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课改初衷是为了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现在不但没减轻,反而有加重趋势。
深圳查字典中考网7月27日 7月10日前后,市教育局发布《关于深圳市初中综合课程设置的调整意见》,宣布为期10年的课改告一段落。此举立即在市民和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
我女儿学了两年《科学》课,明年就要参加中考了,课程忽然变了,要是影响了我女儿的中考成绩,谁来负责?福田区一位暑期后即上初三的学生家长不无担忧地说,课改大事,要停起码也该举行听证会,一声不吭,说变就变,简直形同儿戏!一位中学校长抱怨,消息来得突然,学校措手不及,科学课老师一变四,调整起来非常头疼。
以人为本课改走过10年
当年为什么要课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级精品课中国现代文学主编温儒敏,在去年12月深圳举办的课改研讨会上表示,是因为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两个重症,一是不讲差异,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不重视因材施教,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二是教育竞技化,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都是这种竞争模式,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害。从时代需求看,欧美最近几十年都在搞课改,非常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不适应时代的教育制度与课程体系,是一种世界潮流。还有,就是现在孩子们学业负担太重,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从培养健全人格,从以人为本角度考虑,也迫切需要启动课改。
在这个背景下,本世纪初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北美、欧洲、东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的高中课程改革作了比较研究。比如美国培养中学生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密切地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准备。
2001年,教育部在全国选择了38个实验区进行课改实验,深圳南山区成为试点之一,该年入学的南山各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新生实施了课程改革。2003年秋,深圳在全市初中推行了新课改。
与深圳全市在初中推进新课改不同的是,深圳教育的一面旗帜深圳中学,则走得更远,不仅初中与全市同步,而且在高中也进行了大胆课改。
深圳中学在新课改中敢于单骑独进,走在全市乃至全国最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资历显赫,全国闻名的明星校长王铮。2002年,王铮是北大附中副校长兼深圳南山分校校长。同年王铮转任深圳中学校长。2003年暑期,王铮组织深圳中学教师去新加坡莱弗士学院参观。回来后,王铮主持会议,将学校原来团结、勤奋、严谨的校训改成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造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这在当时被视为王铮改造深中的宣言。
2003年9月,深圳中学开始实行导师加辅导员制,类似大学校园管理模式,而对学生实行走课制在全校八大学科全面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学生可以跨班跨年级自主选修。于是,教室还是原来的教室,学生却在不断流动。每到下课后,同年级甚至同班的学生,却在寻找下节课不同的教室。
另一大举措就是学生自治, 深圳中学将学生事务基本都交由学生自我管理。王铮将校学生会定位为学生自治机构,同学们都可以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讨论中来,在鼎盛时期,全校有1/3的学生是学生会成员,先由学生普选出单元主席,然后单元主席每月轮值做学生会主席。日常事务中,学校领导和老师从原来的直接管理者,退居为指导者和顾问的角色。
2004年,深圳中学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高中课改实验样本校,承担起相关的实验项目。
亲历了当年深中课改,现在某大学读研的一位李姓同学坦言,正是当年王校长的学生自治,让他和很多同学明白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那是一场真正的公民意识启蒙。当时的业界及社会,也普遍将王铮的改革视为公民教育实验。而王铮也多次对外表示,培养一个自信的公民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人们一般认为,一所好学校,尤其好高中,要升学率高,特别是要升入北大、清华等国家重点院校这是教育的本真意义吗?这是功利教育思想,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也不能解决绝大多数人的问题。
声音:课改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这是一场上下都没准备好的改革,注定了难以为继。深圳一位资深教育专家告诉晶报记者,在上,教育部当年出了改革思路,与之相关的高考政策却一直未予调整;而各课改地区根本就无相关师资配备,都是仓促上阵,效果可想而知。
布吉中学科学教研组骨干教师郑莹向晶报记者坦承,她大学专业是物理,在学校也教物理,突然间让她教科学,化学和生物她补起课来还轻松,难就难在地理,中学时一点都没学过,啃起来太费劲。学校最后还是决定由某一个教师教整个科学课。我们采取的办法是,每到一节课前,对涉及的相关内容,由科学课老师与单科老师集体备课,把所涉问题都由单科老师讲清楚。
实验中学科学老师陈俊彦告诉晶报记者,他学的是生物,任教也是生物。学校课改时要求单科老师直接教科学,对他来说,就是必须把物理、化学和地理的课补起来。补课办法是在其他单科老师上课时去听课,第一学期要听60到90节,听后还要对重点进行点评,然后再熟悉课本,把里边涉及的生、理、化、地各科相通之处找出来,再去教学生。
陈老师说,他直到第二年才开始慢慢体会到课改的目的和效果。学校的科技活动,以前是老师让做什么学生才做,生怕自己去做了会出错。课改后的科学课让学生对科学产生了兴趣,觉得好玩,不少学生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大胆去做实验,去寻找真相。陈老师很遗憾学生这种进步在高中无法衔接上,因为高考在前,分科应试,又回到老路上去了。
布吉中学历社老师严运龙,在龙岗区课改前曾数次代表区里去南山区考察调研课改事宜,是龙岗区最早接触课改的教师。他认为,与科学课相比,历社老师在从单科向综合过渡上难度相对较小。历社是历史加上部分地理及政治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这部分文科出来的人中学都学过,再捡起来相对容易。
课改初衷是为了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现在不但没减轻,反而有加重趋势。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崔峦,在深圳课改十年研讨会上表示,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累,但是效果不是很好,课改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级精品课中国现代文学主编温儒敏也坦承,课改某些亮点没得到体现。比如综合性学习,动机设想非常好,问题是师资跟不上,综合课往往就是拼盘。
课改教材就是一大拼盘?
