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的事情都在不断的变化,80后的时代马上就要渡过,90后的时代已经来临。
90 后 来了
只要听听一群人聊的是什么,闭着眼睛就能给他们贴上标签。
补习班、钢琴课、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个劲唠叨孩子的肯定是70后。
拐点、限购、降价如果三句话不离房子,那是焦灼的80后。
实习、招聘、面试、起薪讲来讲去都是位子,一定是雄心勃勃的社会新鲜人,90后。
今明两年,第一批90后的大学毕业生将走出象牙塔,登上大舞台。全球萧条,中国经济走势也是扑朔迷离,对于90后而言,他们出场亮相的背景还真是有些惨淡。就像那个热热闹闹的抢座位游戏,10个人却只有9个凳子,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暗暗算计着自己的吨位、身段和步伐。
似乎就在不久前,人们还在为80后走上社会而忧心忡忡,对这一代人的种种弱点议论纷纷;转眼之间,90后也开始冲上前台了。他们是小康一代,是网络一代,也是从未亲身经历任何政治风波的玻璃一代。
每次新生代登上舞台,总有人看不懂。90后,你懂不懂他们?
90后对于喜爱的明星力挺到底
候场焦虑
记者/任蕙兰 撰稿/邓昕睿
1990年出生的第一批90后即将大学毕业,他们已经站在舞台边焦急地候场。
上午8点半,上海徐家汇附近某会展中心,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门口人头攒动。
从地铁口出来的毕业生根本不用看方向,跟着人流走就能找到目的地。招聘会尚未开始,门口已经排起了之字形长龙,一些西装革履的人向等候者分发公司简介,背面印着招聘会地图。
9点刚过,人群像黑压压的潮水一样涌入会展中心。每个应聘者包里都装着几十份简历,他们挤在塑料板临时搭起的简易展位前,比对用人单位对学历专业的要求和待遇,即使有的人能和招聘者看似老练地应对几个来回,总还是会在不经意间暴露出成熟外表下的稚嫩。
忙忙碌碌的招聘季,网申、面试、实习是永恒主题,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90后。1990年出生的第一批90后即将大学毕业,他们已经站在舞台边焦急地候场。
活在非主流、叛逆、网络生物、脑残等各式各样的标签中,90后终于要落到现实的土地上了。他们学会带着简历去挤菜市场一般的校园宣讲会,学会上午收到拒信下午继续信心满满地去另一家用人单位面试,学会早上穿着运动鞋去挤高峰时段的地铁,到实习公司第一时间奔向洗手间换上高跟鞋和套装,妆容精致地走进办公室。
即将登场的90后,在人们狐疑的眼光中,开始各种去标签化的努力。
拼成绩、拼经历、拼爹
上午10点,童小晨刚打开微博页面,就听到背后母亲的咳嗽声,紧接着是一大段她熟能成诵的唠叨。小童关闭页面,百无聊赖地打开应届生求职网、智联招聘等几个网站,漫无目的地浏览昨晚已经过了一遍的信息。
童小晨出生于1990年,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朝鲜语系大四学生,她和她的同学们是第一批踏入社会就业的90后。
实习是就业艰辛的前奏,这对从小养尊处优的90后是个考验。前一阵子,小童为一家韩国企业的老板做贴身翻译,整天跟着老总到处跑,工作到深夜,第二天早上7点就要到岗,为了多挤出点睡眠时间,她经常带着牙膏牙刷上班。韩企特别讲礼仪,你见到每个人,从董事长到清洁工阿姨都要打招呼,一天下来脸都笑僵了。
朋友们在一起时都会抱怨实习不易,但谁都明白实习经历的重要性。小童的一个朋友在烟草公司实习,因为上班时间和学校课程安排有冲突,翘了很多课,校方下达最后通牒,再翘课就扣发毕业证。他整天情绪激动地去教务处吵闹,到现在还没解决。但只会乖乖上课,没有实习经历,不接触社会的学生,哪个单位敢用?
