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西安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丰图义仓_中考资讯-查字典中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网 > 陕西省 > 西安市 > 中考备考 > 中考资讯 > 正文

2013年西安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丰图义仓

发布时间:2013-06-23 00:51:06来源:查字典-中考网

西安查字典中考网6月23日 2013年西安中考进入第二天了,经历第一天难度较大的数学和历史考试,考生们普遍希望今天的英语和理化试题能简单一些。

让我们回顾一下第一天考的语文试题吧!中考语文有两篇现代文阅读,一篇为《又见姑姑笑颜》,另一篇为《丰图义仓》,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丰图义仓的事迹吧

丰图义仓

五月的关中平原,天渐渐热了起来,地里的麦子还没有成熟。

大荔县城向东,是大片平坦而开阔的黄河滩涂。路两边是望到不边的田野,麦子并不多,倒是大片的果园连绵不断。朋友驾车带我去看丰图义仓。

丰图义仓,位于大荔县城东约十多公里的朝邑镇上,从名字上判断应该是一个民办粮仓。

朝邑历代为朝邑县制所在地,1958年修三门峡水库时,因库区移民,县制被合并入大荔县,朝邑便成了大荔县辖下的一个古镇,粮仓也改做了镇粮站,作为当地重要的储粮基地,每年通过民政部门向困难户、灾民发放救济粮,也向当地城镇居民和部队官兵提供生活用粮。

远远看去,粮仓位于一处高大突兀的土塬顶部,在当地被称为南寨子。

粮仓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粮库,而是由内城和外城组成的一个具有严密防守能力的完整的体系。 外城紧贴黄河西岸高出滩涂的河塬,坐东朝西,城门西开,城门洞宽4米、高6米,有两扇厚重高大的木制城门,每扇门上有三个碗大的圆孔,揣摩半天,也没弄清 圆孔的主要作用,揣测可能是用于观察和传递文牒等物品的吧。宽阔的城门,不要说古时的粮车,即便是现在的大卡车,进出也没问题。土城外挖有护城河。城北侧是一条极深的大沟,沟对面是坐落在另一土塬上的北寨子,沟底有一条关中盆地通向黄河古渡的重要驿道。这种东、南、北三面高显,西面连塬的特殊地理位置,十分便于守卫,使丰图义仓看上去不象是一座粮仓,倒更象是一座军事城堡。

外城的城墙已有多处损毁,内城倒是保存基本完好。粮仓具备了高显、通风、干燥和交通便利、排水通畅等粮仓的必备条件。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为砖墙窑式仓城,使得粮仓即可储粮又可驻兵防守,集防火、防盗、防兵匪等多功能于一身。

义仓占地约二十多亩,东西长130余米,南北宽80余米,高约8米,成长方形。用大砖环砌周垣,垣内周列仓廒五十八洞。洞房空间宽大高深,地面以厚重的木 板铺地,做成一个防潮层,避免了粮食与地面直接接触,即卫生又防潮。整个义仓如储满粮食,可容30000多石。中间为天井,空间开阔,足有一个足球场大 小,现为水泥地面,可凉晒粮食。仓库南侧开东西两门,中部照壁上镶着丰图义仓四个石刻大字,周边是精巧的砖块雕。仓西南角有楼梯通仓顶。

仓顶设计极为巧妙。中国民宅房顶一般采取两边分水法,西安明城墙墙顶采取由外向里斜面排水,这两种排水法的平面流程时间相对较长,特别是西安城墙一边汇水 后容易渗入墙体。丰图义仓仓顶平面由青砖铺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间低的地面,巧妙地将雨水汇于中间部位再下落至排水槽向院内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积水、 渗水或渗蚀墙体,设计极为巧妙科学。义仓历百年沧桑而至今仍能使用,且墙体院基少有裂缝破损,粮食不易霉变生虫,与其科学的建筑设计和完备的排水系统有着 直接的关系。简单而科学的设计构造和设计理念值得现代建筑工程借鉴。

大道至简。有时看上去简单和东西,却有着穿透岁月时光的伟大。

我国古代仓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民办,一类是官办。民办多由当地百姓及士绅捐助兴建,称为义仓。官办粮仓则主要由官府承办,主要有常平仓、储备仓、转运 仓、内仓、营仓等。常平仓基本各州都有,老百姓的田赋收存于常平仓,灾年朝廷调常平仓的粮食赈灾救民。内仓是各级官员的俸禄粮仓,营仓是供官兵的粮草仓。