布吉中学历社老师严运龙说,所谓历社课本,就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大拼盘,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内容应有尽有,但各部分间缺乏逻辑关系,别说学生读起来一头雾水,就是老师要弄明白也很费劲。
严运龙说,后来再看中考题,完全是新瓶装旧酒,没体现课改特色,改了等于没改,他开始为课改前景担忧。
福田区一位家长龚先生,提起历社教材,直斥其脑残,误人子弟。中考后,我很偶然问女儿中国朝代的排列顺序,她竟半天回答不上。他生气之余,把历社教材要来看了看,顿时目瞪口呆,初一册开篇就是《我的家在哪里》,说的是社区功能等;历史部分,世界史与中国史穿插行进,中国各朝代历史亦穿插讲述,让人如坠雾中,难明就里,我才明白都是这教材坑爹啊!
记者先后就历社教材访问过近10位家长,说法与龚先生相类。
作为科学课老师,布吉中学的郑莹认为,科学课本优点是重视启发学生探索的方法,但缺点是跳跃大、零碎、不系统,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很大。
与历社课教材的一片骂声不同,科学课本却得到了私塾界人士的热捧。朱清时院士主编的《科学》教材因课改中止而被放弃,我非常难过。梧桐书院院主蔡孟曹告诉晶报记者,他仔细读过初中三年的六本《科学》,从朱清时院士的前言中就看到了科学教育的希望,他例举伽利略证明了单摆振动具有等时性而后发明了摆钟,从而引领学生产生科学兴趣。这六本书的综合编排很合理,让学生对自然科学有总体的了解和认识,又不觉得科学难学,不困难是兴趣的开始,有兴趣后就不怕困难。他说,尤其是每本书最后环节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更是重点,让学生自己调查、研究、实践以培养学生寻求真理的心灵。
文理倒挂是直接导火线?
今年高考,深圳连续第二年出现文理倒挂,报考文科的学生占56%。
文理倒挂客观上反映了深圳理科考生在全国的弱势,其原因与课改有相当大的关系。布吉中学科学老师郑莹认为,《科学》课增加了教学趣味及综合性,却降低了难度,弱化了学生的学科概念,且教材本身存在缺陷,师资配备得仓促,只学到一些常识化的东西,一到高中马上被难度、强度明显拔高的分科教育所取代,学生难以适应,对理科高考失去信心,最终导致了文理倒挂。
与国外教育机构交流颇多的梧桐书院院主蔡孟曹则向记者透露,文理倒挂其实与深圳课改是一锅夹生饭关系颇大。深圳初中的《科学》课程本就汲取了美国通识教育的内涵,但美国的通识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形成了一套有机而完整的过渡衔接体系,中学毕业后是根据学业水平测试成绩(SAT)申请大学,没有硬性文理科之分,所以不会有问题。他说,深圳课改只在初中进行,是锅夹生饭,注定了今天的局面。
文理倒挂成为天秤上最后那根头发,终于使深圳失去了继续课改的勇气。
在目前中国教育界,高考仍是一道不可撼动的铁闸, 深圳课改与高考博弈10年,终于举起白旗,并不意外。一位中学校长向晶报记者感叹。课改在推出之初,其实就已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课改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
深圳课改终止,但相关话题却远未结束。
教材可以回头,但课堂却无法回头。布吉中学严运龙老师告诉晶报记者,经过10年课改,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已将课堂变成一个充分展示学生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自主性、合作性、探究精神方面都有了大幅提高,过去填鸭式教学已一去不返。
我并不认同初中综合课调整就是课改失败或叫停,相反,这种调整是为了让课改更好地持续下去。严运龙认为,虽然初中综合课程将重新回到分科教学,但分科教学将采用的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教材与十年前相比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他见到的新版历史教材为例,其中设置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栏目或环节,重在启发调动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与过去任何版的教材相比都有天壤之别。
也许这次课改有很多不足,但其带来的很多积极因素不容忽视。严老师表示,对初中综合课程的调整,反映出管理层不但有正视问题的态度,而且有及时纠正问题的行动。所谓改革,就是要允许尝试,允许失误,也要允许及时修正甚至扭转。
深中:两任掌门人的课改改革
故事
其实,深圳课改以来,各种质疑声就从未间断。
深圳中学,深圳教育的名片和象征,深圳课改的风向标。是公认的这次课改最彻底、最全面的学校。全国先后有300多批,1500多名专家、学者、教师前来考察学习。
但考察学习者无一例外地表示:深中经验虽好却无法复制,因为走得太远,会影响高考成绩,风险太大。
记者了解到,截至2007年秋,全国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试行新课程,但效果并不理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一次课改研讨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与课改没有摆脱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不无关系。
作为深圳课改的风向标,深圳中学的课改在一场人事变动后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2010年年初,在深圳中学课改中大刀阔斧、特立独行的王铮离任,返北大附中出任校长。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王占宝出任深圳中学新一任掌门。
