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潘老师来家访,一向调皮的张铭洋变乖了。 记者 卢玉林 摄
家访还是不家访?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省城不少中小学班主任还在为要不要到学生家里走访纠结着。
“平时工作太忙,我们也挺想趁着假期到学生家里和家长聊一聊,了解一下孩子的生活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可寒假里大家都在过年,上人家家里去,容易被当成要东西,很难说清楚。”一位老师无奈地说。
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寒假期间,老师们到学生家中走访的次数远少于暑假。除了寒假时间较短的缘故之外,春节这一敏感节日也让不少老师望而却步。对此,济南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尹梅青认为,家访是老师的一项正常工作,只要遵守职业道德,不索要、接受家长的礼物和宴请,老师们不必有太多的顾虑。
□本报记者 卢玉林 实习生 殷姗姗
一次家访
班主任要来家访 孩子突然变乖了
2月1日午饭过后,一向活泼好动、放寒假以来就没闲着的历城实验小学四年级2班学生张铭洋,“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安静地坐在卧室的写字台前写起了作业。面对突然变乖的孙子,张铭洋的奶奶有些摸不着头脑。
下午3点15分,张铭洋的姐姐领着弟弟的班主任王潘老师走进家门后,奶奶才明白了孙子突然变乖的原因:原来是老师要来了!看到王老师来到自己身旁,张铭洋放下手中的笔,羞赧地笑着向老师问了一声好。
“这两本书送给你,以后要好好看啊!”王潘把手中的塑料袋递给张铭洋,里面是《列那狐的故事》和曹文轩先生的《草房子》。
“谢谢老师!”看到这两本书,张铭洋有些惊讶。
“你的寒假计划表能不能给我看一下?”来到客厅,王潘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就让张铭洋挠起了头。王老师问到寒假做了些什么和作业完成情况时,10岁的张铭洋更是不知如何作答。
一旁的家人此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这还是头一回见我弟弟这么听话呢!平时,不管谁说他,他都不听,就听王老师的。”张铭洋的姐姐笑着说,有时看到张铭洋写错了字,她给纠正一下,也会遭到他的反驳。
“他会说,老师就是这么教的,根本说不过他。”张铭洋的妈妈赵泽英也说,平时最发愁的就是说了话孩子不听,她正想着跟王老师请教一下。
听完张铭洋家人“诉苦”,王潘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这个学期,张铭洋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小组合作方面,表现都挺好。他很聪明,如果能再改掉一些小毛病,进步会更大。”
接着,她和张铭洋的家人拉起了家常,从学习方法到家庭教育,又聊到现在的学生特点。一个多小时后,看了张铭洋补交的《寒假计划表》,她欣慰地鼓励了几句就告别了。
一点担忧
上门家访顾虑多 总担心被人误解
这是王潘老师今年寒假的第一次家访。“这个孩子原来挺调皮,这学期进步很大,还评上了我们班的‘金星少年’,所以要鼓励他一下。”
王潘的班里有60多名学生,全部走访的话基本不可能。“我们选的大都是比较特殊的学生,有的学习困难,有的进步很大,也有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主要是想跟家长好好交流一下教育方法,给学生鼓鼓劲。”王潘说。
每年放假之前,济南市教育局都会将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家访活动列入假期工作要点。然而,不少老师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恰逢春节这一特殊的节日,寒假期间的上门家访顾虑比较多,家访次数比暑假要少。
“这会儿正好是春节期间,你要是到人家家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过年请客或者送礼,很难说清楚。现在,社会上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讨论这么多,我们也觉得比较难处理。”王潘说,她一般会把家访安排在开学前后,而且更多地采取电话家访的方式。
应对之策
为了避免被人误解 一般把家访安排在开学前后
想家访,又担心被人误解,遭遇这种困惑的远不止王潘老师一人。全国十佳小学班主任、济南市制锦市街小学的韩慧老师也觉得,寒假家访不像暑假那么简单。
“特别是年前,家家户户都在忙年,看到老师来了,家长们觉得不留老师吃饭或者送点礼物很不合适。这么一来,搞得大家都很尴尬。家访本来是件好事,可弄不好就会成为变相吃喝和上门要东西,这就违背了我们的职业道德。”韩慧说,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她一般将家访安排在开学前一周,而且,每次家访之前都会先填饱肚子。
“一般来说,我一次会走访好几个家庭,像那些家挨得比较近的就一块儿去了,这样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更多的时候,我会通过电话和家长聊聊孩子的表现,交流一下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韩慧说,开学之后,她还会陆续地走访一些家庭,不在学生家里吃饭和不收礼物,是她的一贯原则。
官方说法
只要遵守职业道德 老师们完全可以坦然去家访
想趁着假期到学生家里和家长聊一聊,了解一下孩子的生活环境,又担心被人误解,寒假很快就要结束了,不少中小学老师还在为要不要家访纠结着。那么,对于家访,教育主管部门是什么态度呢?
