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总分180分,在四门科目里占分比是最重的。现在离中考还有十多天的时间,该怎么在这十多一的时间里做好科学的复习、抓住重点呢?
考概念
对于概念,大家可别以为只要简单的记忆就行。其实,考题出得十分灵活:将概念至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考察考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辨析。比如2010年的一道题,通过中科院的人造太阳的背景知识,考察元素的基本定义。
对概念更高一个层次的考察,即是对概念的再现与实际运用。这块,是考生的一个薄弱环节。比如,2010年的一道题,给出家庭电路连模型,让考生作出判断;再如,通过实验题,考察对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和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一般来说,考生都知道产生化学变化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但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如何寻找变化的证据呢?不少考生就迷茫了。但其实,我们要从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与质量中找。
考实验能力
同样,实验题也是放在具体情境之中,进行考察。但最近几年的中考题,不仅关注实验的基本操作(如量筒等仪器的操作),更重视操作中一系列问题的考核,比如,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现象解释、实验时变量的控制、对实验中的科学问题提出猜想(即预期的结果)等。在表述时,要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比如,2009年的一道题:用活塞式打气筒给自行车胎打气的过程中,气筒的筒壁通常会发热,筒壁发热的原因是什么,并设计实验证明究竟哪个是主要的发热原因。这道题在当时得分较低,不少学生遇到3个障碍:不知道怎么设计实验;不知道怎么分析实验现象;不知道怎么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现象。
复习建议:回顾课本中经典的实验,曾经做过的重要实验,回想当时是怎么操作的,怎么设计的、操作中有哪些问题,数据是如何分析的,看到哪些现象。如果有条件,还可重新演绎,加深印象。
考创新题
在每年中考,都有一定量的创新题,主要在实验和运用两块。这是考察考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比如,2009年的34题:在课外活动中,老师要求学生自制一个总质量为400克左右,不使用电力的四轮小车,并使小车在摩擦力很小的水平道路上一次运行的距离最远。张明制作了如右图所示的一辆小车,他往试管中加入两种试剂,塞紧塞子,过一会小车向前运动了。根据他的实验,下设了4个小问题。
解析:首先,读懂题意,即在不用电力的情况下,如何让小车跑起来,并更远更快。其次,明白这道题的原理。其实,给出的图已做了暗示,降低试题难度。如果考生能抓住试题本意反冲原理,解决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复习建议:其实,创新题的知识点,都来源于课本。虽然,它们看上去题干很新,但只不过是被包装过了。我们仔细分析后,会发现,创新题考的就是曾经做过的某个实验或是观察过的现象。
回归课本
年年中考年年变,但万变不离其重,科学中的主干仍是每年中考的热点。因此,在最后的阶段,建议考生回归课本、考纲,围绕主干知识展开复习。不要乱选复习用书,不要滥做复习题。
6本书,怎么个看法呢?考题中通常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源于课本的习题、例题、实验和插图等。因此,我们要着重看范例和指导,特别要关注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另外,重新梳理重要知识点,掌握核心概念,形成知识网络,明确主要考什么、相关知识有哪些、怎么解决。
比如,力学、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浮力、电学、能量,是物理中的重点和难点。还比如,化学,可围绕结构、性质、用途的思路复习,明确物质分类图和物质相互转化的规律。
试卷错题整理
冲刺阶段,再回顾以前做过的试卷,也十分必要。千万别以为做过了、订正过,就不用管了。
那么,这么多试卷,怎么个看法?对错题重新剖析,并把错题进行归类,搞清自己常见的错误,从中可知哪些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另外,分析错误原因也十分关键,一定要追问自己,到底是概念不熟悉?还是不理解?还是不会应用?一旦发现问题,一定要去问老师。
规范答题
很多考生,往往会疑问,为什么考出来的分数与预想总有很大的差距?其实,科学规范的语言,回答问题准确、到位、清晰,是得高分的重要环节。在最后阶段,考生做题时,一定要按照规范来答,养成习惯。
应用题要注意原理的表述清晰、准确,无错别字(关键字一定别错),观点鲜明无异议,步骤先后分明。计算题,要写清公式,代入数据,计算结果,最后回答。还比如画图,要用铅笔与直尺。
在填写实验方案时,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表述,导致失分。我们可从这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在实验中,会出现(观察)什么现象;通过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摘要:科学总分180分,在四门科目里占分比是最重的。现在离中考还有十多天的时间,该怎么在这十多一的时间里做好科学的复习、抓住重点呢?
