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一说到儿歌,笔者脑海中浮现出儿时那些广为传唱的儿童歌曲:《童年》、《数鸭子》、《学习雷锋好榜样》、《让我们荡起双桨》数不胜数,这些活泼、动听的儿童歌曲陪伴我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儿歌中我们得到美的启蒙和熏陶,成了生命中难忘的旋律。
可是,当我们陪伴孩子到幼儿园去的时候,似乎很难找到这些回忆了。中国小孩子都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老鼠爱大米》外媒很早前曾为我们指出了儿歌成人化、粗俗化现象,也引起中国家长和教育界的忧虑。但是,尽管有这样的忧虑,能数出属于当代儿童所拥有的儿歌却还是少之又少,笔者不禁提出这样的疑问:中国的儿歌难道已经死了?中国并不乏优秀的儿童歌曲的作词或者作曲家,但是为什么中国当代的儿童却没有儿歌可唱呢?
一是文艺高度市场化运作导致的结果。目前的艺术圈所生产的产品似乎都是属于年轻人的,无论歌曲也好,电影电视剧也好,其对受众(更确切地说是消费群)的定位无不锁定在青年这一层面,为什么?因为年轻人的钱好赚而且有钱可赚。哪里有暴利,哪里就是发展的天地,商业运作买断了作词作曲家们的曲谱子和笔杆子,儿童歌曲没有流行歌曲赚得多,即便儿童歌曲作者有心,但也无力改变这一现状。写出来的歌没有人发行,写了也是白写。因此,加强对文艺市场商业运作单一化趋势的调控,是拯救儿歌市场的一项迫切工作。
二是儿童教育目标的不明确导致的结果。儿童的教育历来都是推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新时期,这些都发生了混乱,对于儿童启蒙教育的定位越来越模糊,儿童时期到底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恐怕很多教育机构并不是很清楚,刻意地追求孩子们的成才,忽略了孩子们的成长,在知识传授方面不断提前加大难度,而其他方面却忽略了发展,使很多孩子的童年知识脑力超群,但却是体质虚弱、精神空虚。正是因为这样,才忽略了儿童歌曲这样一种寓教于乐的有效的启蒙教育手段。
三是低龄化早熟导致的结果。早熟日渐呈低龄化的趋势让我们倍感焦虑,小学生写情书示爱、索吻这样的新闻发生绝不是偶然。社会不良信息的侵涉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让更多的孩子提前成熟,而且逾趋向低龄化。正是因为这样,对于早熟的儿童来说,那些略显幼稚的儿歌已经远离了儿童的年代,恐怕用在胎教上会比较合适了吧!因此,要让儿童唱儿歌还需帮孩子们找回童年,不是仅仅有儿歌就行的,还得有人喜欢唱。
中国儿童为啥无儿歌可唱。原因恐怕还不止这些。要让孩子们重新回到快乐的童年,不仅仅是要让他们有儿歌可唱,还要有游戏可做、有合适的动画片可看,呵护好下一代的成长人人有责,只要有了这份责任心,相信孩子们的生活将重新回到那充满欢声笑语、天真无邪的童年。
下一篇: 学校教育最缺失的是学校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