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诗、句、联、谜”式材料题选_中考复习-查字典中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网 > 浙江省 > 杭州市 > 中考备考 > 中考复习 > 正文

中考历史“诗、句、联、谜”式材料题选

发布时间:2011-09-23 10:52:42来源:查字典-中考网

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秦汉)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李白《古风》)

此诗中秦始皇的形象如何?颂扬了秦始皇哪方面的业绩?

2.下面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说说诗人们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你认为谁的观点比较正确?

①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唐胡曾《长城》)

②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唐汪遵《长城》)

③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清杨鸾)

④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清赵翼)

3.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章碣《焚书坑))

该诗表达了作者对什么历史事件怎样的评价?

4.亭长何曾识帝王,人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

亭长、约三章指什么?此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5.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沛公百战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北宋张耒《项羽》)

对于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自己和诗人张耒的认识是否正确?简要说明原因。

6.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主卷土来。(宋王安石《乌江亭》)

你同意谁的观点?试指出项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7.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此句的用意何在?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这两句话反映了什么?

9.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王侯将相竞相亡秦,由涉首事也。(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司马迁对陈胜领导农民起义的评价是否正确?

10.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秦朝民谣)

该民谣反映了什么?

11.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此诗反映了刘邦当时的心理状态如何?并分析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

12.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这句话反映了汉初怎样的社会状况?

13.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此句说明了什么?

14.夫农,天下之本也。(汉文帝)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汉景帝)

你对上述两位皇帝的认识作何评价?

15.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此句对分封制度的评价是否正确?

16.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汉书食货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上面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17.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上》)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东汉末年民谣)

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18.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汉民谣)

此民谣的主题是什么?

19.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现代翦伯赞)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满,舞文弄墨总徒劳。(现代董必武)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唐张仲素《王昭君》)

关月夜悬青冢镜,塞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唐苏郁《咏和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戎昱《咏史》)

综合上述引诗,评中国古代史上的和亲政策。

20.匈奴未灭,胡以家为?

这句话是谁说的?试对其略作评价。

21.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唐白居易《放言五首》)

作者认为王莽是一个怎样的人?此诗对于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有何启发意义?

2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的特点是什么?该诗反映了什么?

23.参观兵马俑后留言:

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世界上已有八大奇迹。(法国总理希拉克)

这些艺术珍品,达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现了中国人民一贯的超人才能,全人类都将在这里受到鼓舞。(卢森堡大公)

评述兵马俑的历史价值。

24.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

这是鲁迅对哪一部书的评语?

25.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此句的含义是什么?评价哪一书最恰当?

26.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魏曹植《名都篇》)

此句描写何种体育活动?

27.历史谜语:

(1)湘云笔录(猜一中国古代史学名著)

(2)捷报(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3)江苏原野(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4)遥望南岳(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5)一颗白菜没有叶(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6)下笔如有神(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7)游览手册(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8)妙手回春(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9)保护幼苗(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10)持久和平(猜一古代地名)

(11)说话有份量(猜一古代名著)

(12)夕阳西下(猜一古代地名)

(13)山之南,水之北(猜一古代地名)

(14)苏州城外大平原(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15)昌黎尺牍(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16)东晋(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17)秀才当兵(猜一成语)

(18)厉害的仆人(打一古代少数民族名)

(19)只会打仗的皇帝(猜一皇帝称号)

(20)看秤(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21)汉朝天下(打一历史人物)

(22)定期上工(打一历史人物)

(23)按图索骥(打一历史人物)

(24)游牧民族(打一历史人物)

(25)晋室东渡(猜一历史人物)

(26)兵部尚书搬家(猜一历史人物)

(27)淮阴侯中计(打一成语)

诗、句、联、谜--历史单元练习答案提示及参考要点:

(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秦汉)

