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为何世界排名倒数第五?_教育动态-查字典中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网 > 中考报考 > 教育动态 > 正文

中国孩子为何世界排名倒数第五?

发布时间:2009-11-06 09:49:19来源:查字典-中考网

前不久,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一个第一和一个倒数第五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普通教育的教育结果,也让人们可以看出中国普通教育中最缺少的是什么?

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强,这是世界许多教育发达国家所羡慕的。但这只表明,中国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多做练习、多背数学公式,多抠数学习题,结果自然会好。中国的普通教育培养了很多具有数学天分的人才,但在现实中数学在各领域的应用却很狭窄,所谓的数学家不少都去搞象哥德巴赫猜想之类的高端数学命题去了。

中国的孩子缺少创造力吗?

不缺!中国的孩子没有创造力吗?有!但为什么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发挥不出来或是体现不出来。为什么中国的学生会被人们视为书呆子,大学毕了业,还会被人认为是无用之人。

在学校,孩子们要做个好学生,孩子的大脑就像一个图书馆一样,只要能把知识装进去,这图书馆就是一流的,装的越多,说明图书馆的质量越高。但人大脑这个图书馆的功能不仅仅是知识的宝藏,它的真正效能应是一个知识的喷泉。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要想培养人才的创造力,就需在教育的过程中完成人们大脑从知识的宝库到知识的喷泉的转变。一个人吸收的知识再多,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应用,那是典型的书呆子。一个人的知识再学高八斗,如果没有创造力,也只能算是个懂得些之乎者也已焉哉的穷酸秀才。

在这里,应当反思的是中国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更应当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的心态。读书好的学生未必就要有创造力,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也不要求有创造力。在这种环境下,还会有人觉得孩子们有创造力重要吗?

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到了大学阶段,这种现象更突出。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这几年这么突出,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没到市场上人才已饱和的阶段。大学生就业难,从深层上讲是大学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需求变化。换言之,市场上需要的人才,大学培养的不多,市场上饱和的人才,大学却培养出一大堆。

中国孩子为什么缺少想象力?

青少年时期,创造力更多地体现为想象力。创造力的匮乏,无异想象力的匮乏。

那么,究竟是什么束缚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拖了第一的后腿呢?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有无和强弱,固然需要相当的知识水平为基础,但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技术进步,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爱因斯坦语)。试想,如果没有人类自古以来上天入地的想象,怎么会有今天的星际航行和洋底漫游?想象力是青少年的天赋。如果这一天赋得不到培养和延续,如果孩子们想象的翅膀早已折断,我们如何寄望未来?

然而,又是什么束缚了青少年想象的翅膀?审视一下现实,就不难找到此问题的答案。畸形的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气喘吁吁,沉溺于高分数的竞争和记忆性知识的重复之中。进入大学前,连喘息的机会都得不到的孩子们,如何在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也许大家都还记得一则故事:一个小女孩把弯弯的月亮比喻成长长的香蕉,妈妈认为孩子的想象很形象很有人情味,但另一个小女孩却说,错了!我们老师说了,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书上说的像小船。我还亲耳听过老师嘱告高考生,作文时宁可四平八稳,也不要独树一帜。在无尽的说教下,思维路数和标准答案都是既定划一的,学生哪里还有展开想象的空间?

由想象力问题,我不禁联想到近来颇有争议的另一个话题:高中要不要文理分科?中学阶段进行文理分科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从长远发展考虑,极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文理二者相辅相成,在素质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法国作家福楼拜将科技和文艺比作两座塔,它们在塔底分手,在塔顶牵手。这个比喻既道出了两者的不同,也道出了两者可以融合也必须融合的真理。比如,文艺为人们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不同的角度,以使人们去观察和感悟社会人生,这种艺术想象的作用完全可以平移和借用于科学思维中,用以扩展科学发现的视角,增多科学思考的灵感,从而提升创新意识与能力。想象力需要多种肥料的滋养,人为的单向度培养只能窄化思维空间,扼杀原创的活力。

倒数第五的排名是一种尴尬,也是一个有力的警策。当然,解放青少年想象的翅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全社会从点点滴滴做起。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真谛又是什么?

人们会说,教育是为了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也有人会认为,教育是进入精英阶层的阶梯。有的人会说,上了大学好当官,也有的人讲,只有读书好才能有前途。至于古人云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都被人们背得发酸了。但这一切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吗?

对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创造力。在21世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将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不论是新的产品的研发、新行业的崛起、新的管理意识,这一切离不开人的创造力。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正日益革新,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专业化、职业化。而这一切,都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人才战略的角度观察,21世纪的竞争将更加集中在人才的竞争上,有人将此比喻为人才战争。

人才竞争的基础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教育体制、高质量的的大学、具有远见的教育理念、人才的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体现着教育的功能。面对21世纪,教育的地平线也是人才的地平线,因为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现实和未来发展最关键的基础。

只有拥有创造力的人才,一个民族才有前行的动力,一个国家才会在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社会才能更加富有活力。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全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