王占宝也是全国教育界的翘楚,作为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前校长,被称为中国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还拥有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市名校长等美誉。
前任倡导素质教育,王占宝亦然,只不过路径不同。
王占宝的素质教育理念概括为学术性素质教育,目标是办学术性高中,其所有改革都围绕此展开。比如增设学术活动周,不定期邀请一些大学教授来讲座,学生普遍欢迎。
在组织机构上,王占宝恢复了固定班级制度。推出了八大课程体系,每套体系有一套固定的课程,主修课的选课制度取消,相应的走课制度亦消亡,只有艺术、体育、活动等课程仍是自主选修,保留走课制。
在对学生的管理上,王占宝对原来的学生会进行了重组,人员大幅削减,新的学生会定位于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在留宿、迟到、旷课等日常管理细节上,王占宝要求按照校规严格执行。
显然,王铮对学生采取类似于大学的松散式管理,给了其更多自由。而王占宝则是还原了中学生本来应有的管理模式。王占宝的新举措得到了部分老师和家长的赞成,当然也会有不少学生持保留意见。一些学生甚至在校吧里指斥其所谓学术性素质教育,其实是应试教育的代名词。
对于学生的看法,王占宝认为一方面是学校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终身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和家长向学校要效能、要升学率,这种兼顾是不容易的,需要避免功利与冲动,遵循教育规律,走出自己的办学之路。学术性高中的提出和实践,是希望在应试教育本质未能真正改变,素质教育又被严重扭曲的现实环境中,让教育回到原点。
两任王姓校长对深中的改革孰优孰劣,只有历史有资格评判。但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在王占宝出任深中新掌门一年后,深圳中学毕业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率从67%上升到了79%。
而在深中两任掌门人的交割故事里,深圳课改也同时走到尽头。
两任王姓校长对深中的改革孰优孰劣,只有历史有资格评判。但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在王占宝出任深中新掌门一年后,深圳中学毕业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率从67%上升到了79%。
作为深圳课改的风向标,深圳中学的课改在一场人事变动后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2010年年初,在深圳中学课改中大刀阔斧、特立独行的王铮离任,返北大附中出任校长。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王占宝出任深圳中学新一任掌门。
王占宝也是全国教育界的翘楚,作为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前校长,被称为中国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还拥有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市名校长等美誉。
前任倡导素质教育,王占宝亦然,只不过路径不同。
王占宝的素质教育理念概括为学术性素质教育,目标是办学术性高中,其所有改革都围绕此展开。比如增设学术活动周,不定期邀请一些大学教授来讲座,学生普遍欢迎。
在组织机构上,王占宝恢复了固定班级制度。推出了八大课程体系,每套体系有一套固定的课程,主修课的选课制度取消,相应的走课制度亦消亡,只有艺术、体育、活动等课程仍是自主选修,保留走课制。
在对学生的管理上,王占宝对原来的学生会进行了重组,人员大幅削减,新的学生会定位于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在留宿、迟到、旷课等日常管理细节上,王占宝要求按照校规严格执行。
显然,王铮对学生采取类似于大学的松散式管理,给了其更多自由。而王占宝则是还原了中学生本来应有的管理模式。王占宝的新举措得到了部分老师和家长的赞成,当然也会有不少学生持保留意见。一些学生甚至在校吧里指斥其所谓学术性素质教育,其实是应试教育的代名词。
对于学生的看法,王占宝认为一方面是学校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终身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和家长向学校要效能、要升学率,这种兼顾是不容易的,需要避免功利与冲动,遵循教育规律,走出自己的办学之路。学术性高中的提出和实践,是希望在应试教育本质未能真正改变,素质教育又被严重扭曲的现实环境中,让教育回到原点。
两任王姓校长对深中的改革孰优孰劣,只有历史有资格评判。但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在王占宝出任深中新掌门一年后,深圳中学毕业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率从67%上升到了79%。
而在深中两任掌门人的交割故事里,深圳课改也同时走到尽头。
两任王姓校长对深中的改革孰优孰劣,只有历史有资格评判。但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在王占宝出任深中新掌门一年后,深圳中学毕业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率从67%上升到了79%。
上一篇: 李庆明: “鞠躬”校长谢幕之后
下一篇: 深圳中考:中职学位渐成“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