针对老师们担心寒假家访被误解的困惑,济南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尹梅青表示,老师们只要遵守职业道德,做好分内的事情,不跟家长索要东西,不接受宴请和礼物,尽可以坦然地去家访,不必有太多的顾虑。
“家访是我们的正常工作,非常有必要,事实证明,效果也很好。很多时候,我们只有看到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家庭状况,与家长深入交流之后,对孩子才会有更多的理解,教育也更有针对性。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接受家长的礼物。”她认为,在上门走访之余,家长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电话等方式增进家校沟通,让家长支持教育和老师的工作。
延伸阅读
交流渠道越来越多 家访还有必要吗?
班级博客、聊天群、家长会、电话、飞信……眼下,家校交流的渠道越来越多,也越发便利,在这种情况下,家访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在很多老师眼中,尽管家校交流的途径越来越多,但到学生家里去家访仍是电话交流等方式无法取代的。
济南市汇波小学是济南市首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之一,目前,学校外地学生已占到65%以上。“一到过年,我们的很多学生就跟着家长回老家了,等到开学才回来。”汇波小学大队辅导员陈凯老师告诉记者,正因为如此,老师们的假期家访时间基本集中在刚放假的几天,比其他学校紧迫得多。
“有些家长工作太忙,顾不上孩子的安全和学习,我们就得趁着他们没回家给家长提醒一下。”陈凯说,从“让家长来”的家长会到“进学生家”的家访,可以让老师们更加理解学生,教育方式也更具针对性。她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名学生的作业本一直油乎乎的,老师不明就里,以为学生卫生习惯不好,“到了学生家里老师才发现,他们全家就住在垃圾楼里,能来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作业本不干净也就不难理解了。”
韩慧老师也认为,走到学生家里和电话交流完全是两种效果。
“看到老师到自己家里来,而且不说自己坏话,学生会感到很骄傲,很受鼓励。面对面的交流更能让人感受到老师的诚意,会打破人和人之间的隔阂,而且可以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辅导。”韩慧老师说,一次家访之后,有个学生高兴得不得了,“他跟我说,他妈妈跟他道歉了,并且保证不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与他交流,尊重他的意愿,这就是我们家访的初衷之一。”
多一些自律少一些顾虑
□本报评论员 邱建国
在家访的问题上,老师们纠结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想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另一方面又害怕被误解。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家访本来是为孩子好,如果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影响了家长对老师的评价,就与家访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老师家访是为孩子好,家长希望“表示表示”自然也是为孩子好,两者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只要多一些自律,少一些“盛情难却”,老师们大可以理直气壮地上门家访,不必有太多顾虑。
说到自律和顾虑,恐怕一些家长也要自省。
家长希望“表示表示”,除了对老师表示感谢之外,恐怕也有“如果不表示,老师会对孩子不好”的顾虑。其实,这些家长多虑了,这样的“表示”不但不会帮到孩子,还会让老师难堪,让老师在要不要家访的问题上左右为难,如果老师因此放弃家访,家长就失去了一次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因此,一些家长也应该自律,应该对老师们的职业操守有信心,不要让“表示表示”成为老师登门家访的障碍。
只要老师和家长都多一些自律,少一些顾虑,老师们就不用在家访的问题上纠结了,如此简单,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