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超爱唠叨,很多孩子都这样的抱怨,唠叨的妈妈觉得自己为孩子操碎了心,可孩子不领情,早已经不耐烦,甚至产生了厌烦和反抗心理。妈妈们的心里有苦却说不出。
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会热吗?会冷吗?你就这样穿着出门吗?别忘了钢琴课在今天下午,所以你要练!出去外面玩,别玩太疯,别闹太凶。今晚不准玩电脑!我说了算!我是你妈!这是一首风靡网络的以妈妈的各种唠叨为歌词的《妈妈之歌》,这首歌之所以受到关注,引起人们的共鸣,是因为很多人都有个唠叨妈,有关调查显示,九成孩子认为妈妈太唠叨,有人甚至说唠叨是妈妈的代名词,你也是一个唠叨妈吗?
孩子心声
妈妈,别唠叨了好吗?
我们来看一下几个中学生对妈妈唠叨的感受:
小龙:
我的妈妈是个唠叨妈。小到生活起居,大到做人做事,她都唠叨:起床晚了她要唠叨,吃饭少了他唠叨,看会儿电视他唠叨,写作业稍迟一会儿他唠叨;放学回家晚一会儿她唠叨,不知道她哪儿来得那么多话、那么多担心,唠叨简直成了她的爱好,我特烦,真受不了。以前,我常跟妈妈吵,家里充满了火药味。后来,我懒得和妈妈吵了,她一唠叨,我就屏蔽,就是说,她说的时候,我就想别的事,根本听不见。
阿雅:
早晨,闹钟声刚响,妈妈就准时开始唠叨起来:起床了,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我刚从床上爬起来,妈妈又在唠叨:快去洗脸,别忘记刷牙。还没等我从洗手间走出来,妈妈的唠叨声就又钻进了耳朵:别磨蹭了,快吃早饭。下午放学,刚回到家,妈妈的唠叨再次响起:快写作业,不写完作业就别想玩。终于写完作业,刚打开电视准备看会儿动画片,妈妈又唠叨上了:看电视坐远点,少吃零食我每天被她的唠叨轰炸,弄得头昏脑涨的,烦死了!
欣欣:
每天我一回家,妈妈总是唠叨个没完。先是催促我赶紧写作业,我开始写作业了,她又说坐姿要正、做作业要认真、写完好好检查、别忘了预习明天的功课,一会儿提醒我多喝水整天重复强调的就那几件事,我早就都明白了。现在,一听妈妈说话,我就脑袋大。
小利:
上次考试我没有考好,妈妈很不高兴,每次我想多玩会的时候,妈妈就说:光知道玩,看看你的成绩,考得那么差,还好意思玩?
从孩子们的心声中可以看出,妈妈们的唠叨涉及孩子们看电视、学习、玩、上学出门、放学回家、穿衣、吃饭等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包。没看上面几个样本之前,你或许不认为自己是个唠叨妈,看了样本是不是发现原来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唠叨着孩子?
原因分析
妈妈到底为何爱唠叨
妈妈们唠叨不止,是觉得为孩子着想,对孩子好,其实不然。专家们给出了唠叨的实质。
香港心理专家李维榕认为,父母的唠叨是出自于一种紧张,一种放心不下,于是不能停口。父母不断的训话,很多时候是说出来让自己安心,不是说给孩子听的。父母通过唠叨,向自己也向孩子证明:我能够对孩子做的都已经做了。
亲子专家将唠叨概括为四种情况:关心式、命令式、习惯式、发泄式。
关心式:家长唠叨的本意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实质上是不相信孩子,觉得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不行,总是不放心。
命令式: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一遍一遍地命令孩子干这干那,管教方式太过简单粗暴,难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让孩子越来越反感。
习惯式:一天不唠叨就不舒服,不习惯,未想过好的沟通方式,也没有意识到唠叨的无效。
发泄式:自己心里烦或者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唠唠叨叨宣泄自己的情绪。
你的唠叨属于哪一种呢?
