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讯:又到一年一度学校纳新的时候,因为我孩子去年上了一年级,就有几个家长咨询我孩子上哪个学校好的问题。
去年我给孩子报名的时候,也经历了一番考察和思想斗争。当时我咨询教育界的一位学生家长,他不赞成择校,他的孩子也没择校,小学和初中都是就近入学,孩子学习好坏关键在孩子,和学校无关。
择校择班什么的,这都是外行才干的事儿,其实根本没必要,学校本身差别不大,而且又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现在学校分班也科学管理,一般是先随机分好了班,然后老师抓阄,抓到哪个班级是哪个。为教育公平,教育局制定了很多政策,比如每隔一段时期进行教师大轮换,做到一个区的学校,师资力量没差别。所以越是不了解学校内幕的家长越热炒潜规则。
去年为孩子上学,我特别留心择校这样的关键词,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问一个教育界人士两所学校哪个更好?他们的回答一律像外交辞令一样如出一辙:两所学校没有可比性因为不同区的学校之间平时不统一试题等,也就没有统一标准的统计数字,所以学校之间没有可比性。
一个学校的好坏,取决于两个方面:生源和师资。作为教育当局,已经做了许多平衡教育资源的工作,就生源方面来讲,实行划片招生就是政策之一,划片范围具体到街道和楼房。为了平衡师资力量,教育局规定教师在辖区内的学校之间大轮流,也就是说,教师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学校一教到底。
在教学资源的配备上也尽力均衡。近年来为控制择校,教育局也制定很多政策,比如我们市为控制择校生,小升初采取对口直升,对于小学择校而初中回原户籍就读的,也属于择校,择校生在中考中将不享受指标生、统招生政策。以后限制择校生政策会被严厉执行下去,采取多种举措打击择校:收取一定数额的择校费,不享受中考优惠政策等,作为限制择校的配套措施,严厉打击空挂学籍等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会越来越公平。其实我国的基础教育制度还是非常完善的,我就很有体会,当我提出择校的时候,感觉难度非常大,不是交择校费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资格交的问题,而我所在的社区小学为保证辖区内的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学校和派出所联合,调出适龄儿童的档案资料,派出老师从6月份就开始走访,了解每个孩子的入学趋向。
我们因为没确定下来学校,片区走访的老师跟我联系过好几次,一个都不能少。等我给孩子到社区小学报名时,一位教育局的朋友告诉我:其实现在的小学都不错,没差的,咱们上的这个这几年实行双语教学,事业蒸蒸日上。
择校,家长们往往不是择的校,更多的是择的一种心理安慰,其实完全没必要,推动教育公平,可以从我做起。
上一篇: 学生不宜的游戏就应当禁止
下一篇: 免费师范生可免试读在职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