1.雄才大略、声威赫赫。颂扬秦始皇的统一业绩。

2.①胡曾的诗指出秦始皇滥用民力,役使百姓修筑长城,使天下苍生苦不堪言,终至祸起萧墙,天下反秦,秦朝迅速灭亡。实际上是指出修长城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②汪遵的诗高度评价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历史功绩。③杨鸾的诗肯定长城的修建巩固了边防。④赵翼的诗指出虽然长城的修筑给当时留下了巨大的灾难,却为后世留下无穷好处。赵翼的诗评价比较全面。

3.该诗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刘项,刘邦和项羽。

4.亭长指刘邦,刘邦做过泗水亭长;约三章指刘邦进入关中后,与关中父老约定三条法律: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5.前诗为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诗,他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时运和天命,他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后诗以刘邦和项羽作对比,指出柔仁治国的道理,对项羽失败原因的认识基本正确。

6.前诗说项羽如果回到江东,组织人马,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揭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后诗说即使江东子弟今还在,难道他们还肯为项羽去争天下吗?提出了同杜牧诗相反的观点,指出项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项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有:①项羽策略失误,并听不进正确的意见,刚愎自用;②刘邦注意收揽民心,重视人才,又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实力超过项羽。

7.当年楚汉战争,项羽为图好名声,在鸿门宴上曾错过杀掉刘邦的机会,结果刘邦结聚力量,反败为胜。项羽被迫至乌江无路可走,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毛泽东运用此典故,告戒全党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

8.安:怎么。鸿鹄:天鹅。宁:难道。种:天生的种族。前句反映陈胜的远大志向。后句反映以陈胜为代表的农民的反抗精神。

9.正确。陈胜、吴广首创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统治。

10.反映百姓痛恨秦朝徭役繁重,这是导致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

11.刘邦做了皇帝后,归还故乡。一天酒酣,一面击筑,一面唱着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表达作者的兴奋、欢乐、踌躇满志和恐惧悲哀的矛盾心理。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一方面经过长期的战争,终于大功告成,取得了天下;另一方面对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缺乏信心,既感人才缺少,又对将臣们猜疑,这也是对刘邦日后诛杀功臣的一个注解。

12.汉初的贫困。

13.韩信语。反映汉初刘邦诛杀功臣,说明君臣矛盾也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一对主要矛盾,诛杀功臣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

14.农本思想在汉初是切实可行的,封建皇帝能认识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15.封建,指分封制度。此句对分封制度的评价并不正确。分封制对巩固统治、扩展疆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确也加剧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削弱了中央集权。但引起争、乱的原因有很多,归结于分封制度本身是不确切的。

16.汉朝的家庭手工业在小农家庭中占重要地位;汉朝的商业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

17.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小民勇于反抗的精神。

18.讽刺汉朝的察举制度。

19.前三诗高度评价汉朝的和亲政策。赞扬王昭君出塞后,北部边境出现了和平景象。苏诗否定和亲政策,指出和亲政策不解决实际问题。戎昱的诗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是汉代历史上最拙劣的决策。评价:在西汉国力还不够强大的情况下,采取同匈奴和亲的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对西汉取得暂时安定,发展生产,恢复国力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匈奴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匈奴贵族的贪欲,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

20.霍去病。是西汉反击匈奴的著名将领,不仅在反击战中立有大功,而且所表现出的公而忘私的英雄气概也为后人称道。但此语也有损民族感情。

21.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需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22.乐府诗由民歌加工而成,形式朴素,语言清新,感情真挚,贴近人民生活。该诗反映汉兵役制度的惨无人道。

23.兵马俑是迄今为止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

24.《史记》。

25.意思是说要通过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其有独到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可作对《史记》的评价。

26.写洛阳少年击鞠。击鞠,即蹴鞠,是秦汉时广泛流行的体育活动。鞠,一种实心皮球。

27.(l)《史记》(2)陈胜(3)吴广(4)张衡(5)刘邦(6)杜诗(7)陈胜(8)霍去病(9)卫青(10)长安(11)《论衡》(12)洛阳(13)咸阳(14)吴广(15)韩信(16)司马迁(17)投笔从戎(18)匈奴(19)光武帝(20)张衡(21)刘邦(22)班固(23)司马相如(24)司马迁(25)司马迁(26)司马迁(27)信以为真

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秦汉)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李白《古风》)

此诗中秦始皇的形象如何?颂扬了秦始皇哪方面的业绩?

