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不分科,或将改变整个中国教育生态链_中考资讯-查字典中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网 > 上海市 > 中考备考 > 中考资讯 > 正文

文理不分科,或将改变整个中国教育生态链

发布时间:2013-11-21 10:21:35来源:查字典-中考网

文理不再分家教育界长期以来的呼吁和期盼,终于有了结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上海高考目前实行3+1方案,而加试科目的存在,本身就是文理分科的产物。考试指挥棒之下,很多中学生往往从读高一甚至初中开始就在为选文还是选理而绸缪。考试分科变相导致学生偏科。

不少教育专家分析,不分文理科的改革风向标,改变的不仅仅是围绕高考的招生制度,更重要的是,它会对我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生态链,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变化。

编者

不分文理科在沪上基础教育界引发热议

好理念落地,期待时间表和路径图

张鹏

文理分科将逐步取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对此,沪上基础教育界既兴奋又期待。

有人直言,取消文理分科,教育界盼了多年,也议了多年。这一改革理念能否最终落地,希望尽快出个时间表,尽快有份路径图。

文理不分科,肯定是好事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文理不分科肯定是好事。上海市民立中学校长曹斌坚定地说。

在教育界,支持文理不分科的呈一边倒的趋势。

杨浦区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小英说,基础教育本来是打基础的阶段,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对各个学科知识都有所了解,任何一个科目都不该偏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提法并没有过时。

中学阶段设置文理分科,是我国教育在一定阶段的产物,当时主要是为了快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也有为学生减轻负担的考虑。但陈小英说,人才培养自有规律,急不得。18岁之前能全面了解学科知识的人才,在后40年的发展中,成为高端人才的可能性越大。尤其是当现代学科发展越来越趋于交叉、渗透,基础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多学科的思维方式。

但在中学里,不仅文理长期分科,而且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下,减负走向了它的反面实际负担没减,分科却越来越早。

原则上要求文理分科在高三完成,但实际上,从初中毕业后,学生就已经开始选高考科目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也有明显的倾向性。这造成了文科生缺乏科学素养,理科生缺乏人文情怀的尴尬现实。陈小英说。

叫停高中过早出现的文理分科现象,2010年,上海市教委曾专门出台规定,要求高中指导学生文、理分科的时间不得早于第二学年末,并要求学校尊重、保障学生自主选科的权利。

取消文理分科,改革阻力一直很大

其实,有关取消文理分科的讨论从全国来看,并非第一次。但熟悉中学教育情况的多位专家告诉记者,取消文理分科,推行的阻力一直很大。

早在2002年,江苏省推行3+大综合的高考方案,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6科出成一张卷子,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弊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改革1年后,这个方案就宣告失败,因为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高校也认为选拔人才时较难区分学生的特长。

辽宁省在2004和2005年也试行过类似的高考改革方案,开始形式与江苏省3+大综合基本一致,但仅仅坚持两年后就改旗易帜。

2009年,湖南省教育厅出台文件,率先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极大震动。

那一年,上海教育界也开展过一次是否取消文理分科的大讨论。一位亲历当时大讨论盛况的中学校长告诉记者,分科计划最终流产,因为广大学生家长首先投了反对票。这位校长记得,当时,有个中学在校内做调研,结果,超过七成的学生和家长不赞同取消文理分科,担心这种改革不仅不能缓解学生偏科,还会和减负背道而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能否减轻学生负担,关键在于操作

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重,并不是文理分科造成的,根本原因是招考方式和评价方式。不管哪种考试制度,高考也好,自主招生也好,仍然是万人同过独木桥,没有从根本上为学生减负。按照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王玮航的看法,取消文理分科只是第一步,但它并不是学生减负、教育改革的救命稻草。

更多高中校长表示,真正在中学教育阶段实现不分文理科,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支持作为保障。

适当降低考试难度和人才选拔标准,被认为是让文理不分科得以落地的关键词。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说,要将原来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性标准转化为通过型标准,学生达到基础知识所要求的标准即可。