小童很勤奋,大三就开始马不停蹄奔波于各个实习单位。她先在一家物流公司做了2个月韩语翻译,又到一家进口韩国船舶机械的贸易公司上班,负责写订单和联系客户,之后又去了一家韩国化妆品公司,工作内容是翻译产品目录和介绍。多接触些不同领域,可以早点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小童曾在公司遇到一个大一的实习生,特地从外地赶来上海,她顿时觉得很有危机感,90后的竞争越来越幼齿化。
小童说大三那一年过得很辛苦。每天早上7点起床,8点上课,一上午四节课上完,飞速赶去食堂排队占位,打仗似地吃完午餐。午休时间泡在学生会外联部开例会,或者写活动总结。下午从虹口校区坐一个小时地铁赶到世纪大道的一家单位实习,有时会加班到晚上七八点。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寝室,却还得开夜车,准备英语六级和韩语中级考试。小童明白,专业课成绩、学生会工作经历、实习、考证,所有这些努力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更出彩,为找个好工作加重砝码。
努力的小童并不特殊,大家都以各自的方式努力了四年,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焦虑也在升级。
就业在同学之间是一个敏感话题。哪里有实习机会,哪里在招人,哪里有宣讲会,这些信息没人会跟别人交流,也很少有人会说自己的面试经验。大家都有心照不宣的共识,如果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两个学生去应聘一份工作,对方不可能把两个人都留下吧。
有人落实了工作或找到不错的实习,会收到言不由衷的恭喜,或被详细打听入职渠道,不胜其烦,这些人中有的就干脆搬出了寝室,可住在家里又得面对来自父母的压力。
90后这一代的就业焦虑是前人的升级版,因为他们很早就明白,登上这个舞台,除了拼努力和实力,还得拼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小童听说上一届有个学姐,年年拿奖学金,考过了英语专八和韩语高级,还在自学注册会计师,但至今待业在家。这个社会给优秀但没有关系的学生提供的机会太少了。
听说平时学业成绩和能力并不出众的同学突然进了明星企业,同学们的反应日趋淡定,只评价一句正常。别人问他怎么进去的?他回答:就这样进去的呗。当事人不愿深谈,大家也心照不宣。90后习惯了拼爹的游戏规则。
出生时没含着金匙的学生,比前辈们更懂得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为自己的前途运作。
小童有个朋友英语六级没过600分,学校规定只能考一次,为了求得刷分机会美化简历,她去学校教务处对着老师软磨硬泡,后来竟然搬了个小椅子在教务处门口静坐,终于金石为开。
有些同学经常往办公室跑,帮辅导员打打杂,有空就一起吃饭联络感情,因为辅导员会给同学群发跟韩语专业对口的实习和宣讲会信息,有时会把重要的信息先发给比较熟的学生。
虽然临毕业是分手季,但有一部分人却急着抢搭恋爱末班车。一些面临留沪压力的外地同学急着在上海找男女朋友,如果对方家里条件好,父母有关系,还能帮自己找份工作。
上半年学校有个研究生跳楼,就是因为就业压力大。在就业焦虑折磨下,一些同学给自己判了个缓刑,选择出国留学或考研,甚至是创业。
有个同学几乎整个大学生涯都花在打魔兽上,他说毕业想开个培训公司,专门训练魔兽高手到国外参加比赛,据说奖金高达几百万。我问他商机从哪里来?他说亚洲人打魔兽比欧美人打得好呗。但对这样带着浓厚90后色彩的想法,即使同样是90后,也有不少人会投反对票。
对手是别人家孩子
再过几天,小睿就能查到自己今年司法考试的成绩,不过她没有想象中那么焦虑,因为她越来越不明白这场考试对自己的意义,尽管她花了整整一个学期和一个暑假的时间准备。
小睿是华东政法大学新闻系的一名大四学生,也出生在1990年。自从进大学开始,她就在认真考虑以法律为职业,为此她辅修了法学专业,大一就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但这份实习让她感受到,律所的生活并非如美剧《波士顿律师》那般精彩,也不适合自己。
不过今年她仍然报名了司法考试,原因是素来优秀的表姐去年通过了司考。
表姐比小睿早一年考入华政,因为在学生会工作,又是辩论队队长,一直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刚认识的朋友一听说我是某某的妹妹,都会说你姐姐很棒很优秀。有些男生还会托我介绍表姐给他认识。
姐姐也是家里人聚会时的话题核心。大家知道我一直比不上姐姐,所以也不会拿我和姐姐作比较。虽然小睿的父母很开明,从不拿要像你姐姐一样优秀的话来激励小睿,但小睿心里总是鞭策自己,不能拉下姐姐太多。
为此小睿度过了忙碌的大三,她是学校青年志愿者培训协会的部长,每周要组织世博会志愿者的培训;还在一家公关公司实习,为一场孕妇选美的公益活动联系参赛者,撰写主持稿。期末那会儿,小睿既要应付本专业和二专的期末考试,又要撰写协会的工作总结,还不敢耽误实习。晚上寝室同学都睡了,她在小书桌微弱的灯光前温书,熬到凌晨一两点。
但当她一步一步扎实地往前迈,为自己的进步欢欣时,一抬头却发现姐姐已经站在更远的地方。当时大四的表姐考上了国际法专业的研究生,又通过公务员考试被嘉定区检察院录用,全家人开会讨论如何解决这个甜蜜的烦恼。
报名司考成为小睿追赶姐姐的途径,她也为此全力以赴。大三下学期,班里不少同学被推荐到电视台《法制天地》栏目实习,但忙于准备司考的小睿只好忍痛放弃。当她听同学津津乐道采访、剪辑等实习趣事,开始怀疑自己付出的机会成本是不是太高了。
我不是个考试型选手,如果考试失败,意味着这么长时间的努力都白费了。但如果考上又怎么样?我真的适合做这行吗?小睿可以预见通过司考的下一步,就是按父母要求考公检法系统的公务员。但大二在区政府2个月的挂职锻炼让她认识到,为领导写活动总结,做会议记录,这些琐碎又看不到具体成效的行政工作只会消耗自己的精力和热情。
这些努力只是为了姐姐吗?小睿很困惑。
90后从小有一个如影随形的竞争对手,叫做别人家孩子,这个对手读书好,又懂事,在家人见人爱,在学校花见花开。这一代人的家长普遍出生在60年代,在改革开放时代迈入社会,对子女的教育贯彻着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90后孩子身上延续着父母的未竟心愿,甚至充当了父母在另一个战场较量的武器。在结果导向型的舞台上,他们的出场承载了许多本不该承受的压力。
迷茫的一代
下午3点,韩君蔚结束了一个采访回到单位,漫无目的地打开电脑。她看到一个师妹的MSN签名被改成你不约会、不喝酒、不逛街、不叛逆、不赶潮、不追星、不撒野、不拽因为你要学习,请问你的青春是被狗吃了么?似乎90后都在义正词严地挥霍着青春,但小蔚只能无奈地苦笑,她深知即将入职的90后在过怎样的生活。
