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昨天发帖《重点中学为什么成为重点,说说广州重点中学形成的过程》,说明了重点中学成为重点,是得政策、文件优势的缘故,此外还有一些中学,从来没有挂过什么重点头衔,但由于成绩得到社会认可,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重点。
标准答案:团结、上进、努力、拼搏,做出好成绩,得到社会认可。
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不过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其实象现在的21、17、南海、97等中学也团结、也上进、也努力、也拼搏,但并未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重点。
这里我觉得还有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有官方明确为重点或骨干学校的有86、真光、47、65、80、玉岩、南沙一,尽管有些原来非常差,但一旦有了政策,那就可以竖起大旗、招兵买马了,这些昨天的帖已经说过,不在这里范围。
本文说说那些看似没有得到什么官方认定的学校逆势而上的过程,包括:广附、16、培正、育才、4、天中、番中、邝维煜等。
(1)16中。在1980年定1、3、5、7、培英为区重点的时候,16中是榜上无名的,因为东山这么强大的区也只给一个名额即7中,不过以东山区的人口素质和文化底蕴,单纯7中约300人的招生,显然不能把东山区的优秀生源一网打尽。之前有个帖,某位家长提到80年代中考东山考生的填报顺序是7、16、57、62.(也有另一版本是7、16、62、57.),不管怎样,16中是跟着7中之后的第二顺位,在其他区的二号马高考普遍剃光头的情况下,16中仍然年年高考开花结果,已经得到民间的认可,一旦搞省一级、搞示范高中,横比竖比都可以挤进这个俱乐部的门槛。关键字:民间重点。
(2)和(3)培正、育才。有人说这两所是历史悠久的老校(培正甚至还是百年老校),当然得到人们认可,其实老百姓根本不认也未必知道这些历史,例如西关培英、长提真光、13、知用、美华、陈嘉庚等也是历史悠久,但今天却是这么低落。前面提到80年代中考东山考生的填报顺序是7、16、57、62、21(也有另一版本是7、16、62、57、21),这样57中和62中基本是第3、4的位置,由于16中的官方意志不是那么明显,不是人人知道有民间重点这个说法,所以57、62仍然得到部分好生源,与其他普高相比不算太烂。90年代中期东山区搞教育强区,57、62在1994年第一批通过省一级,2008年又在第一批通过示范高中,同时老三区又是作为一个大区招生。为什么老荔湾、老越秀、海珠、天河只有1、3、5、47的孤家寡人,而老东山却给了4个名额,内里乾坤不清楚,给予东山区的政策倾斜还是明显的。关键字:首批示范高中、老三区合并招生,两个关键字缺一不可。
(4)4中。一般的看法是由于1中搬去大坦沙,那时未开通地铁六号线,交通很差。实际上交通好只是其一,因为4、11、12的方位成品字形,都处于老荔湾的中心地带,谁都有条件填补1中人去楼空后的缺位。传统顺位很重要的,昨天一位老荔湾提到80年代中考他们习惯的填报顺序是广雅、1、4、11、12、59、30,如果这种排序得到多数家长认可,那就形成一种共振效应,不想住宿的、怕坐549公交车折腾、害怕大坦沙治安的,只好屈就去4中了。至于聚贤那是2001年后开办的,4中甩开后两顺位的11中、12中不是靠他的力量,倒是对4中赶上1中大有帮助。关键字:老大搬家、二把手主持工作。
(5)番中。从后面附表可见,1988年才成立的番禺中学是首批省一级,首批示范高中,而有着悠久历史的象贤、禺山居然都不是,1988年成立到1994年才不过6年光景,这个进步真可谓飞一样的跃升。在那个校舍普遍老土的年代,新办的番中崭新的校舍、先进的设备的确抢眼,但其实成绩并未开始大突破的,不过那个年代政府对于港澳知名人士、外籍客商奉若神明的时代,参照李嘉诚之于汕头的贡献,可比照霍英东之于番中的贡献。关键字:霍英东。