我国散见于民间的各种古代粮仓较多,但至今仍然能用的仅剩丰图义仓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丰图义仓粮仓的用途基本停止了,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文物和旅游景点。虽说仍挂着粮油站的牌子,但里面显然已多日无粮无油了。由于名 声不大,每日接待的游客并不多,倒也清静。别处的景点门票上盖着的都是**景区的公章,而这里门票上盖着的却是大荔县朝邑粮油管理站的公章,也算是另外一景吧。

清光绪三年(1887年),关中大旱。朝邑人户部尚书阎敬铭为造福乡梓,倡议家乡修建义仓,既可在丰产之年积余入仓,囤积粮食,又可在荒年赈灾济民,福泽乡梓。

阎敬铭是清末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陕西朝邑县(现大荔县)赵渡镇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后迁居山西永济。阎敬铭因善理财政,富有远虑,深得慈 禧赏识。不但统管户部,还任军权大臣,赐黄马褂,堪称当朝红人。他在任期间曾奉命赴山西任职、赈灾,深知民间疾苦和丰年储粮以备荒年的重要性。

当时朝邑县虽有粮仓,但粮仓地处低洼的黄河滩涂,房屋破旧,仓库潮湿,存粮多发霉变,虫害粮损十分严重。要在朝邑小县设立官办仓,名不正言不顺,当地百姓 并不富庶,如无国库正当银两来源支持,想建一个能造福百姓的大粮仓十分困难,就算阎敬铭敢挪用官银兴仓,也会落下个营私、欺君的罪名。

阎敬铭先在家乡以修义仓名义倡导捐资,再相机从官银中挤出部分补贴,对上对下也都好交待。由于他权高位重,又是造福乡里,办起来倒也诸事通畅。粮仓的修筑实际上是半官半义。仓院内的两块记事碑文记载了当年兴仓时的捐资情况,并有动之官差3万银两的文字。3万银两,无论如何不能算个小数目了。

光绪8年(公元1882年)义仓动工,至光绪11年(公元1885年)完成,历时4年。粮仓规模宏伟,坚固适用。竣工后,绘制成详细图样报奏清延,慈禧太 后大悦,朱批为天下第一仓。能否称上天下第一,实在无从考证。也许在慈禧看来,阎敬铭官居高位,既忠心耿耿,又心系乡梓,着实难得,赐封天下第一 仓,多少有些嘉勉之意,也算是给了阎敬铭一个大面子。

义仓建成后,阎敬铭借鉴苏州丰备义仓的16条管理机制,整改旧的仓储混乱现象,加强建章立制,重新丈量、登记土地,按优劣分为金、银、铜、铁等级别,额定每户的纳粮数,逐步使丰图义仓粮足仓兴,管理井然。与苏州丰备义仓并重一时,驰名全国。

十多年后的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关中遭受严重灾荒,当地百姓多亏因这里储备的粮食多才得以度过难关。

仓立百年,福泽一方,虽说阎大人当初修建义仓时有些营私之心,但其功在社稷,利在国家,私在福民,对已没有半点私利,就算当初营了点小私,便也实在算不上什么罪过了。

至今,当地百姓中仍流传着一段修建丰图义仓的有趣故事。

相传,慈禧曾下旨阎敬铭调拨银两,在朝内修建一座粮仓,以备大内粮荒之急,阎敬铭奉旨行事。粮仓建成后,阎敬铭奏报慈禧,慈禧闻奏大喜,欲御驾亲察。阎敬 铭忙回禀,此仓远在陕西朝邑,慈禧勃然大怒,要治其欺君之罪。阎敬铭急忙辩解,老朽愚钝,误将朝内听成朝邑,后又奏明丰图义仓的战略位置、建筑规 模和赈灾意义。慈禧闻禀略安,转念一想,阎敬铭虽有私心,也算是为国为民,忠心可嘉,不仅未加治罪,竟欣然御笔赐封丰图义仓为天下第一仓。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西逃陕西,路过华阴时,百感交织,竟挥毫泼墨,为阎敬铭题写龙、虎二字,以示宽慰之意。

为纪念阎敬铭修仓有功,当地百姓在丰图义仓西邻修建了阎公祠,龙、虎二字刻碑竖于祠内。文革期间,阎公祠惨遭毁损,龙、虎二碑遂迁存于丰图义仓的文公祠前。文公祠建于北仓墙顶,是纪念南宋社仓倡导人、大理学家朱熹所建。