小蔚是华东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她也将是第一批登场的90后。今年她从华师大闵行校区搬到中山北路的实习宿舍,离市中心比较近,这是学校为毕业生提供的便利,她的同学们每天要奔波于沪上各家媒体单位。
想以考研绕过就业独木桥的学生也不轻松。小蔚有个同学准备考北大的研究生,每天6点起床泡图书馆,晚上10点多赶在关门前回寝室。她压力太大,睡觉时用不透明的塑料布把床围得严严实实,有一点光就睡不着,都快神经衰弱了。
毕业生是自习室的常客,不少人在跟中级口译、高级口译、教师资格证书、文化经纪人证等各种考试搏斗,虽然他们未必知道考这些管什么用,但简历上多几项证书似乎能证明自己是复合型人才。
有些同学既要考雅思又要考研究生,恨不得把时间掰开用,把自己累得够呛。在临门一脚关键时刻,很多人患上了学习强迫症。当大学四年所学即将面临工作的检验,大家突然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学到了什么,又该如何运用所学。
小蔚大学四年里修过有关导演、编剧、电影等各种理论课程,也没少扛着摄像机去拍片子,还学过摄影暗房技术,会自己冲照片。但当她在电视台看到专业设备,连怎么玩都不知道。
和大部分学生一样,她也做过几份实习。大一就在《鲁豫有约》栏目组观摩,但大部分时间只是在节目录制时充当观众,大三暑假在家乡电视台的一个选秀节目打工,也只是熟悉了一下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小蔚还考过一些专业资格证书,有些考试报个培训班花2个月突击一下,背足材料就能过。这样的证书,难道只为证明记忆力没有缺陷?
小蔚不知道自己这些技能可以在就业市场卖什么样的价钱,也没研究过人才供需曲线。此前她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就业方向,虽然大三下半学期上过几周就业指导课,但只教了如何写简历和面试。
90后看似独立的外表下,很多人缺乏清晰的学业及职业规划,或只有父母意愿的投射,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在重要人生关口,不少90后看不清前进方向,陷入了摇摆。
90后总被灌上叛逆、大胆、早熟的称号
挣脱身上的木偶线
晚上6点,金骏靠在舞蹈房的窗台上讲电话,过一会儿他的学员们陆续会来上课。金骏是徐汇区一家舞蹈工作室的专职老师,也出生在1990年。今年7月他从上海金融学院专科毕业,比同龄人更早一步迈入社会。
大部分90后还在候场时,一部分人已经登台。金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同学互相打招呼的方式从最近在玩什么?变成最近在考什么证?以前大家最大的烦恼不外乎作业没补完怎么办?毕业后这半年,聚会的核心话题变成什么时候转正?转正以后工资多少?谁谁谁又跳槽了有些朋友会像父辈那样发几支烟,他们出于应酬需要学会了抽烟。
这半年大家变化很多,想法比以前更加现实。金骏感觉好像还在昨天,班里一群小女生尖叫着谈论去韩国看Super Junior演唱会的经历,她们用的杯子、手机链上挂着偶像的照片,男生们则在比较各自的手表、皮带和包包,艳羡某个开车来上课的同学。但大家一下子都长大了。金骏所在的国际金融专业班里,不少同学去了银行、保险公司或房地产公司工作,成天挂在嘴上的是这种经济指标。
金骏的职业选择让他显得很另类。他大一加入学校的街舞社团,一跳就是三年。大三下学期修完课程,其他同学忙着实习投简历,他辗转于各个舞蹈工作室带课,生活费赚回来没问题。大学三年中金骏热衷于参加独立舞蹈工作室举办的小型比赛,大三时还在一场潮人选秀大赛中一不小心得了冠军。
今年10月金骏和舞蹈工作室正式签约,这是他独自做的决定,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令他比同龄人更独立,对自己人生的选择也更自由。现在他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一早起来上网搜索各种各样的街舞视频观摩,剪辑舞蹈的配乐,下午和队员一起练舞,晚上到工作室教白领们跳舞,周末有时一练就是一个通宵。
大二大三时很多舞蹈社的成员因为要做实习,或忙专升本考试,就退出了社团,人一年比一年少,但我想一直走下去,坚持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金骏的选择颇为90后,我行我素,但他表示跳舞不是心血来潮,自己一直在做职业规划。这几年会专心练舞参赛,七八年以后,如果取得成绩会做一些自己的事业,比如创立工作室,未来20年舞蹈都是生活的重心。他分析道,虽然舞蹈在中国发展的大环境还不成熟,但发展速度很快,以前全上海只有一两家舞蹈工作室,现在每个区都有好几家。
舆论不断放大90后的反叛、非主流、标新立异,但处在在人生重要关口的这一代年轻人中,很多是像木偶一样被无数条线牵着前进的。登上舞台的90后正在挣脱身上的线,认真规划自己的将来,虽然想法未必成熟。
那些同样贴着反叛标签的80后已经回归主流了。90后也会是同样的命运。
在娱乐和体育这一类特殊的舞台上,一些90后已经成为耀眼的明星,一夜成名的周冬雨和曾轶可在追捧和质疑中成长,奥运冠军周洋成名后陷入一个又一个舆论漩涡如今,每年都会有一大批90后走出校园,和各个年代生人一样,90后的故事也会精彩。
每一代都自叹生不逢时
对于70后、80后和90后的中国人来说,他们登上舞台时的大背景,还真是很不一样。这也难怪,谁让咱们常常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奔跑呢。
记者/金 姬
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希望能够生活在别人的时代。不过当他们仔细揣度之后,又往往会改变主意。
是的,每个人真正希望的是获取每个时代的福利,又能回避每个时代的无奈。只可惜,这样的选择性穿越,难度实在太大。
每一个时代,其实都是优劣互现。出发时往往意气风发,收场时大多意兴阑珊。几乎每个人都会慨叹生不逢时。既然如此,大家也就扯平了。
不过,对于70后、80后和90后的中国人来说,他们登上舞台时的大背景,还真是很不一样。这也难怪,谁让咱们常常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奔跑呢。
70后登场:春天的故事
对于第一批踏上社会的70后大学生而言,1992年不仅是他们处子秀的重要时刻,也是中国经济的转折之年。那一年,中国的GDP增速6.7%。那一年,对上海的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能拿到500元月薪就让人十分心动了。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里写道:1992年的春天,给喜好大历史阐述的中国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以至于在后来的很多记忆中,这一年整个儿都是春天。
