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讯:昨天,记者从朝阳区白家庄小学获悉,该校率先尝试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中同一主题的课程进行三合一整合:一方面,通过删减三级课程中的重复内容,让三节课缩成两节,减负增效;另一方面,通过调整授课的次序,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新知识。
三合一省课时
白家庄小学校长祖雪媛告诉记者,在教学中,不少老师反映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中,有为数不少的课程主题相同、内容相近,孩子们听到重合的部分没兴趣,课程中有趣的部分受时间限制无法展开,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让课堂减负提质成为老师们关心的话题。
学校让30名教师分10组对三级课程的整合进行探索。比如五年级的国家课程语文《草原》(老舍作品)、地方课程《寻访京城的名人故居》、校本课程《老舍名作推荐》,这三节课整合为老舍的名人名作的主题课,原本在三节课中对老舍先生作品、个人介绍的部分不再重复,课时从三节缩减到两节,同时也让孩子们在寻访老舍故居的经历中加深了对名家的感性认识,通过对《小草》的剖析让孩子们理解并喜爱老舍,从而自发地阅读其相关名作。
我们在进行多种尝试,打破老师们传统的就课程论课程的思维定势。不仅给孩子们省下课时,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时间,也让他们对同一主题的理解更深入、具体。
调整授课次序
祖雪媛说,在三级课程的整合中,授课次序的调整也是门学问。比如二年级的课程中有《北京名胜古迹多》、地方课《中轴线的古老建筑》和校本课《刮画天安门》。在整合前,三级课程都会涉及北京名胜的介绍,课堂内容重复,重点内容难以深入。而现在,学校从《刮画天安门》入手,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初步了解天安门,《中轴线的古老建筑》的课程就自然以天安门引入并拓展,当孩子们对古迹有了一定感情基础、对中轴线上的古迹了解后,《北京名胜古迹多》的教学任务就从什么是名胜古迹、为什么说北京的古迹多两个教学任务变成了为什么多一个,因为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古迹了,所以最后就重点围绕多展开,可以给孩子们进行更丰富的介绍。
打破学科壁垒
数学、自然、小制作三个看似不相干的课程却能以珍惜资源为主题进行有效贯穿。在课程安排中,老师将从珍惜资源讲起,告诉孩子们节能的道理;接下来的数学课上,老师让孩子们通过统计方法来量化出珍惜资源能达到的效果、浪费资源能引起的问题;而最后的《创意DIY》课堂上,老师则会启发孩子们动手,制作出与节能相关的小制作。老师们在打破了学科壁垒后,孩子们的知识体系就更为贯通,培养了孩子从小了解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