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据,但慈禧的龙、虎二字倒是真真实实的立于义仓顶部的文公祠内。

虽然慈禧治国不行,但字写的倒也实在是过得去。距此向北一百多公里的韩城党家村,也有一幅慈禧御赐的字,是一个大大的福字,书法同样出色。有趣的是慈禧似乎很喜欢赐单个的字,不知是惜字慎言,还是有其它原因。中国历来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之说,慈禧虽为一介女子,但字却笔力钆劲,气势不凡,可称佳品。

中国历代帝王中,写一手好字者数不胜数,但治世文才俱佳者却不多。慈禧执掌大清国的能力,较之其书法能力实在无法相比。作为一个女人,实际掌控着一个庞大 的封建帝国长达数十年,这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即便不算是空前的,也绝对是绝后的了。可叹的是。终其一生,慈禧只是一个精于权谋的女人,而没有成为一个 合格的帝国掌舵人。除了一个珠光宝气的大墓和若干传说,她留给后世的,更多的是痛苦、屈辱和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

由字想开去,由此向西二百多公里 的乾县的一座山上,埋葬着另一个卓越的女人,她早慈禧一千多年,同样也执掌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近半个世纪。不同的是,她不但精于权谋,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和伟大的君王。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雄心万丈,敢做敢当,排除万难,以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她革除时弊,发展生产, 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了历史的浩荡大潮;她大刀阔斧,锐意改革,在其统治的数十年中,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把 那个如日中天的大唐王朝推上了中国五千年封建时代的顶峰,成为中华民族最辉煌自豪的记忆,而她立于山岭之上高大参天的墓碑上,却没有留下任何一个文字。

她就是武则天。

字可以传世,但难以不朽。

碑虽然无文,却功绩永存。

她的功过得失分明已经镌刻在了一个民族浩荡的历史长卷中,熠熠闪光。

与义仓遥相对应的北寨子村也是一个高土塬,村中有岱祠岑楼和金龙高塔。

唐朝建岱祠,原有钟楼、鼓楼、献殿、围廊、圣母祠、药王祠等20多座建筑,但现在多已无迹可寻。现存的岱祠岑楼(戏楼)为宋代所建,著名古建学家梁思成先生称戏楼为古建的经典之作。另一尚存的古建筑为金龙塔,塔七层八角,砖灰结构,早建于唐,曾建有金龙寺,为藏经之塔。

大概由于平日游人稀少,远远看上去塔和戏楼均有些破落萧条,落寞的矗立在高塬之上,孤寂的遥望着远处的黄河渡口。

两个寨子中间的古渡驿道,现已修成了公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南北两寨自然地成为了扼守古驿道的天然要塞。

远远的黄河对岸,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声名远播的大城,就算你不知道它的名字,也一定知道莺莺和张生的《西厢记》,就算你不曾到过,也一定知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那是一个已经消失在岁月尘埃里的古城蒲州(今属山西永济),

千年前的蒲州城外,是浩荡的黄河,黄河岸边,是闻名天下的津蒲渡,渡口上有一座宏大的浮桥,它如一道彩虹,飞跨黄 河两岸,是西进东出关中平原的最重要和最繁忙的渡口。多少年间,渡口上人流如织,车马不断,从中原不远千里来到岸边的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歇一歇脚,仔细看 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河。直到某日,一个文人在黄河岸边吟出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怀,从那时起,鹳雀楼和王之涣这个名 字,便一同进入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沧 海桑田,当年的渡口、浮桥和鹳雀楼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蒲州城也成为了薅草丛生的黄河滩涂上的一片残垣断壁。千年间,黄河历经了无数次的泛滥、改道, 当年的蒲州古城今已大半被埋入地下,仅剩城门的三分之一尚露出地面。几年前刚刚发掘出土了当年岸边用于固定浮桥铁链的铁牛,虽已锈迹斑斑,但其巨大和风 范,仍令人震撼。

