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连写了四篇如何看待孩子学习成绩差的博文,原想就此打住,结束这一话题,但感到还有一些内容需要分析与澄清。这个分析与澄清的过程很重要,它将更为彻底地展示出我内心成长之路的细节。在孩子成绩差这一问题上,有困扰的家长朋友同样可以按我所说的这些细节去抓出自己的心鬼。好了,别不多言,现在我就来抓鬼。
网友在我这组博文后面留下这样的评论,说:家长很难面对孩子不好的学习成绩,是其虚荣心在起作用。也有家长朋友说:家长要承认自己的错误需要很大的勇气。还有家长朋友说:我在情绪控制方面不是很好。面对这些评论,我的感受是,这样写的家长朋友面对孩子成绩差这个问题其实已很用力,努力让自己不要受虚荣心的影响;努力要求自己要直面自己的内心、自己的错误;努力克制着自己如野马乱闯般的情绪。但同时我也感到这些努力背后的无奈与伤痛。之所以敢这样说,是因为我自己也从这条路上走过,同样这样努力过,也同样因这些努力而伤害过自己的内心。最后才明白,面对孩子极差的学习成绩,无需那么大的努力、勇气与控制。当自己的心鬼被抓出来后,一切好像会变得越来越平静、越来越自然。
谈到抓心鬼,先让我与我父母来个两代家长内在冰山大PK,在这个过程中,看看我的心鬼都是些什么:
在《谁更怕孩子成绩差?
》与《成绩差的孩子也要归属感
》中都谈到我父母面对我学习成绩差时的行为,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潜意识里看看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第一层 行为:面对我的超低分数,我父母的行为是:看不见、不追究,接受我的成绩与所有,而且还欣然帮助孩子向学习成绩以外的方面发展。第二层 应对姿态:他们这样对我,不是在讨好我,并想通过这种讨好行为让我听他们的,转向学习,提高成绩。他们一点都不为自己对女儿的这种宽松行为而内疚,心里一点也不别扭,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真的认可的,也就不会因为长期这样做而产生想要指责我的冲动。这说明他们的行为与内在的姿态是一致的。第三层 情绪与感受:从以上两层中可以看到,他们行为与内在的应对姿态完全一致,这样面对我的坏成绩就无不良情绪产生,所表现出来的只有放松、平静与接受。第四层 观点:放松、平静与接受的背后是他们对生活的观点: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父母的人生是父母的。孩子的人生没走好,不证明父母就一定是坏父母。孩子的人生走得好,也不证明父母就一定是合格的好父母。孩子与父母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他们二老都生活在家庭中有许多子女的时代,对同样的父母带出行为迥异的子女之事应该认识很清楚,所以他们才会想:家长只要做到自己应该作的就是好父母;家长只要不断努力,不放弃就是好父母;家长的不断努力与不放弃本身就是好父母的标志,表现在孩子身上的最终结果的好与坏,不是用来定义好坏父母的标志。第五层 期待:我父母内心的期待:期待自己是好的父母,是值得被别人尊重与爱的父母。第六层 渴望:期待的背后就是渴望,渴望自己值得别人的爱与尊重。第七层 自我价值:(也就是最后一层):当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与尊重的人时,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从这七层分析中不难看出,我父母在第四层所表现出的来内容,有着明显的他们那个时代的特质。这些特质对上下几层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这层里,他们的生活观点是:只要自己努力行动,就是好父母,自己的努力与行动、与结果都无关。这使他们具有了一种自己认同自己就是好父母的能力!就算在这个问题上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他们也无所谓,因为他们自己能给自己这方面的力量。其实在教育我的问题上,无论家里的亲属还是父母的同事都对我父母的行为有许多微词与不认同,我小时候的行为也确实没有给父母长什么脸,所以这种微词一直都围绕着我的父母,但他们从没有因此而自我认同度下降,这一切都从他们的观点而来。既然自己是好父母,当然就可以得到爱与尊重。能得到爱与尊重就说明自己是有价值的。这种高自我价值感反过来影响了第三、二、一层,自然地促成了自己的放松、平静与接纳,也造成了他们内心与行为的一致性,也就为自己带来了更为宽阔的角视与行为。
