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抑郁症少年:回归不了学校更难回归社会_心理辅导-查字典中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网 > 中考备考 > 心理辅导 > 正文

聚焦抑郁症少年:回归不了学校更难回归社会

发布时间:2013-03-18 10:56:28来源:查字典-中考网

这是一群难以被常人所理解的孩子。他们的年龄多介于10岁到20岁之间,常感到低落郁闷,经常易怒,甚至会出现自杀。当中绝大多数有辍学的行为。

但在许多父母的眼中,他们只是“不听话”,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问题。于是,他们用尽各种手段逼着这些孩子回到课堂,骂、打、连哄带骗……多数孩子非但回不了课堂,反而变得更加“叛逆”。

在心理医生看来,他们实际上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当抑郁症发作时,此时的学校对他们而言,就如同一个牢笼般。回归学校,他们需要克服的绝不仅仅是那短短的几公里路,更是心理上可能达数千里的隔阂。

“叛逆”的孩子

“那一刻,真的觉得是晴天霹雳。”王先生如此形容得知女儿小芳(化名)患上抑郁症时的感受。

小芳是个刚上初一的女孩子。出生在富裕的家庭里,她一直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父亲的成功,既带给了她物质上的满足,但与此同时又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还在六年级时,王先生便已经盘算将小芳送到纪中三鑫学校读书,并自认为自己做了一个很好的决定。小芳心里却认为自己无法在尖子生云集的名校读书,压力骤增,对上学产生了极度抵抗的情绪,暑假过后坚决不肯上学。

头晕、肚子痛、逃学……看到自己的女儿一下子变得这么“叛逆”,王先生想尽了一切办法尝试解决,但都没有奏效,无奈之下只能把她送到心理工作室,希望通过心理疏导帮她上学。

在工作室里,心理医生发现,小芳并不是简单的“叛逆”,而是患上了轻微的抑郁症。而此前在她父母眼中,她的反常行为都只是简单地被定性为“叛逆”。

中山三院副院长甘露春告诉记者,像小芳这样患上抑郁症却被家长定性为“叛逆”孩子的案例,近年来越来越多。抑郁症在青少年中的发病年龄多介于10岁到20岁之间,但多数就诊的青少年患病都超过6个月,因为他们的父母根本没这种意识。

“在中山,因抑郁症辍学的孩子至少有数千人。对于子女不愿意上学所呈现出的种种异常表现,许多家长往往以‘小孩太调皮、太小了,过一阵子自然就好了’这些理由来自我安慰,大多不会予以重视。”甘露春说道。

不平坦的“回归”路

在工作室治疗的孩子当中,不乏像小芳这样的孩子。他们都在一边吃药一边治疗,希望通过心理辅导重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然而对于这帮年龄较小的抑郁症患者来说,回归学校的路途显然不是一帆风顺。而这当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父母的理解。

甘露春坦言,许多抑郁症是由家庭的诱因造成的。比如家庭内部长期存在的争吵、父母期望过高、家庭暴力等。然而,相当多的家长并不认为他们的孩子是患上抑郁症。但如果无法处理抑郁症,辍学的孩子是不可能回到学校中的。

小姿(化名)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今年就读市一中初一,她妈妈刘女士甚至一度觉得自己与女儿相处的方式很好,女儿将自己当成最知心的朋友。直到小姿闹着不肯去读书时,刘女士还弄不清楚原因。

万般无奈之下,刘女士带着小姿去心理门诊看医生,最终搞清楚了原因,原来小姿是患上了抑郁症,而抑郁症的发生还跟家里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她每天有许多作业要做,有时要做到晚上12点,她向父母倾诉时,得不到父母理解。渐渐的,她对学校乃至父母产生了抗拒心理。

“我曾经打过她,骂过她,甚至威胁要把她喜欢的小狗卖掉,她勉强去了几天学校,后来还是逃了回家,还说只要不读书做什么都行。现在想想,一味强迫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令刘女士极度郁闷的是,虽然她接受了女儿患上轻度抑郁症的说法,但直到现在许多亲戚,就连小姿的爸爸都难以接受,只是觉得孩子不听话,给刘女士宠坏了。

“抑郁症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有很多,包括懒、呆、变、忧、虑五大特点,如自卑、恐惧、低落等。任何一点都会令到孩子对学校产生恐惧。也就是说,如果不帮助孩子治好抑郁症,孩子是克服不了对学校的恐惧、抵触乃至厌恶心理。就算一时能逼她去上学,长此以往孩子的抑郁症会更加严重,对孩子心理造成更加负面的影响。”甘露春认为,父母的理解,是孩子治疗抑郁症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回归不了学校更难回归社会

对于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来说,并非回归了学校就意味着已经完全康复。

在心理医生看来,治疗抑郁症是个长期的过程,与诸多因素有直接关系。作为心理治疗机构,只能慢慢引导这些青少年克服心理障碍,并通过多重训练认识自我,重回学校。但回到学校之后,他们必然会碰到许多难题,这些难题会导致抑郁症的复发。此时除了需要继续经过心理咨询疏导外,家庭的关心同样非常重要。

“家长只有真正认识到抑郁症发生的原因,并配合进行治疗,将这些因素清除,才能帮助学生最终克服心理障碍。”甘露春说道。

甘露春还坦言,当前仅有少数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接受过治疗,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除此之外,如果这些孩子因抑郁症而辍学,且回归不了学校的话,待他们长大更难回归到社会中。

“因为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中,他们再度缺位了。他们的心理年龄并没有跟身体一样随着时间成长起来,甚至处于停滞的阶段。他们本来就因抑郁症出现了社交障碍,这么多年的积累,令他们更加厌恶与人交往,自我封闭。”甘露春说道。