2.下面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说说诗人们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你认为谁的观点比较正确?

①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唐胡曾《长城》)

②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唐汪遵《长城》)

③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清杨鸾)

④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清赵翼)

3.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章碣《焚书坑))

该诗表达了作者对什么历史事件怎样的评价?

4.亭长何曾识帝王,人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

亭长、约三章指什么?此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5.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沛公百战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北宋张耒《项羽》)

对于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自己和诗人张耒的认识是否正确?简要说明原因。

6.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主卷土来。(宋王安石《乌江亭》)

你同意谁的观点?试指出项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7.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此句的用意何在?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这两句话反映了什么?

9.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王侯将相竞相亡秦,由涉首事也。(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司马迁对陈胜领导农民起义的评价是否正确?

10.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秦朝民谣)

该民谣反映了什么?

11.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此诗反映了刘邦当时的心理状态如何?并分析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

12.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这句话反映了汉初怎样的社会状况?

13.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此句说明了什么?

14.夫农,天下之本也。(汉文帝)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汉景帝)

你对上述两位皇帝的认识作何评价?

15.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此句对分封制度的评价是否正确?

16.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汉书食货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上面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17.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上》)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东汉末年民谣)

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18.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汉民谣)

此民谣的主题是什么?

19.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现代翦伯赞)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满,舞文弄墨总徒劳。(现代董必武)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唐张仲素《王昭君》)

关月夜悬青冢镜,塞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唐苏郁《咏和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戎昱《咏史》)

综合上述引诗,评中国古代史上的和亲政策。

20.匈奴未灭,胡以家为?

这句话是谁说的?试对其略作评价。

21.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唐白居易《放言五首》)

作者认为王莽是一个怎样的人?此诗对于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有何启发意义?

2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的特点是什么?该诗反映了什么?

23.参观兵马俑后留言:

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世界上已有八大奇迹。(法国总理希拉克)

这些艺术珍品,达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现了中国人民一贯的超人才能,全人类都将在这里受到鼓舞。(卢森堡大公)

评述兵马俑的历史价值。

24.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

这是鲁迅对哪一部书的评语?

25.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此句的含义是什么?评价哪一书最恰当?

26.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魏曹植《名都篇》)

此句描写何种体育活动?

27.历史谜语:

(1)湘云笔录(猜一中国古代史学名著)

(2)捷报(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3)江苏原野(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4)遥望南岳(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5)一颗白菜没有叶(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6)下笔如有神(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7)游览手册(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8)妙手回春(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9)保护幼苗(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10)持久和平(猜一古代地名)

(11)说话有份量(猜一古代名著)

(12)夕阳西下(猜一古代地名)

(13)山之南,水之北(猜一古代地名)

(14)苏州城外大平原(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15)昌黎尺牍(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16)东晋(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17)秀才当兵(猜一成语)

(18)厉害的仆人(打一古代少数民族名)

(19)只会打仗的皇帝(猜一皇帝称号)

(20)看秤(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21)汉朝天下(打一历史人物)

(22)定期上工(打一历史人物)

(23)按图索骥(打一历史人物)

(24)游牧民族(打一历史人物)

(25)晋室东渡(猜一历史人物)

(26)兵部尚书搬家(猜一历史人物)

(27)淮阴侯中计(打一成语)

诗、句、联、谜--历史单元练习答案提示及参考要点:

(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秦汉)

1.雄才大略、声威赫赫。颂扬秦始皇的统一业绩。

2.①胡曾的诗指出秦始皇滥用民力,役使百姓修筑长城,使天下苍生苦不堪言,终至祸起萧墙,天下反秦,秦朝迅速灭亡。实际上是指出修长城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②汪遵的诗高度评价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历史功绩。③杨鸾的诗肯定长城的修建巩固了边防。④赵翼的诗指出虽然长城的修筑给当时留下了巨大的灾难,却为后世留下无穷好处。赵翼的诗评价比较全面。

