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下,教材删什么都无所谓_教育动态-查字典中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网 > 中考报考 > 教育动态 > 正文

应试教育下,教材删什么都无所谓

发布时间:2010-09-15 15:03:25来源:查字典-中考网

鲁迅的多篇作品被踢出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再次成为大众议论的话题。虽被证明消息不实,但确实提起了一个公众很敏感的问题,就是对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我不是高中一线语文教师,按理说,对教材的编写、文章的选择都没有发言权。但作为一名曾经历过高考、接受过高中语文应试教育的考生,内心不免有些感想。

记得钱理群教授在《我的精神自传》中是这样解读《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

这篇文章重点不是讲刘和珍怎样的勇敢,军阀怎么镇压,而是讲鲁迅自己内心的困惑。文章一开始,学生问:先生,你写了纪念文章没有?鲁迅说:没有。你还是写一点吧,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那就写吧。可是要写了,鲁迅又想:写了又有什么用?所以又想不写。但不写也不行啊。日子过去了,人们会忘记了整篇文章就是这写还是不写,说还是不说的矛盾。这背后就是一个纪念还是忘却的困惑。所以后来鲁迅还有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也是让鲁迅困惑终生的。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语文课上,鲁迅都被政治化、革命化和意识形态化。鲁迅是文坛斗士、是民族脊梁,他高大、伟岸、不妥协、敢于斗争,这类神话的教条虽然塑造了鲁迅铁铮铮的革命形象,但也将一个无比丰富、有爱有恨、内心纠结的生命个体远远地疏离了读者。

钱先生的解读则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他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站在鲁迅的立场上,把鲁迅内化为自身,这样,鲁迅就被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感很强的人。鲁迅当时内心的挫败感,就好比现在许多媒体时评人的内心感触写还是不写,写了又有什么用?这种矛盾、无奈与纠结正如有时评人所说:无力感可能是每一个作评论的人最大的困惑。两年前读到钱先生这般解读,我感到很震撼,所以至今难以忘怀。

9月10日一位一线教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中学教育来说,教师的水平可能比教材的篇目影响更大。也许,钱先生的解读对不谙世事的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深度,但能够真正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启发思考的也正是那些发自内心、真实的感触,而不是课堂上冷冰冰、机械地、过分纠缠于对错的题海战术。

然而,长久以来,学生习惯了老师的灌输,习惯了标准答案的腐蚀,致力于掌握解题技巧,教师的授课方法早已被应试固化,千人一面,而独特、新颖的思想则被视为异端,不被现实接受。尽管我们的媒体报章、教育专家、学者乐此不疲地呼吁素质教育、教育改革,但又有多少学校、多少教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升学率,不顾各种行政考核标准,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前途为代价,大胆地改革和实践呢?

其实,不管媒体人怎么争论,落实到课堂上影响甚微,一线教师最清楚,备考的高中生也最明白应试才是硬道理。谁的文章入选、谁的文章被踢出,考生们会真的很在意吗?只要应试教育体制不变,再好的文章入选,也难逃沦为应试作品的命运,学生们最终还是要面对高考这张试卷,而一线教师也早练就一手操刀的好本领,都能按照考试要求将任何美文格式化、肢解成无数带有标准答案的考题。踢出鲁迅作品与否、保留几篇,这些小修小补都无法撼动我们的整个教育方式。如果鲁迅在天有灵知道自己的作品被踢出,恐怕也会觉得是万幸。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全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