夕阳下,渡口的喧嚣已远去千年,力大如神的铁牛,也只能大概地向后人指点着那座伟大浮桥当年依稀的身影。

浮桥西边,是富庶的关中平原,再往前不远,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首都长安。

千年前,黄河两岸虽没有高墙大屋的义仓,大唐依然富甲天下,万邦来朝。

千年后,河边纵然矗立起了高大坚固的义仓,帝国却已民不聊生,风雨飘摇。

义仓虽可济一方百姓,终无力造福天下仓生。

西安查字典中考网6月23日 2013年西安中考进入第二天了,经历第一天难度较大的数学和历史考试,考生们普遍希望今天的英语和理化试题能简单一些。

让我们回顾一下第一天考的语文试题吧!中考语文有两篇现代文阅读,一篇为《又见姑姑笑颜》,另一篇为《丰图义仓》,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丰图义仓的事迹吧

丰图义仓

五月的关中平原,天渐渐热了起来,地里的麦子还没有成熟。

大荔县城向东,是大片平坦而开阔的黄河滩涂。路两边是望到不边的田野,麦子并不多,倒是大片的果园连绵不断。朋友驾车带我去看丰图义仓。

丰图义仓,位于大荔县城东约十多公里的朝邑镇上,从名字上判断应该是一个民办粮仓。

朝邑历代为朝邑县制所在地,1958年修三门峡水库时,因库区移民,县制被合并入大荔县,朝邑便成了大荔县辖下的一个古镇,粮仓也改做了镇粮站,作为当地重要的储粮基地,每年通过民政部门向困难户、灾民发放救济粮,也向当地城镇居民和部队官兵提供生活用粮。

远远看去,粮仓位于一处高大突兀的土塬顶部,在当地被称为南寨子。

粮仓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粮库,而是由内城和外城组成的一个具有严密防守能力的完整的体系。 外城紧贴黄河西岸高出滩涂的河塬,坐东朝西,城门西开,城门洞宽4米、高6米,有两扇厚重高大的木制城门,每扇门上有三个碗大的圆孔,揣摩半天,也没弄清 圆孔的主要作用,揣测可能是用于观察和传递文牒等物品的吧。宽阔的城门,不要说古时的粮车,即便是现在的大卡车,进出也没问题。土城外挖有护城河。城北侧是一条极深的大沟,沟对面是坐落在另一土塬上的北寨子,沟底有一条关中盆地通向黄河古渡的重要驿道。这种东、南、北三面高显,西面连塬的特殊地理位置,十分便于守卫,使丰图义仓看上去不象是一座粮仓,倒更象是一座军事城堡。

外城的城墙已有多处损毁,内城倒是保存基本完好。粮仓具备了高显、通风、干燥和交通便利、排水通畅等粮仓的必备条件。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为砖墙窑式仓城,使得粮仓即可储粮又可驻兵防守,集防火、防盗、防兵匪等多功能于一身。

义仓占地约二十多亩,东西长130余米,南北宽80余米,高约8米,成长方形。用大砖环砌周垣,垣内周列仓廒五十八洞。洞房空间宽大高深,地面以厚重的木 板铺地,做成一个防潮层,避免了粮食与地面直接接触,即卫生又防潮。整个义仓如储满粮食,可容30000多石。中间为天井,空间开阔,足有一个足球场大 小,现为水泥地面,可凉晒粮食。仓库南侧开东西两门,中部照壁上镶着丰图义仓四个石刻大字,周边是精巧的砖块雕。仓西南角有楼梯通仓顶。

仓顶设计极为巧妙。中国民宅房顶一般采取两边分水法,西安明城墙墙顶采取由外向里斜面排水,这两种排水法的平面流程时间相对较长,特别是西安城墙一边汇水 后容易渗入墙体。丰图义仓仓顶平面由青砖铺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间低的地面,巧妙地将雨水汇于中间部位再下落至排水槽向院内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积水、 渗水或渗蚀墙体,设计极为巧妙科学。义仓历百年沧桑而至今仍能使用,且墙体院基少有裂缝破损,粮食不易霉变生虫,与其科学的建筑设计和完备的排水系统有着 直接的关系。简单而科学的设计构造和设计理念值得现代建筑工程借鉴。

大道至简。有时看上去简单和东西,却有着穿透岁月时光的伟大。

我国古代仓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民办,一类是官办。民办多由当地百姓及士绅捐助兴建,称为义仓。官办粮仓则主要由官府承办,主要有常平仓、储备仓、转运 仓、内仓、营仓等。常平仓基本各州都有,老百姓的田赋收存于常平仓,灾年朝廷调常平仓的粮食赈灾救民。内仓是各级官员的俸禄粮仓,营仓是供官兵的粮草仓。

