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看似神圣的所在,曝出的丑闻也越令人震惊。可是,震惊之后,我们需要问一声为什么。
浙江大学曝出牵连院士在内的学术造假事件,教育部部长周济说: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
事件的来龙去脉似乎很复杂,除了造假,还似乎牵涉到企业的商业利益。姑且拂去这些云山雾罩,细细端详一下学术不端行为,比照一下此前曝光的一些知名学术造假案例,我们甚至能听见暗自的叫屈声。是的,这可能不算是最过分的学术腐败,毕竟他没有全文粘贴,也不是主干部分剽窃,只是局部作假。
类似贺博士的不端,在学术界并非罕见,包括有的高校及研究所在拉项目之中的明争暗斗甚至使一些不端手段,几成学界潜规则。所以,周部长说的零容忍,让人忍不住要拭目以待:这些不端,如何去发现?花瓶导师现象如何杜绝?制度性的揭假、打假如何成为现实?更有必要轻轻问一声:对造假行为的零容忍,能否前移至基础教育?
学术不端的贺博士们叫屈,可能还有这样的话外音:能全怪我们吗?有的学校和老师不是在或明或暗地默许甚至鼓励着我们,在作文中编造动人情节,哪怕有明显的纰漏,也会被老师当成范文,表扬为合理想象,以至于中考、高考作文中,母亲病亡、自己如何励志的比例高得吓人;每逢上级来检查学生减负,有的学校便叮咛学生瞒报作业量、夸大体育锻炼的活动量;至于在升学中,给简历弄点小手脚、多一些锦上添花的经历,甚至老师连推荐信的内容看也不看,就署上大名的故事,更比比皆是
至于不那么明显的造假,更几乎成了孩子们中的潜规则:根本不是发自内心的作文中的假大空思想,被当成拿考场高分的秘诀。相反,如果作文中写了真话,上级检查之际不肯为学校圆谎,这个孩子肯定会被视为行为不端不是有一个孩子傻乎乎地在作文中说了真心话,表示讨厌春天,因为春天容易流行疾病,便被判为零分吗?
在说真心话就意味着大冒险的潜移默化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犯一些如贺博士一般的不端,会是很奇怪的事情吗?他们的道德感原本就极其脆弱,才会在些微的名利之饵诱惑下,一触即溃。
探究假花开放的原因,须决然掘开土壤。因此,零容忍,更应前移到基础教育。那样的话,非但学术造假会失去滋养的土壤,连雨后春笋般的假冒伪劣商品,可能也会被扼杀于摇篮之中。
果如此,则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