70后们也许还记得,这一年的春天从1月1日就开始了。《人民日报》发表的《元旦献词》中,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把主要阐述集中于经济方面。不久,邓小平南方讲话,东方风来满眼春。
全国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公司热。从2月开始,北京市的新增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比过去增长了2-3倍。到8月22日,全市库存的公司执照已全数发光,市工商局不得不紧急从天津调运一万份执照以解燃眉之急。在中关村,1991年的科技企业数目是2600家,到1992年底冲到了5180家。四川、浙江、江苏等省的新增公司均比上年倍增。在深圳,当时中国最高的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里挤进了300家公司。一层25个房间,最多的拥挤着20多家公司,有的一张写字台就是一家公司。
中国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复星集团创始人郭广昌的创业之路,也是从1992年开始的。那时,在复旦毕业后当了3年老师的郭广昌放弃了出国发展的机会,与复旦的4个朋友一起成立了广信科技咨询公司,并在半年后靠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获得第一桶金。60后郭广昌的成功,激励了许多70后甚至80后。
1992年,政府的中低层官员中出现了一个经商热,后来他们管自己叫92派。那一年,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股票开始大热,认购证是70后的一次好机会。
那一年,弥漫在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阴霾逐渐散去。跨国公司迫不及待地纷纷加大对华投资一度搁浅的通用汽车、摩托罗拉、杜邦等公司的投资陆续恢复;克莱斯勒公司开始商讨扩大北京吉普的运营;波音、惠普和通用电气等制造商四面八方展开大规模销售;在比尔盖茨亲自督导下,微软在北京开设了办事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杰克韦尔奇是邓小平南方讲话后第一个赶来中国的重量级跨国公司CEO。那年夏天他兴奋地对下属说,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市场,GE将在80多年后重返中国。
那个年代,外企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工作首选。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的城市职工收入是美国普通人月收入的1/40-1/50,而外资企业执行的基本是母国的工资标准,即使中方职员也不会少太多。1993年拍摄的电视剧《洋行里的中国小姐》,无疑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人对外企的向往。
1992年,本土企业也在成长的路上。
那一年,张瑞敏在青岛的海尔已经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先后兼并了青岛的电镀厂、空调器厂、冷柜厂和冷凝器厂,构筑起了多元化的家电制造格局。柳传志的联想公司正试图从上一年的黑色风暴中缓过气来,当时全国一年的电脑销量只有20万台,主要销售对象是政府和企业用户。柳传志敏锐地感觉到,电脑家庭化的时代好像已经到来了,他委派年轻的杨元庆担任新成立的微机部总经理,推出了中国第一个家用电脑品牌联想1+1,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风靡大江南北。
靠贩卖科技器械起家的万科,那时变成了一家以房地产为主业,同时又无所不做的集团公司,王石先后办起了连锁超市、建材工厂、影视文化公司和酒店经营公司等,旗下公司超过50家。任正非迎来了人生的一个转机,华为自主研发的大型交换机终于在这年研制成功,当时国内的城市通讯设备市场已经被阿尔卡特、朗讯和西门子等跨国公司把持,喜欢读《毛泽东选集》的任正非想起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到1992年底,华为的销售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
回首1992年的中国,这个大舞台上似乎到处喜气洋洋,对于那年毕业的64万70后大学生而言,遍地都是机会。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自1978年高考恢复以后实行的毕业生分配制度面临改革,结束国家统分,开始了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1992届毕业生还尝到了自主择业的甜头。
1970年出生的上海人卫哲是其中的佼佼者。1992年,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的卫哲进入当时中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上海万国证券公司给CEO当助理,不到3年时间就做到了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的位子,为他日后职业经理人的生涯奠定了基础。有趣的是,卫哲先后给百安居和阿里巴巴打工,然后又回到了金融业他如今是嘉御基金的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
那个时候,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广为人知,高校教师是令人心酸的弱势群体,留校绝不是应届生的优先选择。谁也没有想到,多少年后留校会难于登天。
80后登场:拥挤的新世纪
2002年,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在11月15日举行的一中全会上,胡锦涛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又完全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80后的政治热情已经比70后减少很多。那一年,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出路。1998年高校扩招,2002年显露威力:当年共有145万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与2001年相比,总数增加了27万人,增长23%。因为扩招,2002届毕业生的整体分配形势严峻,平均起薪只有2100多元,大学生在大城市明显供大于求。于是,2002年的考研人数创纪录地高达62万人。
