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求知欲: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认知的需要。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面临问题或任务,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时,就产生了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强烈的认知欲求,这就是求知欲。求知欲强的人自觉地、积极地追求知识,热情地探索知识,以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
之所以把求知欲这个定义贴在这里,是因为我觉得求知欲当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激发受教者的求知欲。教育的本质不应是制造,而应是创造;教育的特点不应是千篇一律,而应是不拘一格;教育的结果不应是万马齐喑,而应是百家争鸣。所以,教育的成败与否,就在于是否能够激发并正确引导受教者的求知欲。
读书读了这许多年,结合自己的受教育经历,既遗憾于没能完整保存下当年那如饥似渴般的求知欲,也庆幸于没被万恶的应试教育体制荼毒得不可救药,如今尚能对这教育体制发出些许感慨也算没有完全泯灭天性,余心甚慰。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经历,从受教者角度来回顾求知欲的发展历程,力图能对教育者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概述】教育的目的应是引导人发现自己的兴趣,激发人不断探索求知的欲望,进而挖掘自身不同寻常的潜能。这样既能高效地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也能不断为国家和民族提供创新之源,更能体现对于个体人权之尊重。如果我们的教育体制走向了产业化的道路,如果我们的年轻人依然如流水线般地被整批送进学校工厂的生产车间,那么这将不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悲哀。在唯生产力至上的时代,如果非要说教育亦是一种生产工具的话,那么,教育所生产的不是中规中矩、亦步亦趋的机器,而是层出不穷、源源不断的思想。一个民族,只有思想博大丰富,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不被外来文化所侵蚀和同化,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1】兴趣
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就对历史课和英语课情有独钟,现在想来应是一种兴趣,但在当时并不明白其中的具体缘由。当时喜欢历史课并不知道读史使人明智的道理,只是把历史课本当做故事书来读,却也读得津津有味、喜不自胜,成绩倒也是扶摇直上、名列前茅;喜欢英语课也没想到将来要用来跟老外打交道,只是觉得这种语言的发音及语法倒是都挺有趣,于是学音标时学得孜孜不倦,学语法时也喜欢刨根究底,背课文也是背得行云流水、酣畅淋漓,自然,英语成绩从来也没有拉过后腿。
对于我这个比较晚熟的孩子而言,在并不懂事的年纪就能发现自己的某种兴趣(虽然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实在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果然如此,一旦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即便没有老师的教导,即便没有功利的诱导,一样可以学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反过来讲,最成功的教育便是使人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给他们以完全的自由去发挥演绎。
现在想来,初中当是我好奇心最重,兴趣也最浓厚的时候,而且那时的我有足够的自由去弄明白自己想要去了解的事情。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做了很多笔记用来记录课外知识,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动画片上面以满足我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那时的我无忧无虑,却又贪婪得如海绵一般吸收着各种课外知识,既没有为学习成绩而烦恼挂心,也没有为升学压力而焦躁不安。
【关键词2】思想
思想是个很玄妙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凭感觉去判断。
高中时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桥段是这样一副情形:晨读的时候,语文老师把我叫出去谈话,首先她把我赞扬了一番,说我是个很有思想的学生,我虽然后知后觉,却还知道这是句夸人的话,心中不免一阵狂喜。现在想来疑点有二:其一,当时我那么低调,居然还被语文老师察觉到了我的思想内涵,老师如此慧眼如炬?其二,那时她是不是找每个人谈话的时候都用这样的夸奖来做铺垫呢?于是后面的对白便是这个样子:所以我很纳闷为什么你的语文成绩一直提不上去呢?。。。。。。。
我不知道语文老师究竟是从哪点察觉到了我的思想,不过其时我确在为语文教学的前路担忧。由于愤慨于高考前语文复习的枯燥乏味,我开始畅想起了语文教学是否应该进行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语文的考核方式已然将这种念头扼杀在萌芽状态。约定俗成的字词考察毋庸置疑,然而对于现代文的解读实在令人苦不堪言,每每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看到答案中的注解简直啼笑皆非、哭笑不得,我不知是该质疑自己的理解水平还是该膜拜出题者的牵强附会、东拉西扯,总之这样的语文教学让人窒息。就是在这样的压抑与反抗中,我的语文成绩依然在有思想的学生不该考出的层次上徘徊。
如果我的思想是来源于对语文教学的不满与愤慨,那么现在我更应该对自己思想的进一步深刻而感到欣慰不已了。之所以说深刻或许是因为挖掘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便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一直在采用白话文,而逐渐摒弃了最富有内涵、最具有承载力的文言文。正因如此,璀璨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逐渐稀释淡薄以至于流失,更至于现代人对自身民族文化认同感渐趋于无,却对舶来文化趋之若鹜。
【关键词3】自由
在受了高中几年半军事化的管制之后,幸好我还有一息尚存,得以呼吸到大学里自由的空气。虽然大学期间留下太多不堪回首的记忆,但总归是必须为自由所付出的代价。说是自由未免有点冠冕堂皇,说是放纵或许才算贴切。大学阶段,我在生活上一直信马由缰,思想上更加愤世嫉俗,学习上终于一塌糊涂。翘课、挂科、补考、重修成为家常便饭,让人羞愤交加的成绩单也不失时机地被寄回了家。痛定思痛之余,我终于开始反思这样的大学生活有何意义,这样的状态怎能对得起这么有思想的自己?
