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普通高中的录取正在进行。这些天,定向生政策成了部分考生和家长热议的话题。今年由于我市部分优质高中的定向生招生计划大幅增加到了其高中招生计划的60%,导致统招计划缩减,录取分数线抬高,部分高分考生没能像往年那样进入优质高中学习,于是,在不少考生及家长中间、微信朋友圈、QQ群里,甚至一些主流媒体上都出现了不少对定向生政策的质疑声音。带着大家心中的疑问,也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及家长正确认识定向生政策,记者昨日走访了市教育局寻求答案,并将了解到的权威信息记录于此,希望能对今年及往后的中考考生和家长有所帮助。
群众质疑:市教育局为啥要制定定向生政策?为什么要定60%这么高的比例?
权威释疑:首先,定向生政策是省教育厅根据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中的有关规定制定的。《纲要》要求,要继续实行和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比例分配到普通初中学校的改革措施,将当地优质高中60%以上的招生名额分配到普通初中学校,指标分配要与初中办学水平挂钩。因此,市教育局并非定向生政策的制定者,而是该政策的执行者。
其次,省教育厅今年明确要求,各地市定向生招生计划不得少于当年高中招生计划的60%。据了解,我省其他地市今年也不同程度地将优质高中统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到所属公办初中学校,并在线下一定分数段内择优录取。
比如,晋中:100%分配到校,450分建档线(相当于太原的426分)上加50分录取,即500分以上都具备定向生资格;
临汾:60%分配到校,降30分以内择优录取;
运城:60%分配到校,460分以上都具备定向生资格;
大同:70%分配到校,降30分以内择优录取;
最后,省教育厅已经明确表示,各地市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定向生政策,并且将把定向生指标分配情况作为年底对各地市教育部门的考核内容。因此,太原市必须严格执行此要求。
群众质疑:今年定向生的比例为何增加得这么突然?
权威释疑:我市定向生招生是从1997年就开始了,其招生人数从最初的100人,到今年的5823人,比例从原先的10%、30%、40%到今年的60%,都经历了一个逐步增长的过程,这是一项为了均衡配置生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沿续了多年的政策,并非今年才开始实施。而且,按照国家及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定向生的比例往后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所以,家长们需要做好心理准备。群众质疑:为啥民办初中的学生不能享受定向生政策?权威释疑:2011年,太原市政府办公厅在《转发市教育局关于2011年小学毕业生升初中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坚持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的原则。
今年,教育部办公厅也在《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择校生不得享受优质高中到校指标。
而且,太原市的定向生政策从1997年实施以来,定向生指标一直是投向公办初中学校的。
群众质疑:定向生降50分录取这也降得太多了吧?这对高分考生太不公平了吧?
权威释疑:定向生政策是为了倒逼缓解初中择校热而定,也是为了使优质生源均衡分布在各个学校,而不是集中在几所学校。因此,为定向生制定线下50分以内择优录取的政策,是为了让更多初中学校的更多毕业生能享受到这项政策的优惠。从今年中考成绩来看,全市600分以上的考生分布在156所初中学校,高分学生的分布范围比定向生政策实施前的分布范围扩大了许多。这说明,这些年的定向生政策还是起到了一定的调节生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即便是降50分,我市每年的定向生指标也无法全部完成,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每年定向生的计划只能完成60%左右,剩余的计划都转成了统招计划。群众质疑:如何在定向生招生过程中保持公平公正呢?权威释疑:今年我市六城区和四县(市)的定向生招生计划合计为5823人,截至目前,定向生已经录取了3584人,完成了计划的61.5%,剩余的2239名计划已经全部转为统招计划。
定向生的录取过程全部在电脑上完成,考生及家长可以到市招考中心全程监督,如果考生或家长感觉在定向生招录过程中有不公平现象,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如果情况属实,将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群众质疑:太原的定向生政策为什么不像北京那样早早出台?以后还会不会变?
权威释疑:北京市教委是北京市教育政策的直接制定者,而太原市教育局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均须在山西省教育厅相关政策出台后进行,且市教育局制定的相关政策必须符合省教育厅的政策规定才能实施,尤其是今年,由于太原市教育状况的特殊性,有关定向生的政策经过了长时间的沟通、协调才最终敲定,所以不可能像北京那样早早出台。至于定向生政策是否会有更大变动,还需根据省教育厅的政策而定。
此外,针对近期网络上流传的各种有关定向生政策的言论,市教育局负责人希望考生和家长仔细研读近年来有关定向生的延续政策,并同时表示,将把群众反映的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收集整理后,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以便使上级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出更符合当地群众意愿的政策,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让教育向着更加均衡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