这只是开始。80后大学生的考研人数和房价一样,几乎每年都在飙升。
那年最火的国产电影是冯小刚导演的《大腕》,里面最经典的台词莫过于李成儒在精神病院说的那段: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没想到一语成谶。
2002年的中国房地产业,进入福利分房制度取消后的第四年。国土资源部在7月颁布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规定》(2002国土资源部11号令),助推了政府基础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大了征地、拆迁的行为,创造了大量的强制性消费需求。中国的房地产业也是在这一年开始真正火了起来。2002年《福布斯》所列中国内地百名富豪中,从事房地产行业的达到47人。
那一年,中国住房消费增长30%以上。其中,九成以上的商品住宅为个人购买。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最为迅速,成为影响居民消费最强的龙头信贷品种。尽管不少人抱怨房价太高,但看房、购房的热情有增无减。往往是新楼盘刚刚落成,就销售一空。那一年毕业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意识到房价会蹿升得如此之高,当时也没有马上购房的财力,于是80后最经典的哀叹便是:早知道今天的房价,我大学毕业就该买房了
从2002年开始,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工作的时间固定下来。再加上这一年国家给公务员普遍加薪,算起来是两年内的第四次加薪,在当年也引发了报考公务员热。和上世纪90年代公务员普遍下海相反,除了应届大学生,越来越多有工作经验的人都希望捧上这个铁饭碗。
那一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二年。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8%左右,GDP总量首次跨上10万亿元大台阶。上海在那年的12月3日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成为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在未来数年内持续成长的又一个醒目抓手。
那一年,中国出口国外的最大单宗商品,是一个叫姚明的篮球运动员。这位身高2.26米的亚洲小巨人以选秀冠军的身份到美国职业篮球联盟(NBA)打球。而姚明老乡刘翔那一年刚满19岁,在瑞士国际田联大奖赛上以13秒12的成绩打破男子110米栏亚洲纪录,并打破了13秒23的世界青年纪录,刷新了保持长达24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这为他两年后在雅典奥运会夺冠埋下了伏笔。
2002年,20岁的韩寒已经在中国作家圈混了4年,他2002年出版的《像少年啦飞驰》畅销300多万册,成为当年全国图书畅销榜的第一名。那一年的韩寒不仅是一名畅销作家,也是一个赛车爱好者。
对于韩寒那样的中国车迷而言,2002年是十分难忘的一年。入世第二年,国际知名汽车企业纷纷进入中国,争夺这块世界上最后、也是最大的汽车市场。世界几大知名汽车制造厂商,如通用、福特、丰田、菲亚特、现代,都在中国合资办厂。国内汽车厂商明显加快了轿车车型更新的步伐,车价也出现大幅下调,这直接刺激了轿车市场的繁荣。2002年也是中国的手机年。那一年,中国手机用户达到2亿。那时没有iPhone,在中国卖得最好的手机是摩托罗拉和诺基亚。那一年,中国也成全球最大手机生产国。
对于2002年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选择互联网的人应该不会后悔。经历了2000年的阵痛、2001年的徘徊后,那一年的中国互联网开始轻微回暖。仅网游业一项,年收入达到10亿元人民币,超过了上一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1月2日,网易在纳斯达克复牌,扫除了2001年因财务问题笼罩其身的阴霾。2002年的搜狐、网易和新浪三大门户网站拥有彩信、收费信箱、电子商务和在线游戏等多种盈利模式。
那一年,处于创业低潮期的马云看到了机会。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开始受到追捧,中国包括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行业的80种产品,产量已雄居全球第一,中国制造成了年度热词。与此同时,中国网民数量也开始呈爆炸式增长,达到5910万,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增加到了9.8小时。于是,阿里巴巴在2002年与信用管理公司合作,启动了诚信通,终于在这一年实现了盈利。60后的马云没有想到,他的电子商务帝国帮助一些 80后摆脱啃老的命运,开网店成为80后一代独有的创业方式。
90后登场:稳定压倒一切
2012不是世界末日,但对于第一批走上社会的近600万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所处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2011,世界真是不太平啊!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等国政府纷纷倒台,希腊危机拖累了整个欧元区;美国首次被标普调低了信用等级;占领华尔街从全美逐渐蔓延到世界各地
中国呢?股市还没走出熊市,几次失守2400点。与此同时,A股所有上市公司在今年共有2117宗高管减持,涉及市值约126亿元。许多高管赚了个盆满钵满后溜之大吉,愁煞了散户小股民。多个城市实行楼市限购,到了今年9月,全国70座城市的房价基本停涨。无论是地产商还是购房者,都陷入前所未有的犹豫、观望甚至恐慌中。房地产企业销售大幅下滑,资金链日趋紧张,部分中小房企已在交易所挂牌出售股权;购房者开始猜未来,而降价促销的楼盘又引发了老业主的退房潮。哪家证券公司、房地产企业或者基金公司会大手笔招聘?想也不要想。