导读:昨天发帖《重点中学为什么成为重点,说说广州重点中学形成的过程》,说明了重点中学成为重点,是得政策、文件优势的缘故,此外还有一些中学,从来没有挂过什么重点头衔,但由于成绩得到社会认可,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重点。
标准答案:团结、上进、努力、拼搏,做出好成绩,得到社会认可。
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不过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其实象现在的21、17、南海、97等中学也团结、也上进、也努力、也拼搏,但并未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重点。
这里我觉得还有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有官方明确为重点或骨干学校的有86、真光、47、65、80、玉岩、南沙一,尽管有些原来非常差,但一旦有了政策,那就可以竖起大旗、招兵买马了,这些昨天的帖已经说过,不在这里范围。
本文说说那些看似没有得到什么官方认定的学校逆势而上的过程,包括:广附、16、培正、育才、4、天中、番中、邝维煜等。
(1)16中。在1980年定1、3、5、7、培英为区重点的时候,16中是榜上无名的,因为东山这么强大的区也只给一个名额即7中,不过以东山区的人口素质和文化底蕴,单纯7中约300人的招生,显然不能把东山区的优秀生源一网打尽。之前有个帖,某位家长提到80年代中考东山考生的填报顺序是7、16、57、62.(也有另一版本是7、16、62、57.),不管怎样,16中是跟着7中之后的第二顺位,在其他区的二号马高考普遍剃光头的情况下,16中仍然年年高考开花结果,已经得到民间的认可,一旦搞省一级、搞示范高中,横比竖比都可以挤进这个俱乐部的门槛。关键字:民间重点。
(2)和(3)培正、育才。有人说这两所是历史悠久的老校(培正甚至还是百年老校),当然得到人们认可,其实老百姓根本不认也未必知道这些历史,例如西关培英、长提真光、13、知用、美华、陈嘉庚等也是历史悠久,但今天却是这么低落。前面提到80年代中考东山考生的填报顺序是7、16、57、62、21(也有另一版本是7、16、62、57、21),这样57中和62中基本是第3、4的位置,由于16中的官方意志不是那么明显,不是人人知道有民间重点这个说法,所以57、62仍然得到部分好生源,与其他普高相比不算太烂。90年代中期东山区搞教育强区,57、62在1994年第一批通过省一级,2008年又在第一批通过示范高中,同时老三区又是作为一个大区招生。为什么老荔湾、老越秀、海珠、天河只有1、3、5、47的孤家寡人,而老东山却给了4个名额,内里乾坤不清楚,给予东山区的政策倾斜还是明显的。关键字:首批示范高中、老三区合并招生,两个关键字缺一不可。
(4)4中。一般的看法是由于1中搬去大坦沙,那时未开通地铁六号线,交通很差。实际上交通好只是其一,因为4、11、12的方位成品字形,都处于老荔湾的中心地带,谁都有条件填补1中人去楼空后的缺位。传统顺位很重要的,昨天一位老荔湾提到80年代中考他们习惯的填报顺序是广雅、1、4、11、12、59、30,如果这种排序得到多数家长认可,那就形成一种共振效应,不想住宿的、怕坐549公交车折腾、害怕大坦沙治安的,只好屈就去4中了。至于聚贤那是2001年后开办的,4中甩开后两顺位的11中、12中不是靠他的力量,倒是对4中赶上1中大有帮助。关键字:老大搬家、二把手主持工作。
(5)番中。从后面附表可见,1988年才成立的番禺中学是首批省一级,首批示范高中,而有着悠久历史的象贤、禺山居然都不是,1988年成立到1994年才不过6年光景,这个进步真可谓飞一样的跃升。在那个校舍普遍老土的年代,新办的番中崭新的校舍、先进的设备的确抢眼,但其实成绩并未开始大突破的,不过那个年代政府对于港澳知名人士、外籍客商奉若神明的时代,参照李嘉诚之于汕头的贡献,可比照霍英东之于番中的贡献。关键字:霍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