陈小英则建议,大学的招生制度首先要进行调整,例如,尽快将学业考成绩逐步取代高考成绩,以此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参考;更重要的是,要将每一门学科放在同等地位看待,降低考试的难度。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把基础知识学扎实,不要给孩子们太重的负担。

不少一线教师表示,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启动文理分科的变革,要有教材、教学大纲、选拔体系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配合。

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教育界应该对目前教材内容的编排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定。尤其是理科教育。相比国外,国内理科教学的难度太大。也正因此,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信心,被吓得去学文科。

聚焦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的教材需要做出哪些变革、在课程教学方法上如何提高,这些都是值得教育界共同反思的大问题。

和文理分科对抗,大学屡败屡战

樊丽萍

随着文理分科的负面效应逐步显现,不仅教育界关于取消文理分科的意见越来越集中,本市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一直在通过政策纠偏。另一方面,不少名校开始动用自主招生权在招生门槛上设关卡,企图削弱甚至改变中学文理分科的现状。

上海学业考改革,一大初衷就是抑制文理分科

今年9月,上海市教委宣布,将启动新一轮学业考改革。初步设想是,在高中10门科目学业考的基础上,增加加试科目,从语文和数学开始加试。今后大学自主招生时将参考学生的学业考成绩,以学业考为初选依据,然后再由学校组织面试。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在解析学业考改革的背景时说,以学业考成绩作为大学自主招生初选依据,是希望大学在人才选拔时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从而抑制过早地文理分科和学生偏科。比起国内很多兄弟省市,上海1985年获得教育部高考单独命题权后,在分科上分得更甚。

到现在为止,很多地方高考是3+2,上海多年前就是3+1。要知道,这在当时,是上海引以为傲的事情。一位已经退休多年的沪上教育工作者回忆称,上海在推出3+1高考方案的同时有一个重要的配套,即当时俗称的9门会考制度。也就是说,学生从高中的第1到第5学期要学习9门必修课的基础知识,学完一门考一门。而高考则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报考的合格高中毕业生中,按国家招生计划选拔优秀新生的考试。学生只需在语数外三门外,根据自己的专长选一门加试科目。

这位专家认为,上海高考的3+1方案从最初的成就变成后来备受诟病的积弊,一方面是因为时代在进步,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好经被念歪了。招考压力下,学业竞争激烈,很多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把3+1方案直接演变成了除语数外三门外只要重点学一门的应试教育。

分科过早、过细,削弱上海学生总体竞争力

近年来,沪上多所知名高校纷纷动用手上的自主招生权,试图以考试指挥棒施压,倒逼高中改变文理分科过早、过细的现状。

复旦大学从2006年开始推行俗称千分考的复旦能力水平测试。该校招办负责人多次强调,千分考即要求考生有十个手指弹钢琴的能力,复旦希望选拔的是具有较广博的知识面的学生,以适应学校正在推行的通识教育。

上海交大和同济两校,目前分属华约和卓越联盟两大自主招生军团。2010年上海交大第一次和清华大学、中科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组成自主招生五校联考后,就在分析考生成绩时发现:上海学生总体情况不妙。

时任上海交大招生办主任的陶正苏后来披露,五校联考设有人文与社会(即文科综合)和自然科学(即理科综合两个)科目,供文理科生选考。结果,上海学生文科综合得分排在全国倒数第二,理科表现也差不多。分析个中原因,主要是因为上海学生不适应一道题考多学科知识的综合风格。当时上海高考实行3+1+X模式,学生高一选择+1学科后,从高二开始就不会再碰其他科目。

实施文理兼修考试指挥棒有时也会失效

耐人寻味的是,虽然高校这些年不间断地向中学发信号,希望招收基础知识全面、视野开阔、具备创新潜质的人才。但自主招生考试的指挥棒,有时也会遭遇强大的阻力。

今年年初,同济大学公布自主招生方案。由于受教育部笔试不得超过两门的规定限制,其所在的卓越联盟的笔试,分为学科特长基础一(涵盖数学和物理知识)、学科特长基础二(涵盖数学和语文知识)两类。与此同时,包括上海交大在内的华约军团笔试科目也有所调整,必考科目为《数学与逻辑》,另一门为选考科目,文、理科生可分别选考《物理探究》或《阅读与表达》。