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CPI的中文含义,也更加体会到在这样一个年代,一份有竞争力的工资收入是何等重要。因此,成长阶段衣食无忧的90后大学生,更希望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为自己带来安全感、归属感、尊重感和自我实现感。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报告,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工作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的企事业单位。其中,政府机关公务员成为90后大学生比较看重的职业。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企业的容纳能力减弱,出现了人才过剩的情况,工作开始出现不稳定因素。而公务员职业具有的稳定性强、福利高、制度正规、社会地位高、退休后保障健全等优势,使得许多90后削尖脑袋想挤进政府的大门。
此外,一些资源类垄断性企业也成了就业热点。在新的通胀时期,两电(电力、电信)加一草(烟草),石油加石化这些长期拥有资源或政策特权的垄断企业超脱于经济环境之外,一些网上晒出的垄断国企内部待遇清单,让大学生对这些企业的职工工资和现金实物福利充满了期待。
90后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网络对他们的求职行为和就业观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会娴熟地利用网络求职,但技术上的优势并没有带来多少真正的实惠。拼爹这个词汇如此流行, 90后真是焦虑,也顺带把他们的焦虑带给了他们的爹。
风靡于80后的留学潮也会在90后一代中继续,但据说,后者不再为留学而留学。追求独立和自由的90后了解自己的兴趣、就业倾向和专业喜好,带着比较明确的目的来规划其留学道路和职业发展方向。
但愿如此。
70后说:你们也会老的
撰稿/小 芭
90后登场,并不意味着70后退场。舞台很大,足以让几代人共同勾画。
最近看到一则广告,一行大字:90后都出来工作了,忽然觉得自己老了。
我笑了,心想,这一定是80后做的文案。我这样一个70年代中期出生的典型70后,今年也第一次带了90后的实习生,却没有多少老了的危机感。或许,在10年前80后登场的那会儿,我已经这样感叹过了吧。如今,70后可以心平气和地看着紧张的80后和兴奋的90后,淡定地说出一句真理:你们也会老的。
不久前媒体报道一个16岁少年博士生逼父母全款在京买房。我感叹:这就是90后啊!也许这只是特例,是一种代际品质的极端表现,但我觉得他的身上确实有典型的90后特征。他们这代人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对生活的要求更实际,更同质化;他们是完全的独生一代,对父母和长辈的付出觉得理所当然,常常会缺少感恩之心和责任感;他们自我意识更强,更技术化,人与人的交往沟通能力更加薄弱。
90后是大环境和他们的父母共同塑造的。这代人的父母基本以60后为主,他们的童年是封闭和压抑的,所以会对子女比较宽容,特别是在自由意志方面。60后经历过传统文化断裂,他们的子女往往受到更多世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浸染。90后生活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转型的环境中,对政治没有多少兴趣,他们的诉求比上几代人都来得更现实。他们是中国社会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享乐主义一代。
在城市农民工里,往往是 60后一代能够崭露头角。这一代人勤奋刻苦,虽然知识文化不高,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不管是农村最早进城的那群,还是城市里最早出国的那群,基本都有这样的特征。但是他们的子女一代90后,却不愿意也不被赋予使命来重复父辈的奋斗之路。我认识一个木匠,他来上海做装修十几年了,每月收入不比一个公司白领差多少,他的儿子却不愿再学手艺继承父业,情愿在家乡找个工厂里的工作,每月一两千元收入,散漫而舒心。反正家里的房子父亲已经盖好了,也不愁找不到媳妇。这种心态在90后中比较普遍,他们不想做奋斗的一代。
实际上,我们对90后的忧虑,在邻国日本已经提前出现了。他们的80后,甚至部分70后,已经处于这样无所事事、价值沦陷的状态。这些青年对自身没有多少要求,家境殷实,他们或许平时也不啃老,打打时薪和周薪的零工用来养活自己,钱够了就辞掉工作,钱花完了就继续打零工。他们自己租一个小屋,比较宅,生活在过程里,没有明确目标,甚至恐惧恋爱结婚(因为这对生活改变太大,他们难以承受家庭责任)。这样的族群在日本轻小说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是日本战后重建和参与经济起飞那代人的下一代,比我们早了一二十年,显示出许多接近于中国90后的特质。
当然,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言犹在耳,我们的社会却照样前行。70后在小学里只用过需要编程的老式苹果机,中学里的PC电脑要用DOS命令操作;而90后生下来就在网络的包围中。70后曾经用短波学英文,而他们在全球化时代,也许根本就不知短波为何物了。70后当年偷偷上录像厅看《射雕英雄传》,90后已经要告别DVD,直接把网络视频当成看世界的眼睛。70后做过报摘文摘的剪贴本,90后直接用COPY、PASTE了。为写好作文,70后会翻看古代名言典故之类的辞典,现在,90后什么都问度娘了说实话,有时候真的会羡慕他们。
周冬雨、张一山都已成为偶像了,我想,还执著于巩俐、张曼玉的我们,是真的老了。还好,90后登场,并不意味着70后退场。舞台很大,足以让几代人共同勾画。
80后说:各自轻蔑,各自优越
撰稿/乐 悠
每一代人都喜欢用自己这个人群的眼光去评判下一波人,而我们看不懂他们,正如之前的他们看不懂我们一样。
作为一个中期80后,我曾被一则江湖传闻弄得胸闷:一个女孩在中学校门口和男同学吵架,最后她指着对方鼻子叫道:你去找你那个89年的老女人吧!
老女人?我们算是古董了?真是情何以堪。70后听到了更是惊骇:那我们岂不是行将就木了?年龄的优越感,原来可以这么强大。
对于生理年龄而言,长江后浪推前浪,老人家们不服也不行。但嘴上自嘲,心里还是极不服气的:你们这群早熟却不成熟的小屁孩儿!70后,老实说,你们有没有这么看过80后?80后,你们有没有这么说过90后?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以10年为界贴标签,每隔一阵子,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某零后对阵某零后的较量就会出现。据我观察,其模式往往是:老资格的以过来人身份对小字辈挑刺儿,小字辈对老资格的过时落伍表示不屑。双方都有大把的优越感。
我知道几个朋友,哪怕是1989年12月末的生日,也不愿把自己纳入90后,从他们的反应看,大概是要躲避非主流之类的形容,或者是涉嫌贬低智商情商的词。还有一次,我那正好踩在1990年线上的表弟抱怨,和同班那几个哥们儿简直说不到一块儿去,太幼稚。我心里暗笑:你就成熟了?