再来看看我这七层是如何走的:第一层 行为:我面对小崽子的超低分数时,行为是:和颜悦色地说教、时时提醒、严格管理、死抓不放、严厉苛责,步步紧逼。第二层 应对姿态:当我和颜悦色对孩子时,内心的感受却是恨得自己牙根儿直痒痒:你学习成绩这样,我还得好好对待你,求你学习好,这学习原本就是你自己的事,我不大嘴巴抽你真是便宜你了。这时我对孩子的应对姿态是讨好,可内心又极讨厌自己这样去讨好孩子,这时我的行为与感受开始不一致,欲指责孩子的情绪在这种不一致中开始萌发,这也为情绪失控埋下种子。当我一步步走向严格管理、死抓不放、严厉苛责,步步紧逼时,新的不一致又产生出来,我的内心是爱孩子的,也深深地感到孩子在我的行为中所受的伤害与不快乐,这些都很让我心痛,但我又感到,自己不这样做就无路可走,所以就把这样恶狠狠地对待孩子解释为:严是爱,宽是害,以求自我解脱。可这解脱过程,使我更加容易出现行为上的失当。这时我的行为是指责孩子,而内心的应对姿态是开始自责,自我抱怨,自我贬低,我自己已承受不住这样的双向指责,结果就发展成指责家里所有的成员,指责身边的朋友与环境。第三层 情绪与感受:从前两层中可以看到,我的情绪与感受是:生孩子的气,生自己的气,气愤、哀怨、暴怒、无奈、无助、自责、内疚,讨厌自己、讨厌孩子、怨恨、心累、悔恨。这些情绪与感受,在不同的场景下因不同的事由被唤醒,轮番而至,说不定什么情绪感受就会突然跑出来,打扰自己,发泄之后就是心累,悔恨与伤心。这就是我内心的自伤与自残过程。第四层 观点:我对自己生活的观点是:作为一个从事家庭教育的工作人员,孩子就应该是那种人人都说好的孩子;如果我的孩子成绩不好,我就不配从事家庭教育工作;孩子的成绩直接标示出我的工作能力与水平;无论我如何努力,如何付出,只要在孩子身上见不到效果,那些都是做无用功。这些无用功做得越多,越证明自己的无能。孩子的学成绩如果不能优秀,就不会有人认可我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工作能力,也就只能从这行业中退出去,这样一来,我这么多年的努力将化水而去!第五层 期待:我内心的期待:期待自己是好妈妈,是值得被别人认可,是值得别人爱的好妈妈。第六层 渴望:期待的背后就是渴望,渴望自己值得人爱。第七层 自我价值(也就是最后一层):自己的孩子成绩那么差,我就无法完成自己内心对爱的渴望,我就铁定不是一位好妈妈,也无法得到别人认可,当然也就不值得别人爱。一个得不到爱的人,说明这人没有价值,看来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当自我价值感走到这种情况下,也就算跌落到谷底了,所有的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其实都是对自我价值感的自救与保护行为。但不当的自救与保护行为反过来会使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更低,这便走上了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之路。)从这七层分析中不难看出,我的心鬼就出在第四层,在这层中我的生活观点与我父母有着明显差别,正是这些差别使我与我父母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的行为、情绪上的差别。第四层就是我抓出来的心鬼。在《谁更怕孩子成绩差?》中,我重点谈了对这一层的调整与改变。这一改变,使我向父母的生活观点靠拢,认为他们的这些观点之间的逻辑性远远高于我的。其中清楚地标示出,孩子是孩子,家长是家长;行动是行动,结果是结果;其间无必然的联系,也无相互验证的关系。当这一切被我欣然接受时,我的这七层也就自然地发生了改变,这一切没有说理,无需努力、未加勇气、全无控制,只有平和与慢慢地改变,当我的行为产生偏差,内在情绪又产生波动时,我就会让自己重新走过这七层,重新看清自己的内在,平和地抓出自己心中又产生的新心鬼。
被抓出的心鬼一点也不可怕,我不会去把它们一一打死,而是把它们引到阳光下,发现其可爱的真实面目。比如,我前面所抓到的那些鬼观点,它们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帮过我许多,这些心鬼都努力地证明着我是一只努力、认真、负责任的好猫。只是我可以这样要求自己,却无权一下就这样要求孩子,孩子之所以被称为孩子,就说明她还在成长,她还需要呵护与鼓励。也就是说是我自己用错了地方,使这些可爱的帮助过我的精灵变成了心鬼。我需要重新学习。只要把这些心鬼放在它应该呆的地方,让它继续为我的成长出力,同时不来影响我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足够了,这样它们也就不再是我心中的内鬼,而是我成长的动力!
这种内在的走法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内在冰山。如果家长朋友们感兴趣,想了解自己的内在,也可以通过这七层去了解。这一工具简便易行,无需什么心理学专业知识,就可以帮我们随时随地地检查自己的内在,学会平和地接受自己,也平和地接受孩子。在这个改变与接纳的过程中,它让我们无需在自己身上加力,也就预防了情绪在我们的强行控制之后的不良反弹。
上一篇: “被动成长”毁孩子学习主动性
下一篇: 家长必读:怎么做,孩子才会真心喜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