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升学率衡量学校质量的惯性思维中,升学率统计模式依然固执地对各类学校进行排名。
名不见经传的海外三流学校成为海外名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相关利益方的需要。
应试教育思维不改,则留学潮也无法改变升学率崇拜。
近来,有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一线大城市的一流中学里,若还有人喋喋不休于一本达线率甚至北清率是会遭到嘲笑的。现在要比就比升入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数,比有多少学生考入耳熟能详的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学。
升学率与升学教育好似一枚硬币的两面,有升学教育,升学率即客观存在。但当前陷入这种无休止的升学竞赛而无力自拔的不仅包括几乎全部的中小学学生,还包括他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政府官员。升学率比拼从高考达线率到专科以上达线率,再到本科以上达线率,再到一本以上达线率,再到985、211录取率,再到北大、清华录取率,再到如今的世界一流大学录取率,升学率比拼的版本随着高校大幅扩招和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终于迈进7.0时代。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教育国际化势不可当。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39.96万,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预计2013年出国留学人数会达到45万人。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总计送出留学生264.47万,其中90%以上为自费留学生。研究表明,近年来留学生呈快速低龄化趋势。从2012年中国国际教育展期间进行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计划出国留学学生的学历层次方面,本科生占51%,高中生占38%,约5%的研究生有出国留学计划,值得关注的是,其他有意向出国留学的6%的群体中,有不少的初中生甚至小学生。2005年以来,赴美读书的中学生增长了10倍以上。在被调查有出国留学意向的学生中有59%的人选择高中毕业后即出国留学。2012年,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均有近70人拿到国外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有人开玩笑地说,在上外附中,学生会问高考是什么。2013年该校应届毕业生250人中,参加高考的只有47人,其中裸考的只有10人。放弃高考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直接被国外一流大学录取。
在用升学率衡量学校质量的惯性思维中,即使高考竞争已不再激烈,版本不断升级的升学率统计模式依然固执地对各类学校进行排名。这种排名学校需要,家长和社会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也需要。一旦失去了升学率,几乎所有的人都很不自在。事实上,能够通过SAT考试经正常渠道录取到全球排名前20位的学校非常不容易,能够进入美国常春藤名校且获得全额奖学金的更是少之有少。这样的学生原本可以考上北大清华,现在他放弃了高考,对于传说中像神一样的母校来说是巨大的损失,所以在升学率统计中,其贡献率是不可能被忽视的。这也是海外名校升学率比拼集中在普通高中阶段的重要原因。对此类成绩统计,很多地方政府也是默认的;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直接单列为排名指标。大多称之为新的增长点,实际上就是新的兴奋点、关注点、评比点,是学校的又一个牛鼻子。
在留学大众化的今天,高中毕业直接进入国外高校读本科的学生中,更多的在高中阶段的成绩并不出色。在国际高中以及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班中,有相当比例的是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由于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疑虑,有不少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在不能考入国内985大学的情况下,选择留学。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全球视野和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对未来的发展很重要,所以留学是必定的选择,迟出国还不如早出国。这类学生几乎全为自费留学,学校的类型也是五花八门。有不少的国外二流甚至三流的高校,招生基本不设门坎,名为抢人实则抢钱。无论是凑升学率,还是赶时髦,留学生自然堂而皇之地榜上有名,名不见经传的海外三流学校居然也莫名其妙地被套上了耀眼的光环而成为海外名校。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相关利益方的需要。
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升学率排名是中国教育的痼疾;区域、城乡、校际的巨大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最大障碍;诚信体系不健全以及评价科学化水平低是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又一绳索。应试教育思维不改,则留学潮也无法改变升学率崇拜。一旦7.0版失效,8.0版随之而来。尚未松绑再遭紧绑。让简单统计学替代科学的教育测量学,用升学成绩的高低掩盖教育服务品质的好坏,国际化以及留学潮当然无法触及中国教育的根本灵魂。必须要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从强化人才战略和民族安危的角度,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切实提高各类教育的质量,教育才能真正让人民满意。
(姚跃林,作者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在用升学率衡量学校质量的惯性思维中,升学率统计模式依然固执地对各类学校进行排名。
