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实验班”――这个曾经在义务教育阶段闪耀着炫眼光环的名词即将面临“历史的终结”。市教委日前透露,两到三年内,本市初中和小学的学科实验班,包括“变种”学科实验班都将全部取消。这个时间表的抛出,立刻让人感受某种扑面而来的萧条:近日,部分区县教委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削减初中实验班招生规模。不过更富有启示意味的是,“实验班”现象在20多年来是如何走过这段历史的?走出实验班阴影的义务教育将完成怎样的转身和突破?
实验班之历史 一场逐渐“变味”的教育实验
普通校最早开办实验班
拥有多年中学一线教学和管理经历的张元(化名)可以说是本市实验班历史的见证者,他做过普通老师,主管过中学教学工作,出任过区县教委领导职务。在他眼中,上世纪80年代兴起、90年代迅猛发展、前两年步入巅峰地带和即将面临终结的“实验班现象”带有强烈的符号意味,预示着从精英转向大众的教育变迁。
在张元的印象中,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实验班还是带有明显的实验意图,当时的称号多种多样,包括“数学实验班”、“重点班”、“理科实验班”等。“甚至刚开始还有直接叫奥数班的。”丰台区一示范高中的老校长持类似的观点,他告诉记者,最早开始的那拨实验班主要是普通中学为主,小学到初中阶段主打数学,高中阶段则过渡为理科实验班。
“办实验班的初衷并不是坏事。”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校长分析,当时不少学校希望通过类似“分层教学”的思路集中培养一拨水平不错的苗子,通过课外小组活动或集中培训的形式参加各类竞赛,替学校争夺荣誉,同时升学时冲击好学校,“这是一箭双雕的事儿。”
随后,越来越多中学包括知名中学纷纷参与实验班的探索,其中出现过不少典型的教育实验现象,如景山学校从1984年起实行的小学、初中9年一贯制实验,北京八中少儿班至今20多年的超常儿童教育实验。这些直到现在仍然活力十足的实验项目有力地传达出“因材施教”等经典理念的内涵。更多讨论请进入:中考论坛
实验班成了变相重点班
“有些实验班办着办着慢慢就变味了。”回顾上世纪90年代逐渐火暴却略显无序的实验班现象,张元叹息道,随着高考竞争日益激烈,不少学校便把实验班当作刻意提高高考成绩、争抢优秀生源的便捷路径。
海淀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表示,实际上不少实验班和重点班就是一回事儿,把最优秀的学生集中到一块,组织学校最优秀的师资轮番辅导。海淀区一位知名校长直言不讳地说,为了争抢更好的生源,不少示范高中都开设实验班,其中多数为变相重点班。
部分接受采访的中学负责人透露,由于实验班招生在地域和时间上都占有先机,从那时开始,利用实验班的旗号四处招徕生源便成为不少中学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小升初政策对“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日益强调,实验班和特长班提前招徕优秀生源的功能得到不少初中学校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北京申奥成功后,为适应国际大都市的需要,不少学校纷纷举办外语实验班。
部分区县教委负责人介绍,2005年本市初中校英语特长生招生规模比前一年涨幅明显。记者从某区去年初中招生简章中了解到,该区9所中学开设了28个教改实验班,27所中学共开设30个外语实验班。
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
“目前初中实验班80%属于有名无实,纯粹为了生源竞争。”本市一位区教委主任表示,这些“冒牌”实验班和普通班级使用一样的教学大纲、课程,缺乏严格的实验方案,导致目前本市中学实验班鱼目混珠。
虽然名为实验班,实是重点班的学生在中高考为学校抢分不少,但张元在教学一线中明显地感受到教师和家长们的忧虑。当时在不少数学实验班普遍存在男女生比例失调的现象,“一个班60来人,女生只有6人。”张元说,不仅运动会、艺术节没法弄,连学生之间正常交往也受到影响。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不少实验班里的孩子因为过于激烈的竞争,很容易出现偏科的现象,同学之间也缺少应有的平和心态。“初中新生并未定型,人为地圈出‘重点’可能反而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西城一名校初中部负责人表示。
在一位从事教学管理30多年的老校长看来,在当时的环境里,实验班当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无法容忍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等,“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好环境中成长。”更多讨论请进入:中考论坛
实验班之讲述
一种难以割舍的痴情
从去年年初开始,当女儿还在西城上小学五年级时,家长王女士就慢慢变成一家知名小升初网站的忠实粉丝,“每天不上去看看招生动态、交流一下经验,觉得少了点什么似的。”王女士说,最近她最关注的就是实验班招生的动态。
王女士的女儿的确具备冲击初中实验班的实力:连续三年校级“三好”、公共英语考试拿下三级证书、目前正在某名校六年级培训班学习……和不少处于焦虑期的家长一样,王女士除了关注各初中名校的动态外,盯得最紧的就是不同中学实验班“谁优谁劣”的比较。
在王女士的眼中,“实验班”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重点大学的保证。“进入名初中实验班,高中进重点没问题,考大学也就比较容易了。”王女士告诉记者,最近她和孩子前往该区一所心仪已久的名校咨询,这所中学初中部没有单独设置实验班,这让她觉得有点犹豫。