我国散见于民间的各种古代粮仓较多,但至今仍然能用的仅剩丰图义仓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丰图义仓粮仓的用途基本停止了,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文物和旅游景点。虽说仍挂着粮油站的牌子,但里面显然已多日无粮无油了。由于名 声不大,每日接待的游客并不多,倒也清静。别处的景点门票上盖着的都是**景区的公章,而这里门票上盖着的却是大荔县朝邑粮油管理站的公章,也算是另外一景吧。

清光绪三年(1887年),关中大旱。朝邑人户部尚书阎敬铭为造福乡梓,倡议家乡修建义仓,既可在丰产之年积余入仓,囤积粮食,又可在荒年赈灾济民,福泽乡梓。

阎敬铭是清末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陕西朝邑县(现大荔县)赵渡镇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后迁居山西永济。阎敬铭因善理财政,富有远虑,深得慈 禧赏识。不但统管户部,还任军权大臣,赐黄马褂,堪称当朝红人。他在任期间曾奉命赴山西任职、赈灾,深知民间疾苦和丰年储粮以备荒年的重要性。

当时朝邑县虽有粮仓,但粮仓地处低洼的黄河滩涂,房屋破旧,仓库潮湿,存粮多发霉变,虫害粮损十分严重。要在朝邑小县设立官办仓,名不正言不顺,当地百姓 并不富庶,如无国库正当银两来源支持,想建一个能造福百姓的大粮仓十分困难,就算阎敬铭敢挪用官银兴仓,也会落下个营私、欺君的罪名。

阎敬铭先在家乡以修义仓名义倡导捐资,再相机从官银中挤出部分补贴,对上对下也都好交待。由于他权高位重,又是造福乡里,办起来倒也诸事通畅。粮仓的修筑实际上是半官半义。仓院内的两块记事碑文记载了当年兴仓时的捐资情况,并有动之官差3万银两的文字。3万银两,无论如何不能算个小数目了。

光绪8年(公元1882年)义仓动工,至光绪11年(公元1885年)完成,历时4年。粮仓规模宏伟,坚固适用。竣工后,绘制成详细图样报奏清延,慈禧太 后大悦,朱批为天下第一仓。能否称上天下第一,实在无从考证。也许在慈禧看来,阎敬铭官居高位,既忠心耿耿,又心系乡梓,着实难得,赐封天下第一 仓,多少有些嘉勉之意,也算是给了阎敬铭一个大面子。

义仓建成后,阎敬铭借鉴苏州丰备义仓的16条管理机制,整改旧的仓储混乱现象,加强建章立制,重新丈量、登记土地,按优劣分为金、银、铜、铁等级别,额定每户的纳粮数,逐步使丰图义仓粮足仓兴,管理井然。与苏州丰备义仓并重一时,驰名全国。

十多年后的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关中遭受严重灾荒,当地百姓多亏因这里储备的粮食多才得以度过难关。

仓立百年,福泽一方,虽说阎大人当初修建义仓时有些营私之心,但其功在社稷,利在国家,私在福民,对已没有半点私利,就算当初营了点小私,便也实在算不上什么罪过了。

至今,当地百姓中仍流传着一段修建丰图义仓的有趣故事。

相传,慈禧曾下旨阎敬铭调拨银两,在朝内修建一座粮仓,以备大内粮荒之急,阎敬铭奉旨行事。粮仓建成后,阎敬铭奏报慈禧,慈禧闻奏大喜,欲御驾亲察。阎敬 铭忙回禀,此仓远在陕西朝邑,慈禧勃然大怒,要治其欺君之罪。阎敬铭急忙辩解,老朽愚钝,误将朝内听成朝邑,后又奏明丰图义仓的战略位置、建筑规 模和赈灾意义。慈禧闻禀略安,转念一想,阎敬铭虽有私心,也算是为国为民,忠心可嘉,不仅未加治罪,竟欣然御笔赐封丰图义仓为天下第一仓。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西逃陕西,路过华阴时,百感交织,竟挥毫泼墨,为阎敬铭题写龙、虎二字,以示宽慰之意。

为纪念阎敬铭修仓有功,当地百姓在丰图义仓西邻修建了阎公祠,龙、虎二字刻碑竖于祠内。文革期间,阎公祠惨遭毁损,龙、虎二碑遂迁存于丰图义仓的文公祠前。文公祠建于北仓墙顶,是纪念南宋社仓倡导人、大理学家朱熹所建。

