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问题到底是谁的错
老师的孩子偏偏逃学,医生的孩子总是生病,大款的孩子却去偷窃于是我们抚额长叹: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我的孩子怎么能变成这样?
接下来你准备怎样?打骂,惩罚,教育?
在这之前,我们不妨先扪心自问,孩子的话语,我们真的听懂了吗?
有些语言,并非可以脱口而出,而是躲藏在情绪里。
有些情绪,并非那么昭然若揭,而是隐匿在行为里。
当孩子对父母的做法有所不满,又不能明确地将内心想法表达出来时,就会把感受内化为行动,用无意识的行为抵制父母,这种行为我们叫做被动攻击。当你的教育和爱的方式错误时,便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受伤的孩子会以被动的方式还击,搞得你焦头烂额。
这种恶性循环,又是谁的错?
著名的心理医生张大荣有一句话:鱼病了,是水出了问题。孩子是鱼,家庭就是孩子活命的水。当我们责怪鱼不言不语却娇弱难养时,不妨先想一想,我们给予鱼儿的,是不是适合它的那一池净水?
故事一:
为什么一到大考就砸
我儿子卓卓从小就是个念书的好材料,别的小孩成天就知道出门玩,怎么喊都叫不回家。而卓卓并不是不爱玩,但如果他作业没做完,就算小伙伴在楼下喊他也不出去。
看儿子这么乖,我们心里也非常欣慰。现在都说教育孩子要从小抓起,不能惯着。卓卓确实不用我们惯着,他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
上小学之后,老师经常在他的评价手册上写乖巧、听话、认真的评语。我也经常对他说:卓卓,这次又考了双百,妈奖励你!每当这个时候,儿子都笑得特别开心,用他细细的嗓音告诉我想要什么样的礼物。
第一次没有考好是六年级的毕业模拟考试。进入六年级之后,学习更加紧张,对孩子的要求也严格起来,我们经常跟他强调考上好初中的重要性。
卓卓六年级也还是班级中的尖子,平时的考试都能保持优异成绩,所以当模拟考试有一门只拿了85分的时候,我特别惊讶。但我想了想,题目难了,出现错误也是正常的。我没有严厉地批评他,卓卓那天也很主动地没有要奖励。
毕业考试的时候,我和老公都非常上心。我还特意请了一礼拜的假,天天在家陪卓卓复习,电视都不开,创造出安静的氛围让他能更好地复习。考试前一晚,我给他做了一桌子好吃的,当天早早起来给他热了牛奶煮了两个鸡蛋,把他送到学校门口,还专门叮嘱他不要马虎,要认真检查等等。考完试后,我很紧张地问他觉得怎么样,他说挺好的。可是成绩一公布,竟然比模拟时更差!因为一直以来孩子成绩优秀,我们认为准是一时的失误,还是咬咬牙花钱把孩子送去了重点初中。
但是上了初中之后,卓卓掉链子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平时的测验都考得很好,老师也经常说孩子认真,不马虎。但是每到重大的测试,我们虽然跟他反复强调这次考试的重要性,还跟前跟后地为他做好一切准备,但他准就考砸,平时绝对不会犯的像抄错数等低级错误也会出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问题所在:
有一个奇怪却常见的现象:怕什么,偏来什么。原因何在?心理学家发现,人的大脑会接受你传递给它的关键词并遵照执行。你对孩子说:明天的考试太重要了,你可不能考砸啊!孩子的大脑在紧张之下,滤掉了其他词,只剩下考砸在大脑中不断重复,大脑就真的去指挥完成考砸的任务了。
测验和考试对学生来说本来是家常便饭,适度的重视可以带来学习效率的提高。但卓卓的父母对测验和考试的重视显然过了头。卓卓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复习、自制能力极强的好学生,父母不是表扬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是不重过程,只重结果,对成绩表现出过度的热情。父母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关心,给卓卓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对考试的态度诚惶诚恐。因此,每次考试之前父母苦口婆心的叮嘱、盛大隆重的仪式、无微不至的照顾,都把卓卓推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境地。他们怕孩子粗心、考砸的恐惧给孩子以强烈的心理暗示,为了抵制父母的成绩教育,卓卓下意识地强化了心理暗示,用真的考砸来对父母进行被动攻击。因此,卓卓考砸的频率和程度总是与父母的重视程度成正比。
解决之道:
1.首先家长要从内心卸下沉重的思想包袱,对待孩子考试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学生成绩起伏波动是正常现象,而不是如临大敌地向孩子传递你的紧张。
2.其次还要帮助孩子减压,树立自信心。告诉他,只要复习充分,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你不会,别人更不会即使考砸了,又能砸到哪里去呢,让他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3.取消每次考试前全陪、接送这些令孩子备感压力的仪式,只需提醒孩子注意休息、别迟到即可。让孩子有更大的自主空间,他才能正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