“一些家长简直对实验班三个字都痴迷了。”本市一知名中学的校长讲述了一个让她感到哭笑不得的事儿:一位家长通过关系把孩子送来该校初中部,要求一定要进一班。在这个家长心目中,一班是实验班的代名词;事实上该校九班和十班是实验班,于是这位家长又设法让自己孩子必须进九班。
一种曾经欣喜的失落感
李先生的儿子三年前历经初试和复试激烈角逐,如愿闯入海淀某名校初中部实验(一)班。“最明显的区别是师资配备。”李先生当初欣喜地发现,其中便有海淀区响当当的一位物理特级教师。
和别的一些学校不一样,这所中学实验班学生并没有特别的补课“加餐”,课程安排、学习内容和普通班基本一致,最大的区别是“班里集中了最优秀的孩子”。
很快让李先生感到忧虑的事发生了,小学阶段名列前茅的孩子一进实验班,成绩便一直徘徊在中下游。“这让孩子感到特别沮丧。”反思儿子初中教育的得失,李先生发现,曾经备感骄傲的实验班悄悄变成孩子成长的一个障碍。
李先生说,有段时间孩子学得特别努力,但成绩始终很难上去,因为同学都在拼命学。到了初二,孩子似乎接受“落后”的命运,面对父母的教育时显得比较逆反。成绩下滑得比较厉害,其中英语学科好几次考试亮起“红灯”。
“孩子状态不好的原因很多,但实验班这种环境肯定是一个不利因素。”进入初三后,李先生经常和孩子交流,聊些孩子感兴趣的篮球等话题,他希望通过这种办法帮助孩子调整心态,恢复正常的学习状态。
初中校观望中提前动手 一场效率和公平的角力
当“效率”和“公平”发生冲突时,你将站在哪一边?这种观念比拼的结果恰恰折射出实验班兴衰变迁的轨迹。在追逐效率的时代,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期待“多快好省”地培养精英,学科实验班和重点班就理所当然地发现了自身的价值。
然而当社会舆论悄悄导向“公平”,伴随教育资源丰富度不断增加,民众对优质资源需求日益强烈,仅仅面对少数群体、过分集中资源的学科实验班(重点班)很可能成为社会“口诛笔伐”的靶子。
不过,在整个小升初的格局中,取消实验班如同一颗棋子的起落。在各种力量较力的小升初过程中,教育决策部门不仅需要“言出必行”,而且更需要综合设置一个有效的、可操作的初中入学规则。否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惯性将再次发挥屡试不爽的威力。
另外,为部分真正进行创新实验的实验班留下空间是明智的做法,但何为“名副其实”同样需要一个明确的标准,不然就像那位校长所言,“穿新鞋走老路”。
实验班之前景
义务教育“学科实验班”的终结时间表一经披露,便在社会引发热烈争论,不少家长围绕实验班开打口水战。
部分反对取消实验班的家长认为:“取消了实验班,好孩子就不能得到重点培养,太影响效果了。更何况哪个学校不想让自己的升学率高一点啊。既然学校和家长都希望有实验班,为什么要取消。”
一位赞成取消实验班的家长表示,“好学生无论到哪里都是好学生,但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分数,孩子必定会失去很多的东西,比如与社会、与人的接触和交流。将来到社会上工作,毕竟不是全靠你的分数。孩子们现在这么小,还看不出什么来,给他们多一些发展的空间吧。”
有些家长甚至希望今年立刻取消,“一旦有了方向,就应该干脆点。上海的学校减负,就真将各种考级减掉了。”
除了网上热炒,现实中的家长们更不甘寂寞。今年面临毕业的小学生已在家长的带领下四处参加初中实验班的报名。目前女儿正在就读四年级的家长王先生告诉记者,取消实验班后,中学招生可能有别的办法选拔孩子;现在初中入学规则还不很清楚,做家长的还是早点准备好。
初中校观望中提前动手
部分区县教委负责人介绍,由于今年小升初正式文件尚未下发,因此,区县教委还处于观望状态,不过今年的政策估计和去年保持相对稳定。
表示处于“观望”态度的还包括不少中学的校长。不过,熟悉小升初规则的知情人透露,一些“胆大”的中学早在寒假便提前操作招生事宜,通过培训班内部招生、提前和尖子生签约等招数招徕生源。
本市一位示范高中校长坦言,学校附属的培训班是该校为遴选初中部学生的重要基地,五年级孩子去年招收1000余人,通过选拔筛选出300来人进入培训班六年级,这些优秀学生的“尖子”将入围该校初中招生对象。
“电脑派位”不会卷土重来
“取消学科实验班并不是对所有实验班一刀切。”市教委有关人士表示,部分学校开展的名副其实、确实有必要的创新实验项目还会保留,比如针对超常儿童开设的八中少儿班,景山学校开展“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9年一贯制实验,以及四中针对数学和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实行的分层教学,打破专门实验班的单独编制,也是一种创新实验的探索。
部分小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取消实验班的效果表示适度乐观。海淀一位小学校长坦言,实验班取消肯定会引导部分家长让孩子放弃刻意发展奥数、外语等“特长”,相当数量家长估计会为小升初另寻出路。
“关键不是什么样的实验班,而是中学招生是否还看小学正常教学之外的内容。”这位校长表示,如果中学暗地里仍巧立名目考查学生外语、数学知识,那结果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
今后取消实验班后,曾经风行一时、被人戏称为“抓阄”的“电脑派位”是否会恢复?市教委有关人士对此表示否认,并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小升初入学方式的统一规则。专家分析,将来亮相的统一规则很有可能由综合考查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最后以“组合拳”的方式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原则。
学而思教育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