唤关爱渴望亲情来抚平创伤的心灵。因此家庭、学校应以双倍的爱心共同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其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现在的社会状况和从前的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变化,很多成年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前都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更何况刚刚成长的缺乏完整的家庭温暖的青少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很明显,有的是隐性的。

(一)单亲家庭的特点:家庭成员的缺失、离异或者丧偶。家庭的完整与温馨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家庭关系的和谐,亲密无间,幸福温暖,会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孩子的依靠,父母关系紧张,感情破裂,以至离异,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打击和伤害。

(二)形成原因: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全国的离婚案件就已经占全国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这里还不包括各地民政机关协议离婚的人数。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据调查表明,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由于不良的物质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尤其对青少年来说,随着青春期发育,他们在心理上和情绪上都难以经受得起父母离婚所带来的痛苦、挫折和失望。据我们所了解,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和自杀现象日益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分离,家庭破裂。

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3-7岁),母爱对子女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失掉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在少年时期(12-17岁),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时间,子女若失去父母的任何一方,越轨行为的比率都较大。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

二、单亲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从离异家庭角度来分析)

(一)智力

离异家庭是家庭关系恶化的极端。关于对离异家庭儿童认知水平发展及儿童学习状况的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儿童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健全家庭的儿童,而且这种落后状况在7-13岁各个年龄阶段都能够显现出来;离异家庭的儿童学习成绩显著差于完整家庭的儿童,这种差异同样在7-13岁各个年龄段都表现得十分突出。其原因主要在于家庭破损而影响其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及其相应的智力水平,加之与受教育环境恶化,孩子心理环境恶化,使其对自身期望值降低,心理素质弱化等因素有关。

(二)情绪情感

1.消极情绪占优势。一是易怒。当欲望和需求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不能实现时,安全感和幸福感消失,易产生愤怒的情绪体验,常常会为一点小事惊慌不安,容易发怒。还有的把自己孤立起来,不愿同别人交往。二是恐惧。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感,害怕失去家庭的温暖,害怕别人歧视,害怕活着是父母的累赘。三是悲伤。悲叹自己不幸的命运,远离人群,沉默寡言,越是热闹的地方感觉越孤单越不适应,对生活悲观消极。

2.情绪波动大。父母缺失给孩子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表现在情绪的大起大落,不稳定上。研究表明,在父母离异的头六个月,离异家庭子女不良情绪发生率相当高。(见表)

父母离异家庭头六个月儿童不良情绪发生率

情绪

完整家庭(

%

离异家庭(

%

易发怒

5

15

17

02

易烦躁

4

29

16

02

爱哭

13

25

24

20

情绪低落

3

07

23

43

经常发呆

2

70

2

31

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第136页

(一)社会性

嫉妒心理,自己的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羡慕别人发展到嫉妒他人。自卑心理,自卑的同时伴着不安、内疚、胆怯、忧伤、失望等特殊的情绪。抑郁心理,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缺乏信心。孤独心理和冷漠心理是离异家庭子女人际关系不良的最危险因素,由于心灵的创伤,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心灰意冷,失去对生活的追求。

(二)性格

这是指孩子情绪情感及社会性密切相关的态度与行为特征。离异后父亲或者母亲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保护过多,迁就过甚,期望值过大,过分溺爱,让孩子感受太大的压力。又或是对孩子体罚及攻击性行为容易让孩子形成怯弱和粗暴的性格

三、单亲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子女最早的教育场所,子女在父母的抚养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守则。因此,如果把子女置于爱抚之中的保护机能叫作母爱作用的话,那么,理智上的管教机能就可以叫作父爱的作用了。所以说,家庭中的教育功能是由父母双方来承担的,如果父母缺少一方,就会表现出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有些单亲家长因其子女失了母爱或父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便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正常地给予管教;有些单亲家长视其子女为累赘包袱,漠不关心,甚至歧视和粗暴虐待。而更多的单亲家庭却是处于一种无暇顾及的无奈之中,他(她)们往往一人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既当爹又当妈,既要承担起沉重的家务,又有繁忙的职业责任,常常是力不从心,自然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这成为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