结果,两校方案一公布,沪上考生家长就激烈抗议,原因是笔试科目对于上海加试化学、生物的考生不公平,其根本还是上海3+1的高考格局所致。最后,上海交大和同济单独组织了化学测试,但除了这两校以外,华约和卓越联盟中的其他高校成员均不接受这部分选考化学的考生。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校正在通过更深入的教改,把文理兼修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到实处。比如,从去年开始,同济在自主招生和高考时,打通了文理科的传统门槛。今年年初的自主招生中,同济将日语、英语、新闻传播等文科专业向理科生开放,且破天荒地把该校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以往只招收理科生的专业,向部分文科生开放。

【相关链接】

网友热议:赞成者和反对者势均力敌

作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文理不分科的改革方向在网上引发热议。和教育界一边倒的赞同不一样,网友们的意见更多元。

新浪微博日前的一次投票中,2000多名投票网友中,约53%的人反对取消文理分科,47%表示赞同。

学生中确实有人在文科或理科方面有天赋,而在文理科方面都擅长的倒不多,甚至有些同学天生地怕理科或文科,可能跟大脑结构有关的吧。所以还是给学生有一个自由选择、发展的空间更好吧。网友0071ABC

我不知道有多少搞教育的人对文、理科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清晰的?如果连什么是文科、什么是理科都不能精确定义,又如何来谈论文理分不分科呢?我经常遇到把地理归为文科的教育工作者。难道地理学科特性只符合文科特性吗?江苏实行3+1+x模式以来,清华、北大的理工科似乎不招考物理+地理组合的考生。所以,还是先别心血来潮讲什么文理不分科,把地理这门文理综合的科目和兄弟学科平等起来再说吧。网友张剑平老师

我家乡有一个普遍的观念就是学理科比学文科有出息,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去学文科。这种人格分裂的坑爹思想导致了我们当地唯一一所重点高中文科班高考成绩常年惨淡。这种大环境更是使众多本来适合学文的学生被迫选理科。这取消文理分科的决定太英明了。网友李鑫

总体来说文理不分科是一大进步,能够促进学生素质水平均衡发展,提高知识水平,但是如果应试教育不改变,在这种僵化的体制下,学生的负担会加大,因此如果取消文理分科必须要改变应试教育体制。网友山东财大张弛

和文理分科对抗,大学屡败屡战

樊丽萍

随着文理分科的负面效应逐步显现,不仅教育界关于取消文理分科的意见越来越集中,本市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一直在通过政策纠偏。另一方面,不少名校开始动用自主招生权在招生门槛上设关卡,企图削弱甚至改变中学文理分科的现状。

上海学业考改革,一大初衷就是抑制文理分科

今年9月,上海市教委宣布,将启动新一轮学业考改革。初步设想是,在高中10门科目学业考的基础上,增加加试科目,从语文和数学开始加试。今后大学自主招生时将参考学生的学业考成绩,以学业考为初选依据,然后再由学校组织面试。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在解析学业考改革的背景时说,以学业考成绩作为大学自主招生初选依据,是希望大学在人才选拔时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从而抑制过早地文理分科和学生偏科。比起国内很多兄弟省市,上海1985年获得教育部高考单独命题权后,在分科上分得更甚。

到现在为止,很多地方高考是3+2,上海多年前就是3+1。要知道,这在当时,是上海引以为傲的事情。一位已经退休多年的沪上教育工作者回忆称,上海在推出3+1高考方案的同时有一个重要的配套,即当时俗称的9门会考制度。也就是说,学生从高中的第1到第5学期要学习9门必修课的基础知识,学完一门考一门。而高考则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报考的合格高中毕业生中,按国家招生计划选拔优秀新生的考试。学生只需在语数外三门外,根据自己的专长选一门加试科目。

这位专家认为,上海高考的3+1方案从最初的成就变成后来备受诟病的积弊,一方面是因为时代在进步,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好经被念歪了。招考压力下,学业竞争激烈,很多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把3+1方案直接演变成了除语数外三门外只要重点学一门的应试教育。

