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园软暴力
编者按:
校园暴力是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但这种暴力往往是指通常所说的以肢体表现的暴力行为,而事实表明,还有另一种校园暴力不可忽视,即软暴力。软暴力本身固然可以影响学生的心理,但同时也应该思考其中的法律问题。“校园软暴力”是指教师通过嘲笑、讽刺、厌恶、苛责、蔑视、冷漠等方式造成对孩子精神上、心理上的一种伤害。它是当前青少年心理疾病高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校园软暴力”表现在语言伤害、心理惩罚、环境孤立、揪住“小辫”等现象上。“校园软暴力”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校园软暴力”的成因有很多种,包括个人原因、社会原因、保护意识差、职业压力大等。
通常,我们所说的暴力,是指对人肉体上实施的伤害,但是还有一种比肉体伤害更易造成对学生心理伤害的的暴力——精神施暴(也可叫做心灵施暴,“校园软暴力”)。“校园软暴力”,指的是教师通过嘲笑,讽刺、厌恶、苛责、蔑视、冷漠等方式造成对孩子精神上的伤害,使孩子内心经历一番痛苦的体验,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在社会媒体对教育行业日益关注的今天,体罚之类的硬性暴力行为日益减少或消失,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校园“软暴力”却一直存在着,成为当前青少年心理疾病高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校园软暴力”的表现
“校园软暴力”不具有明显的暴力特征,方式方法比较生活化,比较隐,因而很难界定。这种方式摒除了过去的体罚,披着一层美丽的外衣:我们这样做,都是为了孩子好,正因为爱之深,才责之切,是教师对孩子负责任的体现。而家 长面对如此负责任的老师只有感激,不予追究。也正因为如此,这种看似文明的方式,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老师拿来使用,花样繁多,呈愈演愈烈之势。要铲除校园“软暴力”,我们就要先准确地判断哪些现象是“软暴力”。
1、语言伤害现象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雪梅说,语言暴力指使用侮辱性、诽谤性、歧视性、恐吓性、贬损性等不文明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在班级里,总有一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不论教师怎么辅导,学生进步都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出现了急躁、反感、厌恶等情绪,对学生也就失去了耐心,诸如“癞狗扶不上墙” 、“你怎么这么笨”、“你简直是猪脑子,整天就知道吃喝拉撒睡”、“榆木疙瘩不开窍”这类语言脱口而出。这种精神侮辱,比打骂更让学生难以忍受。有时,孩子会求饶的说,“老师您还是打我一顿吧,这比说我好受。”不仅如此,对于经常违反纪律的一些所谓坏孩子,教师除了有声语言上的挖苦讽刺,还附带着一些体态语以增强效果,撇头,努嘴,眼瞪,装听不见,不耐烦的挥手等等。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学生已经被生活环境中最重要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否定,他也就看不到任何前途,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甚至放弃努力,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2、心理惩罚现象
心理惩罚也就是从心理上威胁强制学生。如,过重罚抄,有的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老师就警告他:再不完成作业罚你抄一百遍;过多写说明书或检讨书,动不动就让学生写说明书或检讨书,让孩子心理健康得不到发展,反而起摧毁孩子自信心;或是说你经常不完成作业,考试考不好,跟老师没关系,都是你自己造成的;或是说,完不成作业就把你家长喊来。类似这样的话还有很多,这些话这实际上是在威吓学生,让学生背负极大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恐惧,畏怯,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哪里还有心情遨游在知识的殿堂里呢。
3、环境孤立现象
从学习生活环境上孤立学生,让学生无法体会到集体的关爱,感受到的只是冷漠和歧视。如,老师认为某个同学弱智,对其相当的冷漠和不耐烦,这种态度也无形的传染给其他学生,造成其他学生也和该生疏远,致使该生人格受到冲击,这极有可能使其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还有一些老师很武断地给学生定性,例如,班上出现坏事,有的老师就说:“这坏事又是你干的吧,我们班上同学都不错,就你整天捣乱”。这就无形之中对其他学生强化该生不是什么好东西,你们不能和他一样,致使学生像躲避瘟疫一样的躲避他 。另外,有些老师在和学生交流时喜欢影射学生家长,更有甚者不仅孩子要接受这些侮辱,连这些孩子的爹妈和祖宗都脱不了干系,“上梁不正下梁歪,跟你爸一个德行”,“你们家哪辈子能出个聪明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类语言不仅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还有可能让孩子从心理上疏远父母。
4、揪住“小辫”现象
人无完人,成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学生了。在校园里,有的教师就抓住学生的“前科”,对学生放弃关心、不闻不问。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你三番五次地不完成作业,你妈都管不了你,我也没办法,你随便吧?”,“你自己不想学,教你又不学,我看你也没有希望了,只要你上课不违纪就行。” 诸如此类的话,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被师爱遗忘的人,很无助,从而变得郁郁寡欢、无心上进。
