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超九成家长愿为孩子定目标
近日,天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中心对家长将孩子考试指标化现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家长中曾为孩子制定过考试目标的占了96.5%,其中,75%的家长为孩子制定的目标超出了孩子能力范围,另有10%-15%的家长为孩子制定的目标完全不现实。可见,大部分家长都喜欢为孩子制定各种各样的学习目标,不断把孩子的学习指标化,孩子每天为了达到父母制定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慢慢地,许多父母开始帮孩子规划他们人生的道路,干预孩子的人生选择,为孩子包办一切。记者走访了市区多所学校发现,学生家长不但喜欢对孩子的各科考试制定不同层次的指标,而且从学习到生活、从审美品位到爱好特长,无一不喜欢承揽包办。学生们不禁要问,我的人生是不是都要家长规划?
今天,我们就来采访几位学生和家长,聊聊家长们的教育故事,也邀请心理专家和老师一起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目标太高压力大
案例:小武今年上初三,还有一个月就要参加中考了。一模考试刚刚结束,小武成绩还不错,比上次全年级统考提高了30多分,成了全班进步最大的同学。但是小武心里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害怕回家面对妈妈。考前妈妈已经为他定下了这次考试的目标:560分;而小武这次只考了530分,虽然已经比上次前进了一大步,但距离妈妈给他设定的目标还有差距,这让小武很发愁。小武每次考试后,害怕的不是考不好,而是达不到妈妈给他设定的标准。
小武委屈地说:妈妈每天陪着我一起复习到深夜,还送水果、送牛奶,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唯一的要求就是我每次考试要达到她给我设定的分数和名次。我自己也很努力了,但还是经常达不到妈妈要求的分数和名次。我到底该怎么办?
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认为,上述案例是家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许多家长费尽心思为孩子设定各种各样的学习目标,这当然是出于父母对子女的一份爱。俗话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延续,许多父母在为孩子制定各种大大小小的学习目标时,往往是出于自己主观的心愿,完全没有考虑孩子本身的兴趣、能力等客观因素。家长要求孩子达到各种学习目标,其实也是家长内心的一种自我心理满足,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考前,家长主观盲目地为孩子制定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学习目标,只会加大孩子的心理负担,造成考前紧张、焦虑的症状出现,影响孩子备考;长远来看,家长为孩子制定过高的目标,导致孩子力不从心、屡遭挫败,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影响其能力的发挥。
包办太多伤不起
案例:小扬从小是个很听话的孩子,父母、长辈对他呵护备至,凡事父母都帮他安排好,小到吃饭时碗筷都帮他递到嘴边,大到大学报志愿都由父母决定,生怕小扬吃一点苦,更怕小扬走一点弯路。同时,父母对他的学习要求也很严格,每天盯着小扬写作业、复习,小扬认识个新朋友都要向父母汇报。上了大学,小扬住在学校,离开了父母的照顾和管教,开始变得放任,经常逃课,上网成瘾,一学期挂掉了三门课。父母得知后,顿时错愕不已。
天津大学心理研究所杨燕老师认为,给孩子无限的爱,就容易形成溺爱。对子女过于溺爱,就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天性,造成孩子过于依赖的心理缺陷;一旦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就无法适应,很容易变得自我放纵。同时,很多家长抱着每一步都不落下的好胜心理,不允许孩子在成长中遭受失败,总怕孩子在哪一步输给其他孩子,于是习惯性地包办孩子的人生,帮孩子开拓所谓的捷径,却让孩子失去了自我实践和体验的机会,最终无法独立面对自己的人生。杨老师建议家长要树立对孩子的信心,允许孩子自己在实践中培养独立人格,在体验中学会自己经营自己的生活。
家长引导不能少
案例:小薇是天津外国语学校的高一学生,父母都是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从小就培养小薇对语言的兴趣。幼儿园时父母就教小薇学英文,小学时又开始教她学习法语。报考初中时,父母建议小薇到外国语学校进行专业语言学习。小薇的外语水平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她高考的目标就是考取全国知名外国语大学,继续在语言学上深造,毕业后从事外语教学工作。
小薇的妈妈说,家长完全不参与孩子的人生规划是不太可能的,重要的是怎么跟孩子一起制定目标、规划未来。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帮小薇规划她的学习道路和方向,引导她发挥自己的潜质,并学有所长。学习上,我们也经常为小薇制定一些学习目标,比如初中毕业时,我们要求她的英语成绩要达到雅思7.0的测试水平;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会对她的学习制定阶段性的目标。所有这些学习目标的制定,都是我们跟孩子一起商定的,不会脱离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事实证明,我们为孩子制定的学习目标,更好地督促了孩子自觉学习,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也不能违背孩子的意愿。小薇小时候,对乐器、画画、舞蹈都不感兴趣,反而喜欢模仿我们说外语,我们发现了孩子的这个兴趣,才决定对她进行定向培养,而没有勉强她去学习乐器、舞蹈之类的。上学之后,小薇很贪玩,对学习这件事也丝毫没有计划,我们才决定帮助孩子去规划她的学习,比如带她去参加课外的语言培训班、制定各类学习目标来督促她,慢慢地,孩子找到了学习动力,成绩也提高不少。所以,我们觉得家长应该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帮助孩子制定学习目标来引导孩子学习,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质,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盲目地将我们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孩子。
新报记者贾林娜实习生李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