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查字典中考网
查字典中考网《小时候》系列,郑魁老师
讲述我在黄冈中学的那几年:貌似以我这样没啥伟大成就的人来谈这个题目太没有资格了,不过毕竟是一个曾经在黄冈中学生活了六年时间的学生,就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我的感受吧。
我是1993年考入黄冈中学初中的,还记得我们那个时候的小升初也是异常的残酷,一共要考3次,最后总分排名。我当时读的是八一小学(现在是黄冈市黄州区实验小学)离黄冈中学物理位置特别近,也算是排名数一数二的小学。
当时的黄冈中学初中一共四个班,其中有一个称为数学竞赛班,我也理所当然的进了这个所谓的竞赛班。这个班表面上的教学模式跟其他几个班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是每天晚自习从第二节开始都是数学晚自习。当然这个班的进度也比其他几个班快很多,印象中每次期中期末考试我们班的卷子总是比其他班多好几道附加题。然后每周六都会有高中的老师来跟我们讲一些竞赛的专题什么的。我当时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这些老师都好厉害哦,一节课就能给我们讲那么多复杂的东西,每次都会留下一大堆相应的练习题。那个时候用的辅导书的编者都是像单墫,熊斌,刘诗雄之类的大牛人(貌似现在这些人还是很牛)。初中这个班并没有太特别的地方,所以我也就这样简单的流水账式的带过了。当然也顺便提一下我个人经过这种训练模式之后的成果:初二时获得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三等奖,初三时获得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一等奖。最终以不加分年级11名,加分之后年级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本校的高中。
下面就是重头戏了:1996年7月初的某一天,中考结束不久,我接到一个老师的电话,问我愿不愿意提前进入高中理科实验班预备班,从7月11号开始上课。我在短暂的思想斗争和父母的压力之下选择同意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我们的数学教练就把高中三年的数学课程给我们上完了,那个进度第一次让我感受到压力还记得刚学完三角函数的时候考试,我就得了5分,同学当中有得90多分的,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同学以前初中就提前学过的。那2个月对我来说算是下马威吧,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高中理科实验班。经过最后的考试,我就正式进入了这个班,所谓神奇的九班(高中一共9个班,理科实验班排在最后)。当年的黄冈中学,九班类似于一个神话,因为已经连续几年都从九班出了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和IPHO(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银牌。说得夸张一点,进了9班就离大学不远了,那个时候得奖保送是不占黄冈中学的高考升学名额的。
开学之后,一切趋于正常,当然也是像初中一样,大部分的晚自习时间分配给了数学。由于暑假时囫囵吞枣般的将高中三年数学课程学完,所以从高一开始就是跟平行班一样仔细的将每一章节的知识继续加深拓宽,并综合其他章节的知识,也就是说,别人在上新课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按照高考中高档题的标准进行训练。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把高考考纲的内容吃透,因为竞赛的基础就是高考,如果高考都考不好,不用谈竞赛了。同时由于考虑到毕竟还有升学的压力,不一定每个九班的学生都能得奖,所以其他各科的学习在这个时候也要兼顾到。
高二上学期,我们进行了第一次试水,提前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这个时候的我们虽然已经可以达到高考的要求,但是离竞赛的水准还差很多,参加竞赛是为了热身,提前做好准备,为高三的那次真正的竞赛做好准备。本人也很幸运的在这次比赛中拿了个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二等奖。
高二下学期,真正的噩梦从此开始。数学教练选拔了7名学生开始地狱般的特训。我们7名学生被安排在一个五层楼房的三楼的某一间教室。这个楼房以前是物理化学实验楼,因为盖了新的实验楼,所以这栋楼被搬空了。7名学生中除了我以外都是住读生,所以我每天早上来帮他们开一楼的铁门,然后晚上回家的时候帮他们关上。我们不用出早操课间操,只有吃饭的时间可以去一下食堂,其他时间都得呆在那一间教室里。每天的任务就是做题,历年竞赛题,竞赛书,还有教练不知道哪儿找到的一些俄罗斯的,美国的竞赛题,做这些题之前还得先翻译,我们7个人轮流负责翻译一套题目,有时候翻译完了发现是一道特简单的题目的时候,郁闷得要死。那段时间对我来说其实很枯燥,要不然我也不会回忆起来像是噩梦,可能对别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如此,因为7个人中最爱玩最爱闹的就是我,其他人一般都会老老实实的做题,只有我会带着大家打扑克之类的。不过如果不是这段时间的刻苦磨练,我相信我也达不到后来的成绩。
高三上学期10月份的时候,终于到了检验的时刻,我总是觉得幸运之神过于照顾我,在特训中表现不是很突出的我,居然在一试里面考了个满分,也自然而然的拿到了一等奖。但是我二试考得不是很好,所以没有进冬令营,而同时参加特训的其他6个人中有5个虽然一试考得没我好,但是因为二试考得高,所以都进了冬令营,最后还有两个人进了国家集训队,可惜最好成绩是第7名,与国家队擦肩而过,也痛失了当年的那块IMO金牌
