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解读之《丑奴儿》_中考复习-查字典中考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网 > 浙江省 > 宁波市 > 中考备考 > 中考复习 > 正文

2017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解读之《丑奴儿》

发布时间:2017-05-04 19:02:41来源:查字典-中考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主题思想】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感。

【中考试题】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感。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选自《稼轩长短句》。丑奴儿为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为题目。(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二、重要注释:

1.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2.层楼:高楼。

3.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7.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年轻时登高远眺,气壮如山,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指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于是故作深沉,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来作诗。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从而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2.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而今历经艰辛,饱尝忧患,满腹抑郁、深沉的愁苦。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曾经年少轻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作者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洒脱,实则内心沉重,充分表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3.辛弃疾的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通过少年和而今,无愁和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四、习题:

【第一组】

1.词中强说愁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C.词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了年少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

D.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深沉和悲愤。

(答案:1.无愁而勉强说愁2.D分析:A错在丑奴儿应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题目;B错在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应是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C应是回忆了年少时不知愁而强说愁。)

【第二组】

1.词中欲说还休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C.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D.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的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积极乐观,将愁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达。

(答案:1.想说而最终没有说2.D分析:这里的欲说还休表面轻脱,实则沉重,充分表现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第三组】

1.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词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片写少时无愁强说愁,描绘出词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B.下片写出词人历经沧桑,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C.全词以愁字贯穿,上片的愁与下片的愁在内涵、程度、意境上是相同的。

D.全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

(答案: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2.C分析: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上片是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欲说还休的是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下片的愁内涵更丰富、程度更深、意境更深远。)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推荐
最新讯息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全国站