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大学的三年半就这么一直走来,经历的风雨也不少。四年前,我带着我的理想走进清华。在这里,我的理想正在慢慢实现。
我的理想是发掘和研究有趣的事情,所以选择走一条科研之路。能够把工作和兴趣连接起来,算是很幸福的事情吧。
困难和挑战你们会觉得我太理想了吗?可能是。在清华遇到的困难,确实比我想象中的多很多。我当时还白痴了一下,看到介绍清华的catalog都是英文,又看到申请生物专业需要强大的英语能力,还以为这里的课都是英语上的,到了之后才发现书都用中文写的,也没有外国教授。另外还有一堆基础平台课。这也是一个教训:做任何重大决定前,要进行全面的资料搜索。Catalog都是忽悠人的。
我们该向刘彭芝校长和人大附中学习的大智慧
语言的困难,考试的困难,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和大家一样都碰到过。作为生物系第一个从香港来的而又有志于科研的学生,很有开拓者的感觉。我所发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发现了我所面对的问题和其他内地同学的问题很不一样。恩,这个比留学国外要更糟糕,假如身边的人遇到的问题和自己一样,问题解决起来便容易很多,但系里面就只有我一个香港同学。假如问题不一样,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也就是说,我要独自寻找解决的方案,不能够纯粹模仿同辈,也不能依赖班级。
第一步是认清困难。想起我刚入学时,香港的师兄师姐好像有意无意的隐瞒了我们将会在学业上遇到的困难,以免引起恐慌。现在觉得这好像不太对,不清楚困难所在,便无法解决。我就举成绩方面的例子。成绩问题几乎是清华北大所有理工科学生都不能幸免的:大家在大一时都成了系里面的最后一名,不算韩国学生的话。不挂科就算是走运了。本质的问题是什么?是我不够努力吗?似乎不是。假如是这样的话,从逻辑上便能够推论出所有理工科的香港学生都是不够努力的,而这并不合乎事实。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像其他同学那样天天上自习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就算找学生来天天帮我们补习,也是治标不治本。因为问题不是我们学不会,问题是我们考试比人低分。
大二时,我开始主动和系里面比较优秀的同学聊天,发觉除了语言障碍外,自己在复习方法、考试策略、学习目标、甚至选课方面和内地同学都有很大差异。这些方面都要详细写的话又要洋洋数千字,这里就省略了,大家可以去我的个人网站看看,或者给我电话。主要是内地同学经过残酷的高考帅选,考试模式已经深入大脑,我们从没有想过的,对于他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也不时找一些师兄师姐聊天,看看前人的经验,以做好准备。对,主动找他们聊,别等他们找你聊。主动是香港人的特质,别那么容易让它丢失。
我甚至私下找了系里系外的教授交谈。教授和同学不同,主要针对我的目标(做科研)给我意见,比如进实验室、科研思维、学术活动等。更直白一点,(直接转载教授的话)就是不要和内地同学拼分数:就算我们怎么的再三努力,也不可能拼过他们的,考试思维不是一年就能培养出来的,对手可是在考场上驰骋了十多年的啊。
所以,我们要保持自信。要理解,考试制度只是一个制度,有其不完善的地方,考试最后一名,不代表自己笨。我在大一时收到最后一名的通知,也晴天霹雳了一下,但绝对没有丧失斗志。当然,因为有很多合理原因的支持,就不用功读书,放弃考试,是很不智的这样是会挂科的,乘系数也没用,这里不是香港,是清华,大家都很强,不用功就得挂科。特别是大一的,建议全力以赴。假如你全力以赴以后,还只是仅仅及格的话:恭喜你,其他只用了一半功的香港同学已经挂科了。
话说回来,把考试当作是唯一的问题,也是很不智的。这就陷入了内地同学式的考试就是学习,学习只为考试的思维。别说香港同学绝对不会陷入这种思维,我在上一次参加港澳台同学与高层见面的会议时,大家说到学习问题,就默认了是考试问题了。在清华学习,仍然有其他值得注意潜在问题,比如内地同学知道我的成绩不好后,便不会主动与我讨论学术问题,导致我与人交流不足。
清华有很多大班教学,都会减低师生交流机会和批判能力。这些都与考试分数无关,但都是想成为一个学者的人所应该考虑的。另外,理性一点考虑,假如大一是最后一名,那么就算我们大二大三都是九十五分这个奇迹出现了,总排名也很难高于50%的。(事实是内地同学也创造不了这个奇迹)对于考试不用定位在名次上,但求稳定进步便可。再说一次,这并非说可以减低用功程度,只是用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
为何来清华和大家相似,我在香港中五会考得到八优的优异成绩,可以跳过高考,基本上可以在香港选择任意的学科。在香港,科学风气并不浓厚,作为成绩优异的学生,本应可以入读某些专业program而却选择了biology,还是会感觉到一些社会压力。最后还放弃了港科大的offer,跑到清华来念书,是人生少有的独立地作出重大的决定。
来清华,主要的考虑是:只有与优秀的人才一起学习和工作,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这是我的座右铭。全国各省的精英正汇聚于此。另外,扩阔视野,对于人的成长也非常重要。还有,说到科研的话,似乎一般香港市民以及政府都并不太支持,留在香港发展看来也不大理想。
诚如我所料的,我在中国内地同学身上学习到很多优良的品质,比如刻苦耐劳,作息习惯规律,自制力高,目标清晰等等。大部分同学的学习能力都能够达到会考八优的程度,让我不得不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在香港的话,除了医科法律精算外,就很难找到这种环境了。吸取了这些优点,对我的人生有很重大的影响。
在北京,也让我对中国社会情况有更多的了解,这些了解并不是在香港天天看电视看报纸就能获得的。长期呆在同一个城市里,思维就不免会变得狭窄,可能就只会从一个经济发达、国际化的城市的角度去考虑繁复的国家、世界问题。很多有机会到香港读书的内地同学问过我,去香港好,还是留在清华好?对于他们而言,当然是去香港好,让他们知道世界上还有与中国内地很不一样的文化体系、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对于我而言,清华或者是更好的选择。