深圳查字典中考网
查字典中考网《小时候》系列,郑魁老师
讲述我在黄冈中学的那几年:貌似以我这样没啥伟大成就的人来谈这个题目太没有资格了,不过毕竟是一个曾经在黄冈中学生活了六年时间的学生,就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我的感受吧。
我是1993年考入黄冈中学初中的,还记得我们那个时候的小升初也是异常的残酷,一共要考3次,最后总分排名。我当时读的是八一小学(现在是黄冈市黄州区实验小学)离黄冈中学物理位置特别近,也算是排名数一数二的小学。
当时的黄冈中学初中一共四个班,其中有一个称为数学竞赛班,我也理所当然的进了这个所谓的竞赛班。这个班表面上的教学模式跟其他几个班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是每天晚自习从第二节开始都是数学晚自习。当然这个班的进度也比其他几个班快很多,印象中每次期中期末考试我们班的卷子总是比其他班多好几道附加题。然后每周六都会有高中的老师来跟我们讲一些竞赛的专题什么的。我当时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这些老师都好厉害哦,一节课就能给我们讲那么多复杂的东西,每次都会留下一大堆相应的练习题。那个时候用的辅导书的编者都是像单墫,熊斌,刘诗雄之类的大牛人(貌似现在这些人还是很牛)。初中这个班并没有太特别的地方,所以我也就这样简单的流水账式的带过了。当然也顺便提一下我个人经过这种训练模式之后的成果:初二时获得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三等奖,初三时获得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一等奖。最终以不加分年级11名,加分之后年级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本校的高中。
下面就是重头戏了:1996年7月初的某一天,中考结束不久,我接到一个老师的电话,问我愿不愿意提前进入高中理科实验班预备班,从7月11号开始上课。我在短暂的思想斗争和父母的压力之下选择同意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我们的数学教练就把高中三年的数学课程给我们上完了,那个进度第一次让我感受到压力还记得刚学完三角函数的时候考试,我就得了5分,同学当中有得90多分的,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同学以前初中就提前学过的。那2个月对我来说算是下马威吧,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高中理科实验班。经过最后的考试,我就正式进入了这个班,所谓神奇的九班(高中一共9个班,理科实验班排在最后)。当年的黄冈中学,九班类似于一个神话,因为已经连续几年都从九班出了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和IPHO(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银牌。说得夸张一点,进了9班就离大学不远了,那个时候得奖保送是不占黄冈中学的高考升学名额的。
开学之后,一切趋于正常,当然也是像初中一样,大部分的晚自习时间分配给了数学。由于暑假时囫囵吞枣般的将高中三年数学课程学完,所以从高一开始就是跟平行班一样仔细的将每一章节的知识继续加深拓宽,并综合其他章节的知识,也就是说,别人在上新课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按照高考中高档题的标准进行训练。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把高考考纲的内容吃透,因为竞赛的基础就是高考,如果高考都考不好,不用谈竞赛了。同时由于考虑到毕竟还有升学的压力,不一定每个九班的学生都能得奖,所以其他各科的学习在这个时候也要兼顾到。
高二上学期,我们进行了第一次试水,提前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这个时候的我们虽然已经可以达到高考的要求,但是离竞赛的水准还差很多,参加竞赛是为了热身,提前做好准备,为高三的那次真正的竞赛做好准备。本人也很幸运的在这次比赛中拿了个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二等奖。
高二下学期,真正的噩梦从此开始。数学教练选拔了7名学生开始地狱般的特训。我们7名学生被安排在一个五层楼房的三楼的某一间教室。这个楼房以前是物理化学实验楼,因为盖了新的实验楼,所以这栋楼被搬空了。7名学生中除了我以外都是住读生,所以我每天早上来帮他们开一楼的铁门,然后晚上回家的时候帮他们关上。我们不用出早操课间操,只有吃饭的时间可以去一下食堂,其他时间都得呆在那一间教室里。每天的任务就是做题,历年竞赛题,竞赛书,还有教练不知道哪儿找到的一些俄罗斯的,美国的竞赛题,做这些题之前还得先翻译,我们7个人轮流负责翻译一套题目,有时候翻译完了发现是一道特简单的题目的时候,郁闷得要死。那段时间对我来说其实很枯燥,要不然我也不会回忆起来像是噩梦,可能对别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如此,因为7个人中最爱玩最爱闹的就是我,其他人一般都会老老实实的做题,只有我会带着大家打扑克之类的。不过如果不是这段时间的刻苦磨练,我相信我也达不到后来的成绩。
高三上学期10月份的时候,终于到了检验的时刻,我总是觉得幸运之神过于照顾我,在特训中表现不是很突出的我,居然在一试里面考了个满分,也自然而然的拿到了一等奖。但是我二试考得不是很好,所以没有进冬令营,而同时参加特训的其他6个人中有5个虽然一试考得没我好,但是因为二试考得高,所以都进了冬令营,最后还有两个人进了国家集训队,可惜最好成绩是第7名,与国家队擦肩而过,也痛失了当年的那块IMO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