不良影响
唠叨的不良后果
妈妈们唠叨的出发点是爱孩子,但对孩子是否真爱,不能光看出发点,最重要的是看结果。唠叨会带来一下结果:
使人听觉模糊反复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产生的不在乎。做父母不要只怪孩子不听话,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唠唠叨叨只会令人厌》
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在家长的唠叨声中长大,大多数孩子练就了对付唠叨的过硬本领,结果是父母唠叨越多,孩子防御能力越强。当孩子在心上构筑起唠叨防火墙,金玉良言,也很难穿透了。《家教指导:家长切忌唠叨》
教育效果低下反复说教,不断给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可使孩子养成心理惰性,失去对父母的敬畏。最终当再次出现相同刺激时,教育效果便随之下降,甚至消失。《唠叨式说教与心理慢性症》
引发亲子矛盾唠叨是反复、单调的刺激,是对孩子精神上的疲劳轰炸,没完没了的重复批评只会使孩子厌烦,挑起孩子的敌意,使气氛紧张,矛盾更加激化。《牵手两代亲子课程》
由此可见,唠叨的弊端多多,妈妈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不唠叨。
解决之道
怎样才能不唠叨
妈妈怎样才能改掉唠叨的习惯呢?专家给出以下方法:
1、相信孩子。每个孩子都想作个好孩子,有向上求进之心。一时表现不好一定有他的原因,我们要和孩子一起面临问题,共同寻找改进的有效方法。
2、尊重孩子。有的父母有很强的控制欲,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人生路线,有权利决定怎么做,没有必要处处按照父母的规划去做,如果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待生活,我们应该觉得欣慰而不是失落。
3、就事论事。孩子犯了错误,就告诉他错在何处,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我们就不用再说;孩子有什么需要改变的,我们就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我们的期望,同时尊重孩子改变的过程。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千万不要陈年老账全翻出来从头开始数落,那样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
4、抓大放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大人操心,但有些事情是无关紧要的,随着长大,会自然改变。因此,家长不要那么琐碎、对孩子盯得那么紧,要把精力放在孩子成长中的那些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习惯、方法等。说得越多,孩子听从我们的机会就越小,我们的威信也就越低。科学的方式是: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同时有好几件事要说的,就拣一件最重要的说,其他的事情等这件事了结后再说;复杂的事情要分步骤说,先从孩子最容易做到的步骤说,完成这一步再说下一步。
5、适时放手。该孩子承担的,我们尽量不要参与,孩子做不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赖床导致迟到),孩子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都需要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很难懂得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情,我们提醒无效不妨放手,孩子会吃一堑长一智。
6、学会等待。一些家长有这样一种心理:希望自己一说,孩子马上听、马上改正,达到自己的目标。这其实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孩子就是孩子,他的心智和能力没有发展到那么成熟,一些事情他可能还没有理解,一些事情可能暂时无法做好,做家长的必须要学会等待,允许孩子有反复。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个时间不会因家长着急、唠叨而缩短。
妈妈经验
用眼神交流更有效
梅子易:
我以前每天喋喋不休孩子书桌文具摆放紊乱,不利于写作业。说的多了,女儿也见怪不怪,不当回事。现在,我改为:先帮助孩子收拾一遍,然后神情严肃注视她一小会儿,我用眼神告知她:我已经给你示范了,请你按照这样收拾,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必劳我躬亲,文具摆放合理,做作业效率才高。孩子收到我的目光,她很惊奇,目光不敢与我长时间对接,主动游移了。我想她应该是明白了我的意思,我看她再用文具盒时,非常注重定置摆放。看到她如此,我对她投以赞许的目光,她的眼神高兴地迎接上来,我们会心一笑。此时无声胜有声,当孩子接受到我眼神中的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时,我是快乐的,她亦是快乐的。这和我歇斯底里的吼她改正,她却若无其事不改正相比,眼神交流更文雅和有效。
专家主张
换种方式督促孩子
天津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虹翔:
家长们长期针对某一事例的重复强调,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属于一种负面情绪的累积。特别是当孩子认为已经完全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时,再三听到家长的唠叨时,他们就会认为爸妈对自己缺少信任,从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叮嘱要适度,多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尽量一事一讲。即便孩子一时没有做好,也不要简单重复,而要换个角度、换种方式督促他。此外,父母在叮嘱孩子时,应该多用对于这件事,我的想法是、我觉得这样做会好些等商量式语气,而少用你应该、你必须等命令式口吻,这样不但会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效果也事半功倍。
域外教育
日本妈妈以身作则不唠叨
日本东京附近有一个母亲读书会,容纳了远近49所中小学在校学生的妈妈。她们定期聚在一起,看书学习,交流心得。
原来,日本也有些孩子不爱学习,妈妈唠叨、催逼,喊破嗓子,却收效甚微。于是,妈妈们自发成立联合读书会,抓紧空余时间读书学习,既为孩子作了示范,又能不断充实自己,同孩子们也有了共同的话题。妈妈潜心读书代替了以前喊破嗓子,言谈中的书卷气息代替了以前的唠叨,饭桌上常以谈论知识为话题代替了以前空泛的催逼。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大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