声明一下,我反对建立在人身攻击上的优越感,但还是会对一些现象表示看不懂和无语。远的不说,最近有几则关于高校学生打死情敌的新闻,还有新近曝出的花季少女卖淫案
一定有90后会反驳:这些是个例,不能以偏概全。我同意,不过横向比较一下,我们那会儿好像没这么多类似个例。为客观起见,我征询了一位在高中当老师的同龄朋友,请她根据校园体会讲讲90后的特点。得到的回复是优点:单纯,自信,心肠软,幽默搞笑细胞多;缺点:脆弱敏感,想法简单,缺乏毅力,受成功人生学影响较大,爱吃喝玩乐,吃苦免谈,怕承担责任,有困难容易逃避,找外部原因。
缺点罗列多于优点。一定又有90后要反驳了:我们招谁惹谁了,凭什么某些自以为是的人就可以毫无凭据地对我们指手画脚。这样的自我辩护很正常,一如80后被前辈们如此点评时的反应。
其实90后的闪光点并不少。今年初我和朋友自助远游的时候,认识两个大二女生结伴同行,一路大方有礼会照顾人,还因为第一次尝试晚上到音乐酒吧体验了一把而兴奋。我与朋友感叹:年轻真好,我们大二的时候干嘛去了?这时候,90后的优越感出来了。
至于70后,伴随着中国社会体制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成就感在于已经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旁观者,我想不出他们有什么鲜明的个性特征,感觉就是四平八稳。但记得和一堂哥聊天时,他以当局者的身份曾这么概括:70后是叛逆的一代,既传承了父辈传统的道德观念,同时又受当时港台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性格是多面的。
我想,他说的多面大概是指介乎保守和开放之间的拉扯,而80后是在开放道路上进化得更完善的一代,90后则走向了更新潮的未来。每一代人都喜欢用自己这个人群的眼光去评判下一波人,而我们看不懂他们,正如之前的他们看不懂我们一样。
既然如此,让别人评判去吧,让我们各自优越。
90后说:老家伙们,我们来了
撰稿/邓昕睿
所谓代沟,是永远的话题。他们总说90后叛逆,早熟,我却觉得他们有些跟不上时代步伐。
她是80后,是上班族。每天朝九晚五,工作忙碌,但她说充实,下班后约上三五好友聚会泡吧成为了生活的调味剂。经济独立的她,家中堆满了各种血拼的战利品,她笑称这就是月光的乐趣。
他是70后,是丈夫和父亲。有了家庭的责任,肩头的负担重啊。结束一天的工作,下了班还要检查孩子的回家作业,时不时被班主任找去谈话,似乎孩子调皮全是父亲的遗传基因作祟。即使事业一帆风顺,对现实仍有不少无奈。
这是我,一个90后对70后和80后生活的观感和猜想。我试图理解他们,但年龄差异的浓雾似乎难以穿越,对于他们,我们有些崇拜,有些羡慕,当然还有些不屑。当我们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只有些一知半解时,70后80后的他们已经能和这个社会和谐共存了;当我们仍被困在象牙塔里心无旁骛时,他们已经破茧化蝶,在自己的天空自由翱翔。我们每天在微博上看到最多的是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他们对工作的热情,而我们,只有学校和父母给的课业压力和学校社团的自娱自乐。单纯天真的我们也渴望有一天也能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对他们的仰慕,岂能一语道尽。
比起这些,我们更羡慕他们的童年。我们的童年似乎有些沉重。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来就承载了父母殷切的期望。童年的记忆仿佛充斥着唐诗宋词、钢琴琵琶听说他们的童年自由,洒脱,快乐。弄堂里的小游戏,自制的简易玩具以及闯祸后父母的训斥声构成了他们童年美好的回忆。我们真的很羡慕,每天和伙伴们嬉笑玩乐是90后的我们最大的奢望。(70后即时点评:不能上网甚至没有电视的童年,你愿意交换吗?)
但我们也困惑。80后说自己的生活在工作中得到充实,可为什么他们每晚的歌舞升平却像是在填补生命中的空白?70后说自己将到不惑之年,可为什么他们在生命绽放的最灿烂的时候有这么多叹息和无奈?曾问过一个80后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找酒友,他说,因为没条件做其他啊。想找人谈婚论嫁吧,没房没车;想谈一场浪漫的恋爱吧,貌似又不在青春的年龄。身边坐个人,至少不会觉得那么孤单。问及70后他生活中的无奈究竟是什么,他说是现实的残酷,是教育子女的压力。忽然我们明白了,他们的寂寞孤单,他们的辛酸无奈,是因为他们在社会的摸爬滚打中渐渐被磨平了棱角,他们似乎忘记了什么是活出真我,什么是勇敢追寻。90后的我们或许还不够成熟独立,但至少我们狂放不羁,我们宁折不弯。至于子女教育问题根本不用担心,看,90后的我们,在父母或是溺爱或是严苛的教育下,不也活得好好的,慢慢长大成人踏上社会了吗?