四、相应的对策

以林崇德教授的思维三棱结构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理论,以关爱为核心,家长从榜样教育,教师从活动教育、环境教育三个维度立体作用于学生,促使孩子克服障碍,进而达到孩子了解自我、信任自我、自我控制、满足自我健康素质的目标,走出心灵困惑,去迎接学习、生活的新挑战。

(一) 建榜样树形象

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与父母的素质,特别是父母的心理素质有直接的关系,残酷的现实是家庭残缺,孩子失去赖以发展的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单亲家长更有必要以良好的素质、优秀的人品,给孩子树立光辉的榜样。同时家长要努力学习,提高科学家教水平,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以科学之光增添人格魅力。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帮助家长更新观念,家长要努力以自身的优良素质、高尚的品格、精湛的技艺来影响孩子,增强榜样的力量,对孩子心灵的塑造起到神奇的作用。

(二) 优化亲子的关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亲子关系的优化是教育的保障,教育者应该提高情感维度,处处给孩子以热情和慈爱,尽量满足他们合理的正当请求,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教师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要求家长倾心关爱而切忌溺爱,适度要求而切忌拔高。有的家长离异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他出类拔萃,弥补自己心灵创伤。

单亲学生胡某,父亲是机关干部,要求孩子每次必考全班第一名,但胡某实际学习水平为全班中等,因而她整天活得胆颤心惊,结果产生考试焦虑,甚至萌发轻生的念头,哪敢跟家长交心谈心。可见过分严爱也是破坏家教的祸根。因此父母的关爱、要求要适度,要努力营造民主、向上、和睦的氛围,才能优化亲子关系,开启孩子心灵之窗,从而为家庭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 优化教育情境

孩子良好心理的培养,有一个场景、时机、方式问题。对于单亲孩子,本来父母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易产生一层情感的隔膜,要到达理性理解,就需一个较长过程。因此家长更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溶化隔膜,在亲子情趣共鸣基础上,实施心理引导,① 找好契入点:如看动画片后,轻松引入母爱的话题。② 创造情景,如孩子爬山、参观动物园,从中教育孩子要刻苦,遵守社会公德,陶冶美的情操;我园每年的春游和秋游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平台,并且在家长、孩子、老师一起玩的过程中增进了亲子关系,促进了家园共育的发展。③ 制造氛围,生日、节日、纪念日,祝贺喜庆节日,教育孩子尊老爱幼,礼仪诚信;如:我园在重阳节举行重阳节主题教育活动《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请幼儿和家长去敬老院献爱心。每年举行小淑女、小绅士的评选等。④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与人相处,培养团队精神。⑤ 引发兴趣,讲世界发明家的故事,教育孩子成功来于艰辛。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同时,应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等方法沟通师生情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倾听的方法让他(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矛盾情绪。然后再对过激的情绪进行正确指导。以他(她)的聪明来鼓励他一定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以树立自信心。此外,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解决他学习上的困难,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喜悦。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单亲家庭孩子。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对于丧失父(母)的家庭来说,外力的影响不可抗拒,一般情况下,孩子及父(母)亲都能从痛苦中站起来,很好的生存、发展下去。虽然其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弱势,但孩子仍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功能,仍然有发展成才的机遇。

我个人认为,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与手段。

五、思考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亲情的家庭,导致孩子出现个性偏外的现象。特别是单亲家庭,更应考虑孩子满足需要的欠缺。应做好适当的填补作用,对孩子的爱要如春风,做到润物细无声。

2.学校教师和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学习和行为表现不良的同学,不给他们机会,不肯定他们,排斥、孤立他们是极为有害的。我们教师要用一颗炽热的心去关心和照顾单亲家庭的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全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