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知识和“下游”知识在考试中的运用_中考复习-查字典中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网 > 浙江省 > 杭州市 > 中考备考 > 中考复习 > 正文

“上游”知识和“下游”知识在考试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1-09-23 13:01:57来源:查字典-中考网

严格按课程标准确定的知识内容及能力层次命制试题是中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但由于我省初中教学使用多种版本的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选用具体的知识内容以及内容的叙述有所不同,势必给命题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备考复习中,正确的方法是,凡识记类的知识必须选用各个版本教材的相同内容,我们可以称其为上游知识;凡理解运用类等知识可以选用各个版本教材相同的知识但不同叙述的知识内容,我们可以称其为下游知识,即课标列出知识基础之上的不同版本教材拓展性知识。

选择题试题举例:

上游知识类试题:

关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

A.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B.列宁颁布1936年苏联新宪法

C.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下游知识类试题:

红军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胜利,这一历程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②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曲折④中国革命需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多数非选择题由于试题的跨度大、综合性强,可在依据课程标准确定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选取不同版本教材相同知识但叙述不同的内容命制试题,但应有相关材料的支持或提示性语言的铺垫,同时,试题答案的开放性要强。以使试题支持不同版本的教材,提高试题的信度和效度。这类试题大多数属于下游知识类试题。

2007年河北省中考文综第32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开始,政府一改自由放任的政策,加强了国家干预,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材料二: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照搬苏联,经济建设取得过巨大成就,但是后来社会经济却逐步丧失了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1)材料一中美国经济的复兴得益于什么改革?(2分)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中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1分)并说明这种体制在中国是怎样改变的。(3分)

(3)上述材料和问题对经济体制的调整有何借鉴?(4分)

参考答案:

(1)罗斯福新政。(2分)

(2)特征:高度集中。(1分)

改变: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后期,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若答出国有企业改革三个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也可酌情给分);90年代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完善。(3分)

(3)不同的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4分)(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符即可)

这是一道中外史结合的试题,侧重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第一问考查的知识点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改革,侧重考查理记和解识能力,入手容易,属于上游知识;

第二问侧重考查比较能力,既运用所给材料和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里主要体现为提取中国、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效信息高度概括,时空跨度大,两国由于国情不同,改革的结果不同。因而,通过两国历史发展,选取合理的方法进行比较,是答好此问的关键。

第二问第一小点,考察考生计划经济的概念,鉴于课标及教材对市场经济有叙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对应,建国后很长时间中国学习苏联。该考点侧重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能力。

第二问第二小点,要充分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及所学的内容进行整合,侧重考查考生对历史过程的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

第三问侧重考查历史观点的形成和对上述问题的理论升华,学以致用,较好的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一方面结合前两问,形成价值判断,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科能力有效提升。

第一、二问的大部分答案开放性较强,利于考生创造性发挥

该题问题立意鲜明,需对相关学习主题的内容合理取舍,三维目标鲜明,综合能力强,大部分内容考查的是下游知识。

严格按课程标准确定的知识内容及能力层次命制试题是中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但由于我省初中教学使用多种版本的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选用具体的知识内容以及内容的叙述有所不同,势必给命题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备考复习中,正确的方法是,凡识记类的知识必须选用各个版本教材的相同内容,我们可以称其为上游知识;凡理解运用类等知识可以选用各个版本教材相同的知识但不同叙述的知识内容,我们可以称其为下游知识,即课标列出知识基础之上的不同版本教材拓展性知识。

选择题试题举例:

上游知识类试题:

关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

A.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B.列宁颁布1936年苏联新宪法

C.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下游知识类试题:

红军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胜利,这一历程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②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曲折④中国革命需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多数非选择题由于试题的跨度大、综合性强,可在依据课程标准确定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选取不同版本教材相同知识但叙述不同的内容命制试题,但应有相关材料的支持或提示性语言的铺垫,同时,试题答案的开放性要强。以使试题支持不同版本的教材,提高试题的信度和效度。这类试题大多数属于下游知识类试题。

2007年河北省中考文综第32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开始,政府一改自由放任的政策,加强了国家干预,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材料二: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照搬苏联,经济建设取得过巨大成就,但是后来社会经济却逐步丧失了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1)材料一中美国经济的复兴得益于什么改革?(2分)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中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1分)并说明这种体制在中国是怎样改变的。(3分)

(3)上述材料和问题对经济体制的调整有何借鉴?(4分)

参考答案:

(1)罗斯福新政。(2分)

(2)特征:高度集中。(1分)

改变: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后期,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若答出国有企业改革三个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也可酌情给分);90年代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完善。(3分)

(3)不同的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4分)(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符即可)

这是一道中外史结合的试题,侧重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第一问考查的知识点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改革,侧重考查理记和解识能力,入手容易,属于上游知识;

第二问侧重考查比较能力,既运用所给材料和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里主要体现为提取中国、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效信息高度概括,时空跨度大,两国由于国情不同,改革的结果不同。因而,通过两国历史发展,选取合理的方法进行比较,是答好此问的关键。

第二问第一小点,考察考生计划经济的概念,鉴于课标及教材对市场经济有叙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对应,建国后很长时间中国学习苏联。该考点侧重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能力。

第二问第二小点,要充分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及所学的内容进行整合,侧重考查考生对历史过程的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

第三问侧重考查历史观点的形成和对上述问题的理论升华,学以致用,较好的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一方面结合前两问,形成价值判断,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科能力有效提升。

第一、二问的大部分答案开放性较强,利于考生创造性发挥

该题问题立意鲜明,需对相关学习主题的内容合理取舍,三维目标鲜明,综合能力强,大部分内容考查的是下游知识。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全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