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人大附中2003届毕业生杨远的《北大清华之选择》
杨远,男,1985年7月出生于江苏淮安,02年获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青少年创新奖,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04年至0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曾担任物理学院学生会副主席;获三星奖学金、五四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大学共青团标兵,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等奖励;参加君政基金,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应用物理快报》(AppliedPhysicsLetters)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一篇。2007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全额奖学金,赴美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前夕,北大招生网特邀他和10来名同学为全国考生作在线咨询。
以下这篇文章来自《涛头弄潮第一班》2003年版。
北大清华之选择
杨远
作为一名保送生,我比其他同学更早地经历了学校、专业的选择,这个选择对于我来说是很痛苦的,因为我对北大清华两所学校的感情都是那么的深厚。
事情要追溯到高三下学期开学,我被告知通过选拔,将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科学和工程学大奖赛。这项比赛5月中旬在美举行,这将极大地影响高考。为了参赛升学两不误,家长、科协和校方都在考虑保送的相关事宜。
保送一切的基础,是我的选择。当我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时,我却发现这件事是多么的紧迫。我虽然曾浏览过两校的大量资料,甚至参加了北大清华2002年的招生咨询会,可我却从来没有深入地考虑过这件事。事实上,我一直不想去考虑这个矛盾,这个选择。因为我深爱着这两所高等学府,其爱之深让我无法舍弃任何一所。
我爱燕园,那是中国千万学子心中的圣地,从那里走出无数仁人志士和科学先驱,那里有宁静的未名湖,高耸的博雅塔,那里有其他学校不可能有的精神和气质。
我也爱水木,那里人才辈出,治学严谨,那里走出过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共和国无数的栋梁之材,那里也有不逊于未名博雅的荷塘月色。
可现在,我必须做出抉择,解决这个困扰我许久的矛盾。
望着书桌上厚厚的招生材料,我才意识到自己以前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我知道现在的选择可能就是人生道路的选择。我喜欢物理,只会选择北大物理或清华里和物理相关的工科。
选择清华的工科,我将来的工作应该会很顺利,因为1:16的全校平均供求比实在高得让人吃惊。而选择北大物理,虽然将来也有很多机会,却不像选择清华那么保险。但钟爱物理的我无法放弃对北大物理这块圣地的向往。
我陷入了回忆之中。我想到了自己儿时看到指南针只指南北时的好奇与惊喜,我想起了自己读物理书籍时的快乐和不懈努力,我想起了自己和同学、老师争论物理问题时的面红耳赤,我还想起了自己看到满天繁星时的震撼和对星空的崇敬之情。
但与此同时,我也告诫自己不要感情用事,生活是一件很现实的事,要有物质基础才能去梦想。如果执意去北大物理可能会造成今后道路的不顺畅。
我还在沉思、还在衡量各种利弊,总之还陷在这痛苦的矛盾中。
突然,一句话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人活着应该是为了梦想,而不是生活。这是一位历经大风大浪的企业家说的。我反复咀嚼着这句话,似乎明白了许多。的确,没有梦想,生活也是没什么意义的。
经过了两三天的思考,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北大物理学院。虽然有些同学、亲戚朋友不理解我的选择,可是我仍然坚信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是不是由于人大附中的老师很多来自北大,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力。分析原因如下:
是不是由于人大附中的老师很多来自北大,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力。分析原因如下:
人大附中的孩子按理考入理工院校应该更多才对呀。
从梦里江河了解的近几年数据看,人大附中毕业生上北大的确实多于上清华的,但几倍的说法也极不靠谱,北比清多20%~30%吧。
人大附中是有一些老师来自北大,其中梁丽平、唐晓苗、李秋生都是毕业于北大数学系的青年教师,如今在北京市也很有名了。但他们对学生的影响,应该还是以培养科学素养、激发学科兴趣为主。
北京的优秀学生及其家长对北大清华都很熟悉,人大附中很多学生家长与清北有渊源,他们挑大学、选专业是不用看武大郎的排行榜和参考书的,主要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作出选择。
相对其他优质中学,人大附中学生学文科的比例是较小的,其英语实验班的学生到高二分科时也是理科为主。
北多于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大附中每届有数十名学生在数学、物理学科学得很深,他们大多提前保送,又大多选择了北大数学学院和物理学院。
还有一个明显趋势,就是近几年选择到美欧港日读本科的优秀学生越来越多。2009年在出国形势整体不利情况下,人大附中学生申请结果很好,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都有全额奖学金录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