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取消择校再谈“指标到校”_中考政策-查字典中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网 > 广东省 > 广州市 > 中考报考 > 中考政策 > 正文

呼吁取消择校再谈“指标到校”

发布时间:2013-01-30 15:44:29来源:查字典-中考网

1月30日广州查字典中考网讯:呼吁取消择校再谈指标到校。广州计划实施指标到校的中考新政继续发酵。28日,部分学生家长联名质疑指标到校的合理性,认为这是人为制造不公,不能根本解决择校热问题。

指标到校一开始就与择校两个字紧系一起。官方称此举可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定程度缓解择校热。舆论及民间则并不认同,质疑如此创造一种新公平,也带来中考同分不同命的不公平,而且新政实施过于仓促,对部分在读初中生造成冲击。官民观点对碰尚未见分晓,却已呈现出新政的极大震动性。

在各方争论焦点集中于30%指标生之际,一个同样重要的指标择校生指标并没有被注意到,至少至今还无人提及。按去年政策,省、市属一级公办示范高中择校生指标为20%,区、县级市一级高中为15%。这意味着,一旦指标到校付诸实施,择校生加上指标生已占据公办优质高中学位的半壁江山,真正留给全部考生公平竞争的学位只有一半左右。

教育部门是有意规避,还是无意疏忽,不得而知。但是,一边设定指标到校指向缓解择校热,一边毫无取消择校生之意,这是否正常?或者可以揣测,教育部门既不想堵死金钱择校与权力择校的门路,继续留下为学校与财政创收的择校名目,又要表达对择校热并非无动于衷,于是指标到校的招数就应运而生。

说起来,择校现象被诟病多年,教育部门对其善恶应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近日最典型的例子是广东实验中学自曝高中四成学位被拿来高价出售(类似于择校费)以还贷。去年华师附中负责人也坦言被迫要用择校费等收入来发放工资福利。这些现象反映出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也印证择校费成为优质高中丰厚财源的事实。教育部门设计指标到校新政不与取消择校生一并考虑,由此或不难理解。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择校生还在招,买卖学位依然正常。如去年一些高中增加学位,选择增加择校指标而非公费指标,有的择校指标较前一年翻了一番多。显而易见,只要择校生未取消,指标到校新政亮相就来得还不是时候。如果说新政有助于缓解择校热,体现公平,又如何比得上痛下决心铲除择校的痼疾来得更干脆、也更具真正意义的公平?

教育部等七部门去年已明确三年内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这一明确的时间表与舆论有关指标到校应设过渡期、最好3年后实施等建议恰好吻合。可以预想,如果换一种做法,将20%的择校生指标用作指标生,而不是再叠加30%指标生来挤压考生凭实力公平竞争的空间,相信带来的就不是质疑声,而是掌声。【完】

1月30日广州查字典中考网讯:呼吁取消择校再谈指标到校。广州计划实施指标到校的中考新政继续发酵。28日,部分学生家长联名质疑指标到校的合理性,认为这是人为制造不公,不能根本解决择校热问题。

指标到校一开始就与择校两个字紧系一起。官方称此举可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定程度缓解择校热。舆论及民间则并不认同,质疑如此创造一种新公平,也带来中考同分不同命的不公平,而且新政实施过于仓促,对部分在读初中生造成冲击。官民观点对碰尚未见分晓,却已呈现出新政的极大震动性。

在各方争论焦点集中于30%指标生之际,一个同样重要的指标择校生指标并没有被注意到,至少至今还无人提及。按去年政策,省、市属一级公办示范高中择校生指标为20%,区、县级市一级高中为15%。这意味着,一旦指标到校付诸实施,择校生加上指标生已占据公办优质高中学位的半壁江山,真正留给全部考生公平竞争的学位只有一半左右。

教育部门是有意规避,还是无意疏忽,不得而知。但是,一边设定指标到校指向缓解择校热,一边毫无取消择校生之意,这是否正常?或者可以揣测,教育部门既不想堵死金钱择校与权力择校的门路,继续留下为学校与财政创收的择校名目,又要表达对择校热并非无动于衷,于是指标到校的招数就应运而生。

说起来,择校现象被诟病多年,教育部门对其善恶应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近日最典型的例子是广东实验中学自曝高中四成学位被拿来高价出售(类似于择校费)以还贷。去年华师附中负责人也坦言被迫要用择校费等收入来发放工资福利。这些现象反映出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也印证择校费成为优质高中丰厚财源的事实。教育部门设计指标到校新政不与取消择校生一并考虑,由此或不难理解。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择校生还在招,买卖学位依然正常。如去年一些高中增加学位,选择增加择校指标而非公费指标,有的择校指标较前一年翻了一番多。显而易见,只要择校生未取消,指标到校新政亮相就来得还不是时候。如果说新政有助于缓解择校热,体现公平,又如何比得上痛下决心铲除择校的痼疾来得更干脆、也更具真正意义的公平?

教育部等七部门去年已明确三年内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这一明确的时间表与舆论有关指标到校应设过渡期、最好3年后实施等建议恰好吻合。可以预想,如果换一种做法,将20%的择校生指标用作指标生,而不是再叠加30%指标生来挤压考生凭实力公平竞争的空间,相信带来的就不是质疑声,而是掌声。【完】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全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