事实上,甘露春的担忧,正是年仅21岁的阿峰的真实写照。沉迷网络多年,患上中度抑郁症的阿峰一早便已辍学。但由于一直没接受心理治疗,如今的他对群体生活感到极度恐惧,乃至经常大半个月不肯踏出房门。

他与社会的隔阂,物理上的距离仅仅是一扇门,心理上的距离可能是长达数千里,近乎无法逾越。

案例1

曾经:自闭尖子生竟失控裸奔

而今:敢于敞开心扉与人交流

自小被父母视为骄傲的阿伟(化名),如今却让家长非常头痛。“如果不是当时一味夸奖他,给他那么多压力。估计他现在也不会这样。”提起阿伟,他的母亲王女士不禁叹了口气,哽咽说道。

从小到大,阿伟在学校的成绩一直非常优秀。他是老师眼中的尖子生,每次公布成绩都被老师一再表扬;他也是家长眼中的乖孩子,平时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几乎没有任何娱乐。在同学的眼中,他则是学习的典范,多少羡慕的眼光常年聚集在他身上。

阿伟显然已经习惯了这一切,在他眼中,学习便是生活的全部。他从不跟其他学生出去游玩,觉得这是浪费了时间。渐渐的,他与周边的人逐渐疏远,每天过着从学校到家庭的“两点一线”生活。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上大学。当时高考模拟考试阿伟闯入了学校前十名,本来可以报送北京大学,但阿伟的父母担心他离家离得太远,无法适应,便给他报了中山大学。阿伟也如愿以高分考上了中山大学。但这时父母发现,阿伟开始变得焦虑起来。

在学校的独立生活,令阿伟觉得极度不适应。虽然他在大学成绩依旧名列前茅,但由于长期独自一人相处,他已经无法正常地与室友或同学交往。他常常回避与人交往,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失态,怕与别人目光对视。后来在熟人面前,他也常出现类似现象。

“他跟我说,自己常常感到很焦虑,好像很多东西塞在脑子里,脑袋很胀,但他又不知道怎么释放。憋得实在受不了的时候,他甚至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他无法在学校呆下去,说想死的念头都有了,有一次竟然在校外裸奔。”王女士回忆道。

在经过数月的心理治疗之后,如今阿伟已经返回学校读书。但他离完全回归学校和社会,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需要坚持走下去。他仍然得靠吃药控制病情,每个月也需回到治疗机构接受心理疏导。但如今他经常到心理工作室当义工,也敢于敞开心扉与人交流。

案例2

过去:学校像个恐怖的牢笼

现在:考试不及格也很释然

绝大多数患上抑郁症的青少年,因出现恐惧、自卑等各种心理,根本无法与正常的同龄人一样读书。此时的学校,在他们看来更像是一个令自己倍感痛苦的牢笼。

晓燕(化名)便是这些辍学孩子中的一名。在此之前,她一直被老师和家长视为学习上的佼佼者,她的妈妈张女士还一再期望她能考上北大,“想都没想过她居然会不肯上学”。

按张女士的说法,高中以前晓燕的成绩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她也很乐于上学。直到考上重点高中后,在高手如云的环境中,她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优越感。

学习压力逐渐加大,晓燕曾许多次要求转学,但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张女士根本没理会晓燕的想法,只是一味安慰她好好读书,一定能再度领先同学。

后来晓燕逐渐发展到一进教室就感觉胸口发闷、心慌、出虚汗、烦躁不安,甚至肚子痛。张女士曾多次带她到综合医院就医,检查都没有什么异常。无奈之下家长只能求助心理医生,但此时晓燕的抑郁症已经较重,暂时无法再去学校读书。

“学校就像一个令人恐惧的牢笼,我真的不想去。只要能不去,爸妈让我做什么都可以。”提起学校,晓燕痛苦地形容。

在接受心理治疗数月后,晓燕终于可以放下包袱,开开心心上学了。说起她的变化,她妈妈如此形容:“以前她觉得考试一定要考九十分以上才敢跟我说,现在就算不及格,她也很轻松,没有压力。小孩子确实不应该有太大压力。”

案例3

那时:富裕家庭催生问题孩子

此刻:家长不再寄予过高期望

初次在甘露春天心理工作室碰到小芳时,只是觉得她是个很爽朗的女孩,并无法将其与“抑郁症”联系在一起。她喜欢和其他人开玩笑,说话时很大声,高高的个子令人觉得她很有“大姐大”风范。

只是,当别人跟她有争吵令她感觉“不爽”时,她便开始发作。她会情绪激动、乱砸东西、大声骂人,甚至大哭撞墙,此时周围的人拦都拦不了。若她爸爸在一旁,也只能轻轻捂住她的嘴,将她拖到一个角落好好劝慰。“打或者骂她只能令她情绪更加激动。”

在工作室里,心理医生发现,小芳并不是简单的“叛逆”,而是患上了轻微的抑郁症:她集中注意力比较困难,记忆力减退,一遇到跟自己不同的意见,或者有人顶撞她,便会出现不安、焦虑、紧张和激越。

究其原因,或许是跟小芳的家庭背景有关。如上所述,出生在富裕的家庭里,小芳一直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父亲的成功,既带给了她物质上的满足,但与此同时又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而父亲将小芳送到纪中三鑫学校读书这件事情,只能说是导火线,绝非引发抑郁症的根本原因。

经过数个月的心理疏导,如今小芳已经愿意上学,但因抑郁症产生的不稳定情绪,仍时常困扰着她,令她倍感难受。离完全治愈,她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途需要走。但经历了这次事件之后,她的父母最终明白,给予孩子太多期盼,或许反而会害了孩子。 南方日报记者 游玉华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最新讯息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全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