所谓代沟,是永远的话题。他们总说90后叛逆,早熟,我却觉得他们有些跟不上时代步伐。高档写字楼里,也许他们正在翻看这些文字,嘴角有着轻蔑;也许他们正在办公室里喝茶聊天等下班。他们是社会的管理者,但他们也许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规划过的人生,梦想也早已和安逸的现实南辕北辙,日复一日,他们沉醉于现世安稳中,竟不知我们90后正在悄悄地挑战他们。
老家伙们,我们来了。
那点破事儿
在我爱问连岳系列,咨询情感问题的大多是80后,70后忙着孩子的事,90后还没玩够呢。
记者/金 姬
色,戒
由于一部3D电影的上映,据说今年上半年一些内地游客去香港多了一项游程。你懂的。
对于大多数70后和少数80后而言,聚在一起看录像带是他们开始分泌荷尔蒙时的启蒙课程。现在的90后一出生就有自己的房间,大街上随处可见抱着娃卖碟的妇女,网上各种视频的小窗口想拦都拦不住,他们哪里还会理解当年偷偷摸摸拉起窗帘的那种兴奋和刺激。
据说70后对自己性生活的满意程度普遍高于80后,这可能和他们的期望值不高有关。在谈性色变的年代,1969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一直是中国人的全民健康指导手册。它和不少手抄本一起,充当了60后和70后的性启蒙教材。如果家里有些藏书,70后还能从《红楼梦》第五回的太虚幻境中琢磨出什么,隔了很多年,他们会在录像厅里,从张国荣演绎的红楼中验证自己当年的理解。
70后去领取结婚证时,民政局大厅会放一些宣传资料,刻板无趣地介绍性知识。相比之下,在中国古代,闺女出阁前,娘家会给她看看压箱底有时是一个枕头,有时是一个茶碗或者一卷画。在细腻又坚固的优雅中春意盎然。很长一段时间,腐朽的压箱底被禁了。可越是被禁,就越有市场。香港从1988年有了电影分级制度,如今的美食家蔡澜当年对荤腥的研究很是精到,70后有很大一批曾是叶玉卿、舒淇、李丽珍和叶子楣等人的粉丝。
在70后大量结婚的90年代末,DVD一时风靡,80后的性启蒙要阳光得多。学校里的生理卫生课依旧蜻蜓点水,老师羞答答地语焉不详,甚至让你自学。其实80后的相关知识可能远远超过了老师。不少人的知识来自日本。被写进中文歌词的饭岛爱在1994年就宣布退出,那一年中国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首次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第二年,Win95上市。看片成为很个人的事,录像厅的时代过去了。1998年扩招后,更多的80后喜欢在寝室夜话中交流。大学校园网的FTP文件夹下,总会有一两个大家心照不宣的目录。
80后的初次性经验年龄比70后提前,而且和第一个性对象结婚的比例也在降低。因为有了选择和比较,所以80后未必对婚后性伴侣感到满意。于是情趣产品大量出现,到淘宝逛逛就知道这个市场有多大了。
相比70后的压抑和80后的好奇,90后在青春期对待性更加冷静。他们可以旁若无人地讨论防狼攻略自带装备,既保护自己又能及时取证。从初中开始,90后的恋爱就不是什么秘密,羡煞那些只有到大学才能恋爱的70后和80后。 90后对A片的兴趣远不及70后和80后。当去年大嘴美女朱莉娅罗伯茨的电影《Eat, Pray, Love》被中国人翻译成《饭,祷,爱》时,70后和80后们都会心一笑,而90后很可能不明所以。
婚,恋
《将爱情进行到底》是70年代人的婚恋观,他们往往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如果一个70后现在还没结婚,往往被人怀疑不是身体有问题,就是脑子有毛病。70后婚姻出现大危机的概率较低,离婚是他们最后的选择。在70后看来,就算没有了最初的激情,他们还会为孩子或其他原因遵守这份契约。
对于80后来说,白头偕老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一种目标。他们更倾向于晚婚。80后对于婚姻更加务实,他们更多考虑到自身的感受,对于无法忍受的错误婚姻,会选择彻底放弃。80后也发明了闪婚、裸婚和试婚,花9块钱领张结婚证已经不再那么神圣。
21世纪的新兴人类剩男剩女,主要群体是80后,也是现在铺天盖地相亲节目的主要收视人群。在我爱问连岳系列,咨询情感问题的大多是80后,70后忙着孩子的事,90后还没玩够呢。曾经忙于学业和工作的80后女生等到了恨嫁的年龄,却发现名草都有主了,现在再不抓紧,就要和90后抢老公了。至于剩男,也许要怪不断抬高房价的未来丈母娘,或是网游世界的过于美好和丰富。
每年的光棍节似乎都是对80后单身群体最大的嘲讽,尤其是今年百年难遇的光棍节2011年11月11日,似乎再不找个恋人,实在是不像话。一些80后考虑在光棍节这一天去香港买一部iPhone4S,调戏siri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除了英法两国是男声,其他国家的siri都是女声。当然,广大果粉希望苹果公司能让客户自由选择声音。可以随时和梦中情人对话,宅男宅女们还有谁愿意去相亲呢?
也许是深受80后剩斗士的刺激,如今的交友网站上有许多90后的信息,寻求自己合适的伴侣。但他们的征婚标准太有个性,不时出现不要天蝎,只要外籍,最好像春哥等十分另类的条目。
第一代90后现在刚满21岁,但他们已经觉得自己老了,这让80后和70后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