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从形式、内容到评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4年全国各地17个实验区进入新课程中考,2005年实验区扩大到500多个,2006年中考全国已有约1/3地区进入实验区中考。对非实验区的考生而言,了解、把握近几年中考动向和实验区中考走势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一、近几年中考试题评价
纵观近几年中考政策和试题,可以清楚地发现一些变化的情况和形势:
(一)中考政策与命题指导思想
近几年,中考政策和命题指导思想不断变化,变化和发展的方向十分明确,过去过多地强调对学生知识的考查,高中录取依据比较单一,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各种潜能,现在要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试题命题方面,要在重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在具体情况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试题要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杜绝命制偏题、怪题。在考试管理方面,各地都加强了命题、审题、保密、阅卷和招生等管理工作,试题科学性得到提升。
(二)考试科目、方式
各地考试科目区别很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地考试科目不同;二是同一地区不同年份考试科目也有变化。
目前,各地统一开考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大部分地区(约60%)开考物理、化学、政治。还有一些地区将几个学科综合纳入到一张试卷中,目前较多的综合试卷有:理化合卷、理化生合卷、政史地合卷。另外,也有少部分地区开考生物、地理、历史和政史合卷,史地合卷、史地生合卷、地生合卷,浙江省设置了科学和社会两个综合考试科目。
目前,绝大部分地区采用各科考分简单相加作为高中录取的唯一依据,云南大理等少数地区已尝试采用等级打分。从各科分值占总分值比例看,语文、英语、数学三科占的比重最大,约占20%,物理、化学、政治占的比例稍低,约在10%左右,生物、地理所占比例最低,稍高一点的是历史。
在考试中,有闭卷考试,也有开卷考试和半开卷考试,开卷和半开卷考试中,以政治、历史、政史地科目为最多,比例超过50%。一些地区除笔试外,还开设了口试、成果与面试答辩、实际操作。物理、化学、生物和综合理科考试中,近一半的试卷设置了试验操作考试或考查(有些计入总分,有些不计入总分,仅作参考),英语科考试绝大多数进行了听力测试。
(三)考试内容
各地命制试题内容的依据都是各地教学实际执行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语文:各地试卷逐步规范,基本统一到三大板块:①语音积累与运用;②阅读(现代文与文言文);③作文。一些地区设计了做文摘大片、修改作文等内容,个别地区安排了书写、默写、听力等内容,文言文阅读主要取材于教材。
2.数学:基本杜绝了生搬硬套、纯粹背记和机械计算的试题,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突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地区设置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试题。
3.英语:绝大部分地区考听力和书面表达,重视在实际语言交际中考查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口语考查方面,多数地区设置了间接口语考试题,如让学生根据提示、语境补全对话,个别地区进行了口语考试。
4.政治、地理、历史、综合文科:强调将问题放在实际生活中,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注意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5.物理、化学、生物、综合理科:普遍减少了对死记硬背知识、简单机械计算和繁杂推演运算能力的考查。物理、化学、生物试卷大多数设置了试验操作试题,占分值的20%以上,一些地区试题增加了开放性、探究性试题。
(四)中考试题题型结构、考试时间、分值与难度
近几年,中考试题题型、题量、考试时间、赋分和难度都有很大区别。从题型看,客观题有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主观题有作图题、试验题、计算题、解答题、证明题、论述题、作文题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试题客观题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英语卷客观题分值偏高是一个普遍现象。今年随着中考改革,一些新型试题开始登台亮相,如制做文摘卡片、书写、开放性试题。
各地各个科目的考试时间、题量及各部分赋分以及难度都有非常大的差别,在难度控制上,多数地区的试题把容易题和难题的比例设置在7:2:1上。
(五)命题、阅卷与招生
近年来,大多数地区命题比较严谨,有严格的命题、审题和阅卷制度。一般的,每科命题人有2~3人,也有个别地区只有1人命题,随意性比较大。在阅卷上,多数地区作文甚至是综合文科的论述题、英语表达题都是3人阅卷。
考生应当注意的是,随着主观题比例加大,学生发挥余地相应的加大,但阅卷难度在上升。因此,解答主观试题如果过分超越常规,会有较大风险的。
总体看,近几年中考科目、试题内容、试题结构等都有一些变化,考生应当关注本地近年的中考变化趋势,同时也应该留意外地中考命题的走向。
二、2007年中考命题趋向
(一)命题的依据、指导思想、目的和作用
中考改革还将继续深化,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初中毕业和升学考试将继续坚持,毕业和升学考试可以合并也可以分离。两考分离的,毕业考试逐步交由学校组织,中考仍以综合考查学生完成初中所学知识与技能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一个重要依据为目的,仍将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中考考试将切实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和课程标准理念,命题依据是课程标准,命题将更加注重实体的实用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时代性、教育性和综合性,将更加强调试题同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学生熟悉的实际和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将继续杜绝偏、怪、繁题。