考概念
对于概念,大家可别以为只要简单的记忆就行。其实,考题出得十分灵活:将概念至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考察考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辨析。比如2010年的一道题,通过中科院的人造太阳的背景知识,考察元素的基本定义。
对概念更高一个层次的考察,即是对概念的再现与实际运用。这块,是考生的一个薄弱环节。比如,2010年的一道题,给出家庭电路连模型,让考生作出判断;再如,通过实验题,考察对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和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一般来说,考生都知道产生化学变化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但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如何寻找变化的证据呢?不少考生就迷茫了。但其实,我们要从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与质量中找。
考实验能力
同样,实验题也是放在具体情境之中,进行考察。但最近几年的中考题,不仅关注实验的基本操作(如量筒等仪器的操作),更重视操作中一系列问题的考核,比如,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现象解释、实验时变量的控制、对实验中的科学问题提出猜想(即预期的结果)等。在表述时,要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比如,2009年的一道题:用活塞式打气筒给自行车胎打气的过程中,气筒的筒壁通常会发热,筒壁发热的原因是什么,并设计实验证明究竟哪个是主要的发热原因。这道题在当时得分较低,不少学生遇到3个障碍:不知道怎么设计实验;不知道怎么分析实验现象;不知道怎么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现象。
复习建议:回顾课本中经典的实验,曾经做过的重要实验,回想当时是怎么操作的,怎么设计的、操作中有哪些问题,数据是如何分析的,看到哪些现象。如果有条件,还可重新演绎,加深印象。
考创新题
在每年中考,都有一定量的创新题,主要在实验和运用两块。这是考察考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比如,2009年的34题:在课外活动中,老师要求学生自制一个总质量为400克左右,不使用电力的四轮小车,并使小车在摩擦力很小的水平道路上一次运行的距离最远。张明制作了如右图所示的一辆小车,他往试管中加入两种试剂,塞紧塞子,过一会小车向前运动了。根据他的实验,下设了4个小问题。
解析:首先,读懂题意,即在不用电力的情况下,如何让小车跑起来,并更远更快。其次,明白这道题的原理。其实,给出的图已做了暗示,降低试题难度。如果考生能抓住试题本意反冲原理,解决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复习建议:其实,创新题的知识点,都来源于课本。虽然,它们看上去题干很新,但只不过是被包装过了。我们仔细分析后,会发现,创新题考的就是曾经做过的某个实验或是观察过的现象。
回归课本
年年中考年年变,但万变不离其重,科学中的主干仍是每年中考的热点。因此,在最后的阶段,建议考生回归课本、考纲,围绕主干知识展开复习。不要乱选复习用书,不要滥做复习题。
6本书,怎么个看法呢?考题中通常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源于课本的习题、例题、实验和插图等。因此,我们要着重看范例和指导,特别要关注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另外,重新梳理重要知识点,掌握核心概念,形成知识网络,明确主要考什么、相关知识有哪些、怎么解决。
比如,力学、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浮力、电学、能量,是物理中的重点和难点。还比如,化学,可围绕结构、性质、用途的思路复习,明确物质分类图和物质相互转化的规律。
试卷错题整理
冲刺阶段,再回顾以前做过的试卷,也十分必要。千万别以为做过了、订正过,就不用管了。
那么,这么多试卷,怎么个看法?对错题重新剖析,并把错题进行归类,搞清自己常见的错误,从中可知哪些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另外,分析错误原因也十分关键,一定要追问自己,到底是概念不熟悉?还是不理解?还是不会应用?一旦发现问题,一定要去问老师。
规范答题
很多考生,往往会疑问,为什么考出来的分数与预想总有很大的差距?其实,科学规范的语言,回答问题准确、到位、清晰,是得高分的重要环节。在最后阶段,考生做题时,一定要按照规范来答,养成习惯。
应用题要注意原理的表述清晰、准确,无错别字(关键字一定别错),观点鲜明无异议,步骤先后分明。计算题,要写清公式,代入数据,计算结果,最后回答。还比如画图,要用铅笔与直尺。
在填写实验方案时,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表述,导致失分。我们可从这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在实验中,会出现(观察)什么现象;通过现象,得出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