名不见经传的海外三流学校成为海外名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相关利益方的需要。
应试教育思维不改,则留学潮也无法改变升学率崇拜。
近来,有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一线大城市的一流中学里,若还有人喋喋不休于一本达线率甚至北清率是会遭到嘲笑的。现在要比就比升入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数,比有多少学生考入耳熟能详的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学。
升学率与升学教育好似一枚硬币的两面,有升学教育,升学率即客观存在。但当前陷入这种无休止的升学竞赛而无力自拔的不仅包括几乎全部的中小学学生,还包括他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政府官员。升学率比拼从高考达线率到专科以上达线率,再到本科以上达线率,再到一本以上达线率,再到985、211录取率,再到北大、清华录取率,再到如今的世界一流大学录取率,升学率比拼的版本随着高校大幅扩招和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终于迈进7.0时代。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教育国际化势不可当。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39.96万,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预计2013年出国留学人数会达到45万人。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总计送出留学生264.47万,其中90%以上为自费留学生。研究表明,近年来留学生呈快速低龄化趋势。从2012年中国国际教育展期间进行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计划出国留学学生的学历层次方面,本科生占51%,高中生占38%,约5%的研究生有出国留学计划,值得关注的是,其他有意向出国留学的6%的群体中,有不少的初中生甚至小学生。2005年以来,赴美读书的中学生增长了10倍以上。在被调查有出国留学意向的学生中有59%的人选择高中毕业后即出国留学。2012年,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均有近70人拿到国外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有人开玩笑地说,在上外附中,学生会问高考是什么。2013年该校应届毕业生250人中,参加高考的只有47人,其中裸考的只有10人。放弃高考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直接被国外一流大学录取。
在用升学率衡量学校质量的惯性思维中,即使高考竞争已不再激烈,版本不断升级的升学率统计模式依然固执地对各类学校进行排名。这种排名学校需要,家长和社会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也需要。一旦失去了升学率,几乎所有的人都很不自在。事实上,能够通过SAT考试经正常渠道录取到全球排名前20位的学校非常不容易,能够进入美国常春藤名校且获得全额奖学金的更是少之有少。这样的学生原本可以考上北大清华,现在他放弃了高考,对于传说中像神一样的母校来说是巨大的损失,所以在升学率统计中,其贡献率是不可能被忽视的。这也是海外名校升学率比拼集中在普通高中阶段的重要原因。对此类成绩统计,很多地方政府也是默认的;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直接单列为排名指标。大多称之为新的增长点,实际上就是新的兴奋点、关注点、评比点,是学校的又一个牛鼻子。
在留学大众化的今天,高中毕业直接进入国外高校读本科的学生中,更多的在高中阶段的成绩并不出色。在国际高中以及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班中,有相当比例的是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由于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疑虑,有不少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在不能考入国内985大学的情况下,选择留学。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全球视野和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对未来的发展很重要,所以留学是必定的选择,迟出国还不如早出国。这类学生几乎全为自费留学,学校的类型也是五花八门。有不少的国外二流甚至三流的高校,招生基本不设门坎,名为抢人实则抢钱。无论是凑升学率,还是赶时髦,留学生自然堂而皇之地榜上有名,名不见经传的海外三流学校居然也莫名其妙地被套上了耀眼的光环而成为海外名校。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相关利益方的需要。
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升学率排名是中国教育的痼疾;区域、城乡、校际的巨大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最大障碍;诚信体系不健全以及评价科学化水平低是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又一绳索。应试教育思维不改,则留学潮也无法改变升学率崇拜。一旦7.0版失效,8.0版随之而来。尚未松绑再遭紧绑。让简单统计学替代科学的教育测量学,用升学成绩的高低掩盖教育服务品质的好坏,国际化以及留学潮当然无法触及中国教育的根本灵魂。必须要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从强化人才战略和民族安危的角度,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切实提高各类教育的质量,教育才能真正让人民满意。
(姚跃林,作者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下一篇: 沪首发霾橙色预警 中小学暂停户外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