至于科研方面,和我想象的还是很有出入。在介绍会上,我看到清华北大都有一大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好像很强大的样子。后来才发现,这里的人喜欢在很多东西前面都加个重点去描述。研究经费吧,介绍会上说的是政府给了清华北大很多个亿,事实似乎是到了个别实验室以后经费就不知道跑哪去。
还有研究生的薪酬,难以想象的低,虽然对于我这个本科生而言没有影响,但对于研究生博士生对科研的热情和士气以及内地整个研究氛围还是有很大打击的。不过,在清华念书,让我对于整个科学界的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光从世界排名来看,清华与香港的大学一样不高,但是作为世界列强中国的顶尖学府,清华北大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机遇。名人或名科学家来到中国,总要来这里做个演讲。华人科学家要从海外回国,也是来清华北大。这几年让我亲历的中国科学发展的萌芽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北京这几年在公民意识、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等有着非常迅猛的提高,迅猛程度绝对不是光看报纸所能想象的。我还目睹国家第一次举办奥运会,是惊喜,但不是意外。即使没有奥运,在北京所经历的事情也会让人惊讶,因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来清华,其实也有偶然的因素。很多人问过我,为何不去北大,来清华。我也回答不上来。当时两所高校的生物科学似乎差不多,也就随机选了。当然,假如没有在报纸上看到清华北大的招生会,我便去了港科大了。这里我想说的是,策略虽然不同,目标是一样的。不论我去了哪个大学,我深信我都会有很好的发展。
我相信在能力上我和其他香港同学是差不多的。不一样的是,我能够保持着我的理想。假如各位因为在清华遇到的各种困难而裹足不前,希望大家能够重拾自己的理想。当初选择来到清华,应该不只是为了跳过高考吧?就算是,那当初选的专业肯定也不是乱选的吧。人,总会有兴趣和理想的,尝试在生活中寻找蛛丝马迹。
发挥香港人的优势刀是两面锋利的。香港同学来到清华碰到那么多的困难,其实意味着我们本身也有很多潜在优势。英语能力、创意思维、甚至统战部的权力、香港学生这个身份本身、同学老师对于弱势社群的怜悯等等,都是我们可以动用的资源。就说一下英语能力。别仗着英语能力在考GRE或TOEFL的时候躲懒,应该勤奋一些,用省下来的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在参加报告会时,使出流利的口语多和国外教授交流。闲时发个电邮和教授聊聊天。课下多用英语练笔,以后写Proposal或Statement of Purpose时更得心应手。
假如把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培养的英语能力,只是用在英语考试上,实在太浪费了!在清华,我意识到大部分课程都用中文授课,为了保持作为香港同学的英语优势,又为了能够和内地同学交流,我很多时同时使用中文和英文学习,不只是专业课,还包括数学物理等,便于文章阅读以及和国外学生交流。短期来说,这对于考试分数没有帮助,但长期来说,对于我的文章阅读速度和数量、知识的广阔面、interview的表现等都有显著的改善。
要把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上所述,我们要有长远的目光,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我第一段所说的,要有理想!有不少内地同学在大一到大三在学业上都只专注于考试,不是不好,但在考场上能胜利的只是少数。我经常提醒自己,我来清华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为了克服上述的一堆困难,而是要成为优秀的科学家,所以我在大二开始对于自己的各项能力寻找锻炼的机会。
科研方面,成为最早进入实验室的学生之一当然不只是进入后然后消失了,还要认真学习。知识面方面,除了阅读大量paper,还多参与talks和symposiums,与教授交流。大二大三时,我发觉几乎没有在学术讲座上遇到同年级的同学的,他们跑哪去了?我知道演说是我的弱项,也特意锻炼了一下,专门选择一些需要presentation的小班教学,多在lab meeting做report,还与内地同学竞争综合奖学金以及自强之星教授也要争funding的。教学方面,当了一个学期的助教虽然某些系不许本科做助教,但别人说不准你就不做啊?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创造机会。我很少说把握机会,因为我不会静待机会的降临。
有少部分同学觉得我光谈理想,不够现实。这么说有点片面,只要加上行动,理想也可以很现实。在我做了上述一连串为了成为优秀的科学家所作的行为,对于很多短期性目标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强力的reference letter、内容丰富的statement of purpose、interview需要的知识,都是顺带的副作用。所以我相信PhDapplication的成功不会是偶然的。而与那些光是透过考试获得好学校offer的同学相比,我比他们走得更远,到了国外我在交流和科研上都因为在本科进行自我能力的锻炼而更显优势,即使我在大一时起跑点要比他们落后不少。
后悔?很多同学都问过我,有没有后悔来清华。曾经也迷茫过一阵,假如当初留在香港,大概GPA年级前三是唾手可得的,申请PhD就不会碰到那么多麻烦。现在回想起来,这么想也很片面。狭窄一点的说,清华有大量出国、考试、面试等庞大资料库,是香港那边不能比拟的。这里的同学又的确比香港的聪明、勤奋很多,给了我提升的空间。
而且,第一次离开家庭生活,在更独立自主的情况下,生活和工作效率有了进一步的改善。校园清新的空气,减轻了我鼻炎和哮喘的病情。这些都是当初没有意料到的。我还认识了一位善良与智慧并重的女朋友,在路上一直给予我重要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