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常常为孩子的表现感到焦虑、不知所措。比如,担心3-6岁的孩子自私小气,是小题大做?还是理所当然?近日,市教委和上海教育电视台联合开设的大型教育访谈节目《育儿有招》栏目,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与人文科学学院的副教授严文华老师、以及闸北区安庆幼儿园的张磊副园长,与家长们共同探讨“孩子自私,怎么办? ”
孩子自私与规则感有关
一位幼儿家长提到,孩子爱吃鸡腿,平时都是他吃。有一次家中来了客人,鸡腿给客人吃,孩子就不能理解,站起来说,“怎么今天的鸡腿不是我的?”还有一些行为,也让家长们担心。比如,有客人来的时候自己喜欢的玩具不愿意给别人玩,在家里看到好吃的东西别人也不能碰,如果看到自己喜欢的电视就不能换台。
针对孩子的这种表现,严老师解释道,这与孩子的规则感有关。他自己遵守规则,也希望周围的人也遵守规则。“尤其这个规则对他有利,他就愿意这个规则持续下去,特别像这种老人带孩子,年轻的父母承担的责任是先教育老人然后通过老人来更好地带孩子,不是很简单地把孩子交给老人就可以,那个规则其实是要所有家里人一起来协商,而那个规则我觉得对孩子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还是他将来长大都是蛮重要的。”
“自私是我们成人世界的用语,它经常会带有道德性的判断。 ”严老师补充道,这个阶段,孩子的道德观念还在发展中,对他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是不恰当、是苛责的。
“我觉得这顶帽子也是不应该随便扣的。 ”张园长也认同严老师的观点,不能单纯地说他自私。 “可能是因为他的责任心等道德的范畴还在一个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孩子性格不是与生俱来,更需要家长后天的引导。
父母“身教”比“言传”重要
“其实有很多东西都是大人教的。”一位家长介绍,大人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小孩,或者直接去干涉小孩的行为。他认为“身教”比“言传”重要。
严老师也赞同要关注孩子的行为。 “因为所有的孩子的行为都是在一个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一定说我们一定关注了他才会变得非常的正确,而是说你不关注他,那些不正确的就可能会延续下来。 ”在积极参与和及时纠正的同时,严老师给出了更科学的态度。父母在引导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观察父母的言行,更重要的是告诉他背后的原因。“言传”也是很重要的。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当几个小孩子聚在一起发生争执的时候,大人该怎么办呢?”家长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我们不太赞成家长对于孩子争论的时候,随意地给自己的孩子或是别人的孩子扣帽子,比如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自私,宝宝以后不要跟他玩了。”张园长建议,应该让孩子自己解决。“成人介入的话,你会把这个矛盾升级,有的时候孩子还莫名其妙,爸爸妈妈为什么吵起来了,他们就会觉得是不是自己有做错什么。 ”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拿那种可能比较贵的玩具,马上会制止说不要带去,弄丢了弄坏了怎么办,那孩子会听家长的,然后就会带一个不太好的玩具过去,我觉得这种做法如果成为孩子主导的规则,他会有一点点麻烦。”严老师认为,孩子的自私与父母有意无意的引导有关。对此,家长要把选择和决定权交给他。
严老师再次提到,要让孩子自己学会规则。 “如果家长一开始就灌输不能拿最好的东西跟别人分享,二十年之后孩子在情感上、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都不能拿最好的东西跟别人分享,他画了一个很大的圈子说这个都是我最好的,藏起来,都是我的,不能跟别人分享的。 ”更严重的是,让孩子感觉到,分享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是不安全的,在婚姻中就无法分享最真诚的那部分感情。 “所以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是有问题的,跟别人建立信任关系也会有问题的,所以会有剩男会有剩女。 ”
但一味地分享、无限地大方也不太好。严老师提醒道,要让孩子知道分享的限度和范围在哪里。“要跟他讲清楚。对,你拿出去分了你就会没有,如果真的弄坏了也不会再有新的玩具,所以分享是有付出,也有可能会有成本啊,那孩子在分享之前他都要做好心理准备的。 ”父母让他孩子去体验和感受这个过程,不要过多地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