二、“校园软暴力”的危害
1、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不难发现,“校园软暴力”像幽灵,似鬼魂置身于校园中,“软暴力”实际上是一种情感虐待,是精神上的控制,心理上的摧残。不流血的伤口比流血的伤口更疼痛,它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远比明明白白的体罚的后果更令人恐惧,因为这是一种内伤,心理上产生长久的阴影,严重的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甚至影响了学生的一生。另外,这种软暴力还有可能使学生在无形之中也沾染“软暴力”倾向,甚至会外化为暴力行为,攻击他人,以宣泄自己这种被人为扭曲的心理。
2、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
哀莫大于心死,当一个学生从心理上与老师班级拉开了距离,往往对于学习也没有心思了,甚至破罐子破摔,厌烦老师,厌烦学校,重则开始厌学。这种不该产生的压力,一旦学生承受不了,学生会走极端的,甚至会酿成悲剧。
三、“校园软暴力”的成因
“校园软暴力”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1、个人原因
“人们总是有着一种驾驭他人的欲望,当一些比较极端、明朗化的硬性暴力行为行不通时,便转而采用隐晦、富有弹性的‘软暴力’行为来满足自己的这种内心需求①”。另外,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仍植根于很多教师的潜意识中,当学生犯了错误以后,教师会在施教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对学生采取惩治,惩治的方式则多种多样,语言攻击,冷酷的表情,厌烦的手势等,都可以派作惩治的手段。
2、社会原因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分数往往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惟一标准。社会对升学的重视,迫使教师、学校强调升学率、平均分,唯成绩论学生,德育、法制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仅仅停留在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上,忽视了对教师职业道德,心理上的引导,忽视了教师教育方法、技巧的培养与提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种对教师职能的诠释,认定了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权威者。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所做的一切,不论正确与否都被视为合理化和合法化。受我国传统文化中“严师出高徒”、“打是亲、骂是爱”等观念的影响,也让很多学生和家长对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敲打”表示理解。即使在施教过程中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也被认为是由受教育者引起的,是可以宽容的,这实际上是对教师的一种纵容。
3、保护意识
教师队伍乃至整个社会未完全形成尊重未成年人人格权益的保护意识是校园语言暴力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无论是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是教师的未成年人保护意识,以及家长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都亟待提高。学生不知如何应对教师的“软暴力”伤害,教师不认为自己对学生造成深层伤害,家长一方面对于教师的做法报以宽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无奈。因为孩子往往要在一个老师的手下学好几年,惹得老师不高兴,恐怕遭殃的还是自己的孩子。这种种原因,无形中给予校园“软暴力”一个容身的空间。
4、职业压力
教师的执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也是造成“校园软暴力”的一个原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日昌指出,教师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造成语言暴力的内因。当前教育体制中引进的激烈竞争,比如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使教师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再加上教师承载了社会、家庭太多的希望和寄托,但收入、住房、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却不很理想,付出大于回报使他们心理难以平衡。“教师长期在精神压力之下,需要寻找释放的途径。” 而学生有时就成了教师的释放空间。
“校园软暴力”表现多样,成因复杂,对于学生的精神的伤害是隐性的、长久的,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不得有侮辱、诽谤、歧视、恐吓、贬损等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言行②。”希望这个条例能给老师们亮起一盏警灯,给学生们的精神健康撑起一把绿伞。
(责任编辑:沈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