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据,但慈禧的龙、虎二字倒是真真实实的立于义仓顶部的文公祠内。

虽然慈禧治国不行,但字写的倒也实在是过得去。距此向北一百多公里的韩城党家村,也有一幅慈禧御赐的字,是一个大大的福字,书法同样出色。有趣的是慈禧似乎很喜欢赐单个的字,不知是惜字慎言,还是有其它原因。中国历来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之说,慈禧虽为一介女子,但字却笔力钆劲,气势不凡,可称佳品。

中国历代帝王中,写一手好字者数不胜数,但治世文才俱佳者却不多。慈禧执掌大清国的能力,较之其书法能力实在无法相比。作为一个女人,实际掌控着一个庞大 的封建帝国长达数十年,这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即便不算是空前的,也绝对是绝后的了。可叹的是。终其一生,慈禧只是一个精于权谋的女人,而没有成为一个 合格的帝国掌舵人。除了一个珠光宝气的大墓和若干传说,她留给后世的,更多的是痛苦、屈辱和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

由字想开去,由此向西二百多公里 的乾县的一座山上,埋葬着另一个卓越的女人,她早慈禧一千多年,同样也执掌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近半个世纪。不同的是,她不但精于权谋,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和伟大的君王。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雄心万丈,敢做敢当,排除万难,以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她革除时弊,发展生产, 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了历史的浩荡大潮;她大刀阔斧,锐意改革,在其统治的数十年中,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把 那个如日中天的大唐王朝推上了中国五千年封建时代的顶峰,成为中华民族最辉煌自豪的记忆,而她立于山岭之上高大参天的墓碑上,却没有留下任何一个文字。

她就是武则天。

字可以传世,但难以不朽。

碑虽然无文,却功绩永存。

她的功过得失分明已经镌刻在了一个民族浩荡的历史长卷中,熠熠闪光。

与义仓遥相对应的北寨子村也是一个高土塬,村中有岱祠岑楼和金龙高塔。

唐朝建岱祠,原有钟楼、鼓楼、献殿、围廊、圣母祠、药王祠等20多座建筑,但现在多已无迹可寻。现存的岱祠岑楼(戏楼)为宋代所建,著名古建学家梁思成先生称戏楼为古建的经典之作。另一尚存的古建筑为金龙塔,塔七层八角,砖灰结构,早建于唐,曾建有金龙寺,为藏经之塔。

大概由于平日游人稀少,远远看上去塔和戏楼均有些破落萧条,落寞的矗立在高塬之上,孤寂的遥望着远处的黄河渡口。

两个寨子中间的古渡驿道,现已修成了公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南北两寨自然地成为了扼守古驿道的天然要塞。

远远的黄河对岸,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声名远播的大城,就算你不知道它的名字,也一定知道莺莺和张生的《西厢记》,就算你不曾到过,也一定知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那是一个已经消失在岁月尘埃里的古城蒲州(今属山西永济),

千年前的蒲州城外,是浩荡的黄河,黄河岸边,是闻名天下的津蒲渡,渡口上有一座宏大的浮桥,它如一道彩虹,飞跨黄 河两岸,是西进东出关中平原的最重要和最繁忙的渡口。多少年间,渡口上人流如织,车马不断,从中原不远千里来到岸边的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歇一歇脚,仔细看 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河。直到某日,一个文人在黄河岸边吟出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怀,从那时起,鹳雀楼和王之涣这个名 字,便一同进入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沧 海桑田,当年的渡口、浮桥和鹳雀楼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蒲州城也成为了薅草丛生的黄河滩涂上的一片残垣断壁。千年间,黄河历经了无数次的泛滥、改道, 当年的蒲州古城今已大半被埋入地下,仅剩城门的三分之一尚露出地面。几年前刚刚发掘出土了当年岸边用于固定浮桥铁链的铁牛,虽已锈迹斑斑,但其巨大和风 范,仍令人震撼。

夕阳下,渡口的喧嚣已远去千年,力大如神的铁牛,也只能大概地向后人指点着那座伟大浮桥当年依稀的身影。

浮桥西边,是富庶的关中平原,再往前不远,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首都长安。

千年前,黄河两岸虽没有高墙大屋的义仓,大唐依然富甲天下,万邦来朝。

千年后,河边纵然矗立起了高大坚固的义仓,帝国却已民不聊生,风雨飘摇。

义仓虽可济一方百姓,终无力造福天下仓生。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全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