分科过早、过细,削弱上海学生总体竞争力

近年来,沪上多所知名高校纷纷动用手上的自主招生权,试图以考试指挥棒施压,倒逼高中改变文理分科过早、过细的现状。

复旦大学从2006年开始推行俗称千分考的复旦能力水平测试。该校招办负责人多次强调,千分考即要求考生有十个手指弹钢琴的能力,复旦希望选拔的是具有较广博的知识面的学生,以适应学校正在推行的通识教育。

上海交大和同济两校,目前分属华约和卓越联盟两大自主招生军团。2010年上海交大第一次和清华大学、中科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组成自主招生五校联考后,就在分析考生成绩时发现:上海学生总体情况不妙。

时任上海交大招生办主任的陶正苏后来披露,五校联考设有人文与社会(即文科综合)和自然科学(即理科综合两个)科目,供文理科生选考。结果,上海学生文科综合得分排在全国倒数第二,理科表现也差不多。分析个中原因,主要是因为上海学生不适应一道题考多学科知识的综合风格。当时上海高考实行3+1+X模式,学生高一选择+1学科后,从高二开始就不会再碰其他科目。

实施文理兼修考试指挥棒有时也会失效

耐人寻味的是,虽然高校这些年不间断地向中学发信号,希望招收基础知识全面、视野开阔、具备创新潜质的人才。但自主招生考试的指挥棒,有时也会遭遇强大的阻力。

今年年初,同济大学公布自主招生方案。由于受教育部笔试不得超过两门的规定限制,其所在的卓越联盟的笔试,分为学科特长基础一(涵盖数学和物理知识)、学科特长基础二(涵盖数学和语文知识)两类。与此同时,包括上海交大在内的华约军团笔试科目也有所调整,必考科目为《数学与逻辑》,另一门为选考科目,文、理科生可分别选考《物理探究》或《阅读与表达》。

结果,两校方案一公布,沪上考生家长就激烈抗议,原因是笔试科目对于上海加试化学、生物的考生不公平,其根本还是上海3+1的高考格局所致。最后,上海交大和同济单独组织了化学测试,但除了这两校以外,华约和卓越联盟中的其他高校成员均不接受这部分选考化学的考生。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校正在通过更深入的教改,把文理兼修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到实处。比如,从去年开始,同济在自主招生和高考时,打通了文理科的传统门槛。今年年初的自主招生中,同济将日语、英语、新闻传播等文科专业向理科生开放,且破天荒地把该校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以往只招收理科生的专业,向部分文科生开放。

【相关链接】

网友热议:赞成者和反对者势均力敌

作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文理不分科的改革方向在网上引发热议。和教育界一边倒的赞同不一样,网友们的意见更多元。

新浪微博日前的一次投票中,2000多名投票网友中,约53%的人反对取消文理分科,47%表示赞同。

学生中确实有人在文科或理科方面有天赋,而在文理科方面都擅长的倒不多,甚至有些同学天生地怕理科或文科,可能跟大脑结构有关的吧。所以还是给学生有一个自由选择、发展的空间更好吧。网友0071ABC

我不知道有多少搞教育的人对文、理科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清晰的?如果连什么是文科、什么是理科都不能精确定义,又如何来谈论文理分不分科呢?我经常遇到把地理归为文科的教育工作者。难道地理学科特性只符合文科特性吗?江苏实行3+1+x模式以来,清华、北大的理工科似乎不招考物理+地理组合的考生。所以,还是先别心血来潮讲什么文理不分科,把地理这门文理综合的科目和兄弟学科平等起来再说吧。网友张剑平老师

我家乡有一个普遍的观念就是学理科比学文科有出息,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去学文科。这种人格分裂的坑爹思想导致了我们当地唯一一所重点高中文科班高考成绩常年惨淡。这种大环境更是使众多本来适合学文的学生被迫选理科。这取消文理分科的决定太英明了。网友李鑫

总体来说文理不分科是一大进步,能够促进学生素质水平均衡发展,提高知识水平,但是如果应试教育不改变,在这种僵化的体制下,学生的负担会加大,因此如果取消文理分科必须要改变应试教育体制。网友山东财大张弛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全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