想来想去,大学期间在学业上的一无所获除了要归因于对所学专业的了无兴趣外,还在于思想上变本加厉地否定一切看不惯、想不通的东西。从本质上讲,我所谓的大学生活不过是对高中时代的延续,一种在高中阶段未能正常生长的叛逆思绪在大学阶段呼吸到自由空气后一发不可收地疯长了起来。然而,这样的叛逆本该在人思想逐渐成熟之时逐步退出人生舞台,可我却在大学行将毕业之际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思想之晚熟可见一斑。
也正因大学期间在思想上的只破不立,我始终对于人生的归途、未来的前景充满迷茫与惶惑。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讲这话的梅贻琦校长可谓深谙大学教育之道。虽然我个人的发展历程似比常人慢了几个节拍,不过依然可以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在思想上是最需要大师的引导来步入正途的。我的大学处于正在建设中的新校区,对于新楼房的期待,我别无奢求,只可惜,除了见识了几个会念书的教书匠外,始终无缘聆听可谓大师的谆谆教诲,此诚大学期间最为遗憾之事。
【关键词4】反省
回顾过去,我开始反省以前的自己究竟失去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在我求知欲最为旺盛的初中时代,我有幸自由自在、自得其乐地在兴趣的海洋里徜徉,然而好景不长,纹着高考刺青的高中时代一丝不挂地在我眼前亲手扼杀了我那孩童般很傻很天真的想象力。当我从高中惨无人道的魔爪下挣脱,正庆幸不已时,不想SM的噩梦仍在上演。是的,我以为自己在上大学,却毫不知情地被大学上得体无完肤。
幸好我还有一点功力在,你触碰不到我致命的要害,JackyCheung如是唱道。直到现在,我才发现原来JackyCheung才是我学习上的朋友,而在那懵懂无知的青春岁月,我却始终把JayChow当作最倾心的知己。特立独行、标新立异早已成为渐行渐远的路标,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才是日趋成熟的标志。感慨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丧失殆尽,质疑的精神也依然健在。熊培云说有怀疑的精神,就很少会盲从,人生因此少走许多弯路;能体味思想的乐趣,做事便无所谓毅力与坚持,做什么都乐在其中了。透过怀疑的迷雾恍然发现自己的乐趣,并且从此能够乐此不疲,这样的人生也算了无遗憾了。
过去的事情已然无法改变,即在当时,也是身不由己(现在的自己)。如果可以回到从前,我倒真想大学时代能多泡在图书馆看几本书,这样或许还能为曾经荒废的学业感到些许安慰。而当现在我真正想读些经典名著来充实自己的时候,却赫然发现时间早已被分割得七零八碎,无从撷取。如今的心绪也如散落一地的鸡毛,满目繁杂,再无年少时攻读巨著时的闲适与专注。
虽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我依然还有一份坚持留在心间,那就是比于赤子的求知欲望。并非一味较真、刨根究底,只是想对这世界看得更加清晰,了解得更加明白,而不至浑浑噩噩终此一生。
【关键词5】强迫症
现代人生活的压力、竞争的压力愈演愈烈,强迫症这个貌似高深的心理学术语也因此飞入寻常百姓家。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下载强迫症这个概念,深有同感。所谓下载强迫症,也是强迫症的一种,是对新的网络资源的迫切的下载欲。虽然我自己的表现没有百度定义里面所描述得那么严重,但其实我也已经有轻度的下载强迫症了。保守估计一下,我电脑里面的PDF格式的书籍、文献足有上千部之多,然而当再次看到感兴趣的电子书时,依然会兴奋不已地下载保存。也许这其中我所看过的尚不及九牛之一毛,但是心里依然会想着以后总有时间能够一一看完。于是这样的事情不断重复,电脑里面的电子书也越积越多。
或许也可以将这种强迫症归类于一种求知欲,只不过是一种过分的求知欲而已。当然,这样归类会让我心里比较释然,而不至认为自己真的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并非讳疾忌医,而是在我的字典里面,求知欲实在是一个极好的褒义词。即便如此,我仍然应该反思,这种不切实际的求知欲望,究竟在受着什么的引导?为何会驱使自己不断做出这种疯狂的行为?
我们既然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那么如果不紧跟信息的脚步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迫于这样的压力,每天面对大量充斥的信息时,我们是否还能够做出明智的筛选和取舍?身处这样令人头晕目眩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早已听惯了身边的喧嚣,看惯了周围的浮躁,渐渐不由自主地将追逐繁芜复杂的信息视为一种生存本能,一种生活习惯。我们错把信息当做知识,又错把知识当做智慧,而在我们被驱使、被诱导着去紧随信息的脚步时,早已把心中的自我当做影子一般抛在了身后。
正确的求知欲不应是被驱使,也不应是被灌输,而是来自内心身处的声音,只有那个声音才能清楚地告诉你什么才是你真正之所需,真正之想要。听从内心的召唤,激发自己的求知欲,体会思考探索的乐趣,这才是追寻自我,找回真我的正途。不要被光怪陆离的世界迷离了双眼,模糊了视线,也不要被人声鼎沸的喧嚣嘈杂湮灭了内心的声音,更不要被物欲横流的诱惑迷乱了情思,动摇了心性,要以历代的先哲、伟人为榜样,敢于质疑、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坚持真理,奏响属于自己的时代最强音。
【结语】沿着求知欲这条主线,我们会对教育的定位有一番新的认识。教育,不应只是传授知识和教授做人的道理,还要因时、因事、因人地发现和挖掘受教者的不同兴趣和潜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他们的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之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理想的自尊、自信的人。因此,教育对人的作用应是催化剂的作用,使人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而不应是模板的作用,给人条条框框,让人去接受、去服从、去适应、去习惯,以至磨灭人的灵性和创造力。
由此来看,我们的民族品牌要想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也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灵魂工程师定位,不可止于简单的教书匠。只有当我们的教育实现由制造到创造的转变时,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完成从模仿者到领跑者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