(二)考试科目与形式
教育部不会对各地开考科目作统一规定,各地的考试科目不会一成不变,可能会受其他地区命题影响,调整考试科目。总的趋势是语文、英语、数学作为传统的考试主科,地位不会受动摇,但语文有开卷或半开卷的趋向,其他学科是否作为考试科目和如何作为考试科目,各地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有两个趋势值得注意:第一,是综合的趋势,即一张试卷(考试科目)中包含有多个学科的内容,如综合理科或综合文科;第二,开卷或半开卷的科目不断增加。
(三)试卷题型结构、难度
近几年的趋势是客观题比例下降,主观题比重上升,这一趋势虽将维持但不可能再强劲。原因有二:第一,主观题不利于阅卷,容易失去公平;第二,客观题出好了完全可以克服其弱点,现在有另一种声音支持适当提高客观题量。因此,保持目前的比例可能性较大。物理、数学、化学主客观题比例大约为7:3或6:4,政治试卷为5:5或4:6,语文试卷约为5:5,英语试卷客观题比重仍然较高,作文题占的比重虽然各地不同,但一般会占40%左右。
中考试题的题型将更加多样化,题量会渐趋规范,难度比例会逐渐趋向容易题、中度题、难度题比例为7:2:1。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各地试卷中出现了一些新题型,特别是一些考查解决实际应用能力的开放性或探究性题型,如仿句题、小制作等。
(四)考核内容
1.语文:主要是三个板块,语音积累与应用、阅读(现代文和文言文)、写作。文言文主要选材于教材;作文题型将会多种多样,不一定就是话题作文,鼓励考生写真情实感;阅读和其他试题选材将更加注意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更具人文内涵和教育功能。阅读题主要取材于课外文章,注重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一些地区的新题型如口语、书写等值得关注。
2.数学:在考查学生基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同时,着重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出繁难、人为编造的计算题、证明题,考生应多关注与现实相联系的一些应用问题,如小制作、简单建模、经济应用题等。
3.英语:会适当降低对语法的要求,不出纯粹的偏、难语法题。将注重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如交际英语、口语等。试题选材将更多地来自于生活,如标语、标牌、图片等。听力、阅读、写作、综合运用仍是英语考查的重点。试题题型仍将以选择题为主。
4.理科(物理、化学、生物、理综):考查基本概念和原理,会更多地结合具体问题来考查,实验内容不可忽视,要特别关注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试题。考生平时要关注当前的科技热点,关心身边的科学,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如环保、能源、水资源、生命科学、纳米技术、航天科技、材料科学等。
5.文科(政治、历史、地理、文综):考生要关注社会时事热点问题,要注意正确的价值导向,要注意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事物,要重视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文科各科开卷或半开卷考试的趋势比较明显,开卷地区的考生,更要在掌握基本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五)实验区和非实验区中考比较
2004年17个实验区中考都是单独命题的,试题大多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2005年实验区中考命题,除一些科目增加了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试题,增加了对考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外,在一般知识考核上,与非实验区试题并无太大差别,实际上也难有大的突破。由此看来,非实验区考生了解和做一些实验区试题是非常有益的,反之亦然。
三、影响命题的几个方面
一个地区中考题命制肯定会受到外界影响,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第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中考指导意见;
第二,外地中考试题及人员交流的影响;
第三,教育部《初中考试评价组的评价报告》及其组织的培训交流;
第四,课改实验区中考试题及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课改中考是改革的方向,非课改地区肯定要参照课改地区的试题及各项政策,命制试题也会向课改区试题命制靠拢;
第五,各种教材尤其是不同版本的新课标教材。中考试题里有些素材来源于教材,如文言文阅读,但是执行新课程标准后,各地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选用的教材并不相同,命题人自然要考虑和兼顾各种版本的教材。
中考命题所受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比如,地方色彩的内容,如历史、地理等,可能会被编入试题。本文分析影响命题的因素,不是提倡考生去猜题、押题,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而是要让读者明了命题的方向和趋势。
四、中考复习备考的若干建议
第一,以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立足于掌握和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二,关注身边的社会实际、社会热点,学习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释、理解社会和周围发生的事物,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第三,了解和学习教育部中考指导建议等政策、当地考试说明;
第四,了解本地和外地考试改革、试题,适当做一些外地考题,特别是与本地有区别的考题,这将有利于把握中考方向,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非实验区和实验区中考,从近两年尤其是2005年看,区别不大,有的地区非实验区和实验区甚至共卷,只有个别题目不同。因此,中考复习可以互相借鉴。
下一篇: 北京市近三年来中考录取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