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王顾左右而言他
1.常识:
①.节选自《孟子o梁惠王下》。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的文章有《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中心: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和勇敢,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
启示: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地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的多。
段意:
①第一个角度:生活中,对待朋友的委托。
②第二个角度:管理中层,士师管理下属。
③第三个角度:国家最高领导人,国君治理国家。
人物形象:孟子:胸有成竹,层层推问,铺垫有序,最终一语中的,警策对手
齐宣王:胸无城府,有问必答,不知一步步落入陷阱,毫无退路的尴尬
3.句译:
①.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
②.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么对他怎么办?
③.王顾左右而言他。
齐宣王环顾左右,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了。
④.比其反也,则冻馁妻子,则如之何?
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
十二.公输
1.常识:
节选自《墨子o公输》。墨子,名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家经典着作。
2.中心: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表现出他的艰苦实践的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
段意:
开头:交代故事的起因。
主体: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的经过。
3.句译:
①.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教导吗?
②.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杀伤自己所不足的人民却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算是明智。
③.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您崇尚仁义不肯帮助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甘心(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说是明白类推的道理。
④.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
墨子听到这个消息,从鲁国起身,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十三.曹刿论战
1.常识:
选自《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左丘明所作。
2.中心: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技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文,突出地阐明了战胜的原因: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
段意:
①.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明白战前准备工作。
②.写战争的经过,再次显示了曹刿的远谋。
③.写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
人物形象:曹刿:机智,沉着,干练,成竹在胸,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驽钝,浮躁,懵懂,目光短浅,昏庸无知。
3.句译: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掌权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④.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尽力(为人民)做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这一点去打一仗。
十四.邹忌讽齐王纳谏
1.常识:
选自《战国策o齐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邹忌,战国齐人。
2.中心: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段意:
①写邹忌与陈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②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③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人物形象: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贤臣
齐威王: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明君
3.句译: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呢?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十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常识:
①.选自《孟子o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
②.本文作者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他被尊为亚圣。后人也因此把这一学派思想称为孔孟之道
2.中心:本文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段意:
①第一部分: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进而有力地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②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③第三部分: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3.句译: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十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常识:
①.选自《孟子o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
②.本文作者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他被尊为亚圣。后人也因此把这一学派思想称为孔孟之道
2.中心:本文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段意:
①第一部分: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进而有力地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②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③第三部分: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3.句译: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