3.该诗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刘项,刘邦和项羽。

4.亭长指刘邦,刘邦做过泗水亭长;约三章指刘邦进入关中后,与关中父老约定三条法律: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5.前诗为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诗,他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时运和天命,他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后诗以刘邦和项羽作对比,指出柔仁治国的道理,对项羽失败原因的认识基本正确。

6.前诗说项羽如果回到江东,组织人马,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揭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后诗说即使江东子弟今还在,难道他们还肯为项羽去争天下吗?提出了同杜牧诗相反的观点,指出项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项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有:①项羽策略失误,并听不进正确的意见,刚愎自用;②刘邦注意收揽民心,重视人才,又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实力超过项羽。

7.当年楚汉战争,项羽为图好名声,在鸿门宴上曾错过杀掉刘邦的机会,结果刘邦结聚力量,反败为胜。项羽被迫至乌江无路可走,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毛泽东运用此典故,告戒全党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

8.安:怎么。鸿鹄:天鹅。宁:难道。种:天生的种族。前句反映陈胜的远大志向。后句反映以陈胜为代表的农民的反抗精神。

9.正确。陈胜、吴广首创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统治。

10.反映百姓痛恨秦朝徭役繁重,这是导致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

11.刘邦做了皇帝后,归还故乡。一天酒酣,一面击筑,一面唱着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表达作者的兴奋、欢乐、踌躇满志和恐惧悲哀的矛盾心理。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一方面经过长期的战争,终于大功告成,取得了天下;另一方面对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缺乏信心,既感人才缺少,又对将臣们猜疑,这也是对刘邦日后诛杀功臣的一个注解。

12.汉初的贫困。

13.韩信语。反映汉初刘邦诛杀功臣,说明君臣矛盾也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一对主要矛盾,诛杀功臣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

14.农本思想在汉初是切实可行的,封建皇帝能认识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15.封建,指分封制度。此句对分封制度的评价并不正确。分封制对巩固统治、扩展疆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确也加剧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削弱了中央集权。但引起争、乱的原因有很多,归结于分封制度本身是不确切的。

16.汉朝的家庭手工业在小农家庭中占重要地位;汉朝的商业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

17.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小民勇于反抗的精神。

18.讽刺汉朝的察举制度。

19.前三诗高度评价汉朝的和亲政策。赞扬王昭君出塞后,北部边境出现了和平景象。苏诗否定和亲政策,指出和亲政策不解决实际问题。戎昱的诗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是汉代历史上最拙劣的决策。评价:在西汉国力还不够强大的情况下,采取同匈奴和亲的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对西汉取得暂时安定,发展生产,恢复国力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匈奴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匈奴贵族的贪欲,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

20.霍去病。是西汉反击匈奴的著名将领,不仅在反击战中立有大功,而且所表现出的公而忘私的英雄气概也为后人称道。但此语也有损民族感情。

21.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需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22.乐府诗由民歌加工而成,形式朴素,语言清新,感情真挚,贴近人民生活。该诗反映汉兵役制度的惨无人道。

23.兵马俑是迄今为止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

24.《史记》。

25.意思是说要通过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其有独到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可作对《史记》的评价。

26.写洛阳少年击鞠。击鞠,即蹴鞠,是秦汉时广泛流行的体育活动。鞠,一种实心皮球。

27.(l)《史记》(2)陈胜(3)吴广(4)张衡(5)刘邦(6)杜诗(7)陈胜(8)霍去病(9)卫青(10)长安(11)《论衡》(12)洛阳(13)咸阳(14)吴广(15)韩信(16)司马迁(17)投笔从戎(18)匈奴(19)光武帝(20)张衡(21)刘邦(22)班固(23)司马相如(24)司马迁(25)司马迁(26)司马迁(27)信以为真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全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